房地产税试点改革方向(房地产税到底该怎么征)
房地产税试点改革方向(房地产税到底该怎么征)有的人则认为,房地产税加大了低收入人群的负担,不是一件好的政策。有人认为,房地产税面向上亿有房者,人数众多、征税困难,不可能彻底推行;3、 而对于众人最关心的居民住宅。人大批准国务院可以“先试点、后立法”,试点时间为5年。试点期间的税率、减免标准等可以逐步探索、及时调整。此方案一出,意味着2022年房地产税改革将大幕拉开。3月份全国“两会”过后,预计各试点城市,将会陆续公布具体的征收方案。然而,尽管房地产税已经箭在弦上,不少人对于它的出台仍有疑虑。
2021年的最后几天,全国人大在官网上披露了一份,由财政部拟定的房地产税改革方案。
该方案中列明:
1、 房地产税征税对象,不包含农村宅基地;
2、 对于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征税范围、税率都沿袭已有的老办法。
3、 而对于众人最关心的居民住宅。人大批准国务院可以“先试点、后立法”,试点时间为5年。试点期间的税率、减免标准等可以逐步探索、及时调整。
此方案一出,意味着2022年房地产税改革将大幕拉开。3月份全国“两会”过后,预计各试点城市,将会陆续公布具体的征收方案。
然而,尽管房地产税已经箭在弦上,不少人对于它的出台仍有疑虑。
有人认为,房地产税面向上亿有房者,人数众多、征税困难,不可能彻底推行;
有的人则认为,房地产税加大了低收入人群的负担,不是一件好的政策。
还有的人认为,房地产税征收期间,必然会有人弄虚作假、隐匿财产,使得房地产税征收最终变了样。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回答?
历史其实早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雍正的财政危机
众所周知,房地产税是一项财产税。而中国历史上,各朝历代征收财产税不是没有先例。
其中最成功的一次税收改革,发生在清朝雍正皇帝的身上。
今天,人们知道清朝有“康乾盛世”,但其实雍正刚当上皇帝时,接手的是康熙留下的一副烂摊子。
为什么叫“烂摊子”呢?
看过《雍正王朝》电视剧的应该都有所了解,雍正经历了“九子夺嫡”的内斗才成功上位,以至于“雍正篡位一说”始终流传于民间,让他这个皇帝当得“名不正、言不顺”。
但更糟糕的是,雍正刚上位时,面对的朝廷财政可以说是千疮百孔。
根据清朝户部的统计,康熙六十年(1721年),清朝户部存银还有3200万两。而到了雍正元年(1723年),户部存银仅剩2300万两,平均每年减少500万两。
按照这个速度下去,再过5、6年,清朝廷将彻底破产。
康熙末年,清朝户部存银快速下降
为什么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中,朝廷的亏空如此巨大?这主要怪雍正的老子——康熙。
康熙晚年,在政务上逐渐懈怠。
为了图个好名声,康熙晚年宣布“永不加赋”,停止征收新的人头税。
但在另一边,为了所谓的“朝堂和睦”,康熙对于官员贪污、偷税漏税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官员挪用公款、欠朝廷钱不还的,康熙也不多问,以至于户部的存银越来越少。
就拿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来说。
曹寅担任着康熙朝的“江宁织造”,负责管理皇室在江南的布匹采办,可以说是皇商。官不大、油水却很多。
曹寅和康熙本人私交很好,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家接待。
而就在担任皇商的过程中,曹家逐渐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贪污、挪用公款,以至于任上出现了几十万两白银的亏空。
江宁织造官位五品,年俸禄只有百两,支撑不起“红楼梦”式的奢华生活
当然,康熙本人考虑到曹家亏空,有招待他“下江南”的因素,所以多次让曹家兼任征收盐税的特使——用本属于朝廷的盐税,补足曹家的亏空,并且多次提醒曹家收敛作风。
然而,正如同胡适点评《红楼梦》时说的:“(曹家)又不会理财,又不肯节省;讲究挥霍惯了,收缩不回来。”
所以即使康熙多次用国库填补曹家的亏空,曹家的亏空依然在扩大。
到了下一朝雍正时,性格刚正的雍正看不惯这些生活奢靡、贪污国家公款的大臣,于是勒令曹家补足亏空。
曹家还不上,于是最后雍正就把曹家抄了家。
《红楼梦》贾家被抄
与曹家有相似命运的,还有诸多大臣乃至皇亲国戚。
就连雍正的十二弟,因为主管内务府期间造成亏空,也被雍正“逼债”,以至于在大街上变卖家具。
然而仅仅是“抄家”这种一次性收入,并不能彻底扭转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状况,清朝廷必须开征新的税收。
但明末加征“辽东三饷”,致使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的历史,雍正皇帝犹如历历在目。所以加征新税,必然不能落到底层人民的头上。
那怎么办?
