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名人故事(朔州80后作家登上省图)
朔州名人故事(朔州80后作家登上省图)担当使命 义不容辞他擅长古白话写作,与妻子晓夜长期合作,语言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与晓夜合著中篇小说《科曼奇的眼泪》《落寞北京城》《情定张壁》,长篇历史小说《郑成功》。《郑成功》第一部《万里石塘》,成功入选“山西省作协2017年度重点扶持项目”,先后通过一审、二审和终审,入选“三晋百部经典长篇小说文库”的原创作品,并在《山西文学》全文发表。大学期间,李树梁依旧是个:“学习狂人”。中国政法大学座位资源相对紧张,他坚持六点准时走出宿舍楼门,去图书馆占座学习。有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没有课的时候就在图书馆查资料、上自习,在大学四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他每天的阅读量都能保证在20万字以上。大学毕业后,李树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长期主管信息采编和新闻宣传工作,在《中国国门时报》《山西日报》等媒体上发表新闻稿件四百余篇,在《山西电视台》和《山西广播电台》播发新闻二百余条次,被评为
5月18日晚,山西省图书馆金牌栏目“文源讲坛”走进介休张壁古堡。这是“文源讲坛”首次走进旅游景区,此次开讲的题目是“《情定张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主讲嘉宾是朔州籍80后著名作家李树梁。本次讲座开通了网络直播,数千名观众通过视频收看本次讲座。
李树梁是如何登上这一金牌栏目的?一个祖籍雁北的塞外小伙,又是如何和数百公里之外的张壁古堡发生交集的?《情定张壁》诉说了怎样的历史故事?5月19日,李树梁接受了山西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手不释卷 笔耕不辍
“李树梁学习太好了!一直就是班里的尖子。”他中学时代的李老师回忆说。
大学期间,李树梁依旧是个:“学习狂人”。中国政法大学座位资源相对紧张,他坚持六点准时走出宿舍楼门,去图书馆占座学习。有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没有课的时候就在图书馆查资料、上自习,在大学四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他每天的阅读量都能保证在20万字以上。
大学毕业后,李树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长期主管信息采编和新闻宣传工作,在《中国国门时报》《山西日报》等媒体上发表新闻稿件四百余篇,在《山西电视台》和《山西广播电台》播发新闻二百余条次,被评为“山西省委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山西省政府信息宣传先进个人”“《中国国门时报》优秀通讯员”,荣获“山西省机要保密征文大赛二等奖”。
他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挤出全部碎片时间,艰辛从事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先后加入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担任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著有历史杂文《乱世枭雄尔朱荣》《落雕都督斛律光》等。
他擅长古白话写作,与妻子晓夜长期合作,语言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与晓夜合著中篇小说《科曼奇的眼泪》《落寞北京城》《情定张壁》,长篇历史小说《郑成功》。《郑成功》第一部《万里石塘》,成功入选“山西省作协2017年度重点扶持项目”,先后通过一审、二审和终审,入选“三晋百部经典长篇小说文库”的原创作品,并在《山西文学》全文发表。
担当使命 义不容辞
《郑成功》系列取得成功之后,山西省文化界和文艺界许多领导们提出:树梁,作为山西人,为什么不写写咱们山西呢?咱们山西那么多历史文化资源,你们应该发挥历史方面的专长,为山西写一部厚重的历史作品,能拿得出手,能在全国叫得响。
李树梁说:“其实我也深以为然。创作一部以我省历史为背景,以我省文化为基础的重量级文学作品,是作为一名山西籍作家,义不容辞的担当与使命。”
《情定张壁》(又名《情定三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部历史小说以国家AAAA级景区、位列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的张壁古堡为支点,以十六国时期著名诸侯张平为原型,以他的父亲和母亲为主人公,深度还原那个年代发生在山西地区的民族大融合,真实再现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曲折而悲壮的融合过程。
为了本书创作,他和晓夜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拜访多位专家学者,阅读各类史料、典籍、学术论文千余份,查阅各类地图数百幅(包括地形地势图、历史地图集、历代行政区划图、民族分布迁徙图、河湖水文资料图等),多次深入故事发生地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进行实地考察,并亲赴与剧情相关的省、市、县三级博物馆采集史料、地图和相关文化元素,并对各种信息进行反复比对、甄别,以期最大可能复原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
历史评书 评说历史
除了作家和学者这两种身份之外,李树梁还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历史讲师。
与一般的学术讲座不同,李树梁是用评书的方式讲解历史。他的历史讲座,既有知识性和学术性,还有艺术性和趣味性。
这对主讲者要求极高。为了确保讲座的节奏感和精彩度,他不用PPT,也不看文字稿,讲课时面前连一张提纲都没有。正所谓“看稿不上场,上场不看稿。”他把功夫用在平时,把辛苦下在台下。
在实践中,李树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完善。每次讲座后,他都会和晓夜,对照视频、录像,一遍一遍回放,反复比对,查缺补漏,寻找瑕疵、梳理不足,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尽量做到有过的不足不能再有,出现的瑕疵不要再现。”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因为艰辛与努力,李树梁的历史评书,一步步从非正式场合,走向正式场合;从茶楼文苑的小舞台,走上“朔州大讲堂”,登上山西省图书馆金牌栏目“文源讲坛”。
我省作家黄树芳老师评价李树梁说:“他的历史评书,信息海量而不显凝重,台风诙谐而不失庄重。起承转合,过渡衔接精妙绝伦;抑扬顿挫,穿插连缀巧夺天工。”
面对诸多赞誉,李树梁却腼腆地说:“哪里哪里,您言重了。对待历史文化,我们要有敬畏之心。知识就像大海一样,烟波浩淼,无边无际,我们穷尽一生,学到的,也只是沧海一粟。所以,一定要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只有行稳,方能致远。”
也许,正是这种难得的敬畏,才让他在文史的书山上,渐攀渐高。
山西晚报记者 王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