雍正给出了他的解决办法——“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从人头税转向财产税
摊丁入亩里的“丁”,指的是人丁税、人头税,即每一个成年男子每年都需要缴纳固定数额税收。
因为人口户籍清查相对方便、征税容易,所以自春秋战国以来,人头税就成为了历朝历代的主要税种。
然而人头税的弊端也很明显,因为主要税负都落在了广大穷人的头上。特别是那些没有土地的贫民,收入不多、又要被逼迫纳税,很容易激起民变。
明末税收都加在了底层人民身上,从而激起李自成起义
所以崇尚“仁政”的康熙皇帝在康熙五十一年,宣布“永不加赋”,将清朝的人头税定额在了2700万人。此后多出生的人口,不必再缴纳人头税。
与人头税相对应的,则是即摊丁入亩里的“亩”,即按照每亩田地征收的“土地税”,属于一种财产税。
而“摊丁入亩”,就意味着朝廷取消实行上千年的人头税,将税负统一纳入到土地税中进行管理。
很显然,相比于人头税,按照土地征收要公平得多。土地多的地主多征、土地少的自耕农少征,没有土地的贫民不征。
但这项政策看起来美好,实际推行起来却困难极大。因为摊丁入亩向土地征税,必然得罪拥有土地的地主阶级,而地主阶级通常是古代王朝的基本盘。
历史上,不是没有王朝尝试过类似的改革。
早在明代明神宗时期,辅国大臣张居正所主导的“一条鞭法”改革,其中就包含了“摊丁入亩”的内容。
张居正在世时,他凭借“皇帝老师”和“辅国大臣”的威望,强行推动土地税的征收。经过张居正手下官员的丈量,明朝政府发现被地主、官员们隐匿的土地,多达1.5亿亩。
然而,本来能逃税的土地被政府发现,并需要缴纳大量税收。那些代表地主利益的朝廷官员不干了,他们对张居正一派发起了猛烈抨击。
党争不断是明朝灭亡原因之一
张居正在世时,尚且能压制住反对派的攻击。然而他死后,反对派的攻击更加猛烈,最终把张居正一派扳倒。
最后,张居正一族被抄家、子孙流放,其制定的改革自然被迫中止。
当时间来到雍正朝,雍正皇帝本人推行“摊丁入亩”时面临的压力,同样也不小。
例如在雍正元年,浙江省推行“摊丁入亩”时,立刻遭到了富户们的反对。杭州一百多名地主齐聚巡抚衙门,喊叫、拦阻“摊丁入亩”政策的实行。
地主们激烈反对,吓得时任浙江巡抚法海赶紧撤销了政策。可政策一撤销,没地的贫民又不愿意了。他们觉得巡抚姑息养奸,包庇地主,也到府衙大闹,让浙江巡抚衙门乱成一团。
法海左右为难、不知所措,最终因办事不力,被雍正撤职。
法海下台后,新一任巡抚李卫被派到浙江,收拾法海的残局。
电视剧中李卫在江苏(历史上是浙江)推行摊丁入亩
他一到任就恢复了摊丁入亩的政策,老百姓消停了,地主们却闹得更凶,又集结了一千多号人到衙门口闹。
与法海不同,李卫果断地把带头的几十号人全部抓进监狱,用铁腕镇压住了地主们的反抗。
浙江的摊丁入亩政策,这才推行下去。
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修补税收漏洞
在国家机器的强力支持下,雍正皇帝成功克服地主们的反对,用了数年时间将“摊丁入亩”政策推向全国。
可是,地主们明面上的反抗消失了,暗地里却依然在用各种“税收漏洞”逃税漏税——其中最常用的手段,是明清时期的“士绅免税”政策。
“士绅”,指的是已经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和在任、退休官员。相比于普通地主,士绅们不但有经济权力,更有着特殊的政治话语权。
古代皇权不下乡,士绅是基层的实际管理者
为了笼络这一批人、稳定统治,明朝提出了很多“士绅优待”政策,例如士绅本人不用缴税,这些政策大多也延续到了清朝。
然而这些免税特权,最终却成为了腐蚀朝廷财政的“税收漏洞”。
因为有着特权的士绅们,不但自己免税,也经常通过将亲属、朋友的田地纳入自己名下的方式,帮助亲戚朋友逃税——这种方式被当时的人称为“飞寄、诡洒”。
这些税收漏洞不解决,“摊丁入亩”带来的税负压力,最终还是会落到中小地主和自耕农的头上,让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于是在雍正二年,免除士绅特权的“官绅一体当差纳粮”政策,率先在河南开始推广。
为什么选在河南?是因为彼时黄河发大水,河南急需修建堤坝的资金。由河南布政使黄文镜首先提出,要免去官绅们的特权,让他们也为修建堤坝出钱、出力。
可以预见的是,“官绅一体当差纳粮”政策,立刻引发了士绅们的激烈反对,其反对程度甚至高于“摊丁入亩”。
因为在士绅们看来,“官绅一体当差纳粮”政策,冲击了上千年科举制度的核心——那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自然高人一等”的社会制度。
所以在政策推出的当年,河南各地的读书人就开始四处告状,他们甚至罢考了当年的乡试、轰动朝野。
电视剧《雍正王朝》还原了的河南罢考案件
河南不少官员因为利益相关,也与士绅们站在一起。参奏田文镜的折子,向雪花一般飞到了雍正的面前。
幸运的是,田文镜有雍正皇帝本人撑腰。雍正给各省发出谕旨:“如再有顽抗的读书人,严惩不贷”。
而田文镜为了力推新政,一年内扳倒了22名河南各级大小官员,才让政策顺利实施。阻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正所谓“人言可畏”,士绅们骂完了田文镜,开始骂雍正皇帝本人。“雍正皇帝性格暴戾、阴晴不定”、“雍正通过篡位得到皇位”的言论,从此在民间广为流传。
雍正皇帝去世后,继位的乾隆为了笼络读书人,再次取消了“士绅一体当差纳粮”政策,让雍正的税收改革半途而废。
相比于雍正,乾隆对读书人“宽容”得多
而乾隆本人则获得了一个好名声。读书人盛赞在他的治理下,清朝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康乾盛世”,其中故意隐去了雍正的名字。
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在谈到“康乾盛世”时,名字里面没有雍正的原因。
雍正改革为什么成功了?
今天,当我们谈论“康乾盛世”时,很多人有不同的观点。
例如有的人说,康乾盛世只是一个“平庸的盛世”,同一时期中国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爆发的工业革命的西方。
也有的人说,康乾盛世中清朝廷闭关锁国、大兴文字狱,完全无法与开放、包容的汉唐盛世相提并论。
但无论人们对康乾盛世的看法怎样,雍正的税收改革都值得称赞,因为它客观上的确减轻了底层人民的税收压力。
有两个事例可以佐证这一观点:
一是雍正之后,中国迎来了人口大爆炸时代。雍正刚继位时,中国人口1亿2千万,而到了乾隆末年,人口上升到超过3亿。
雍正、乾隆时期,中国人口开始爆炸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人口增长速度,可以与之媲美。
二是雍正、乾隆两朝,70余年,中国没有发生过大的农民起义。如此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这一方面是当然是因为底层民众的税负下降,另一方面则源于清朝廷国库充裕。
到了乾隆中期时,清朝国库存银已经从雍正刚继位的2300万两,增长至7000万两。政府有钱,自然可以积极救灾、治水,减少了民众因为天灾而流离失所的可能性。
那么让我们来到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千年来,税收改革只有雍正搞成功了?
我将其总结为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当然是雍正本人勤政且果决。而雍正的背后,则有着强力的国家机器(八旗军事力量)支持,保证了税收改革的推行。
第二个原因,则是雍正的税收改革政策,在康熙皇帝“永不加赋”的基础上推行“摊丁入亩”,相当于一边加税、一边减税。
增加的是地主大户的税负,而减轻了无地农民的负担,由此才获得了民心。
而明代张居正实行的“一条鞭法”改革,虽然与雍正类似,却并没有考虑到减税的因素,没有设置税收上限。
因此免不了层层加征、层层摊派。最终这场税收改革被抨击为“苛政”,并导致失败。
而这也告诉我们,在未来进行房地产税改革时,不只是“加税”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减税”——减轻当前已有的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偏向中低阶层的税收,才能让房地产税改革获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
偏向中低阶层的增值税仍为我国第一大税种
而第三个原因,则是每一次税收改革背后,必然伴随着新的体制漏洞的出现。如何对体制漏洞进行修补,不让这些漏洞成为权贵们偷税漏税的新途径,是一门大学问。
可惜的是,雍正去世后,乾隆放弃了对税收机制的查漏补缺,纵容士绅们拥有免税特权、隐匿财产,没能阻止清朝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的加剧。
这最终为乾隆死后,白莲教、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的出现,和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而今天,当我们处在又一个税收改革的历史性关头。那些清朝曾经走过的路,那些经验和教训,才真正值得我们思考和警惕。
~全文完~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欢迎关注我,转发、收藏并随手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