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本质是眼轴的什么(调节滞后可能是影响眼轴延长和近视进展的重要因素)
近视眼本质是眼轴的什么(调节滞后可能是影响眼轴延长和近视进展的重要因素)调节反应是个体应对调节刺激所产生的实际调节量,当调节反应>调节刺激=调节超前,当调节反应<调节刺激=调节滞后。通俗而言,调节滞后是眼睛实际调用的力小于调节刺激的量,使物象成像在了视网膜之后。调节刺激是指诱发个体产生调节的物体或视标称,一般指放置在眼前近距离的注视视标,以该视标到眼睛平面的距离(m)的倒数来表达调节刺激的量。调节:眼睛的屈光系统改变屈光力以使不同距离的物体能够清晰成像在视网膜上的功能。放松和紧张状态下的眼前节变化[3]什么是调节滞后?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有近10%的学生为高度近视,控制好孩子的近视发展速度,避免孩子发展或过早发展为高度近视,俨然成为家长们的“必修课”。
高度近视所产生的问题不仅仅是眼轴延长,而是由于眼轴增长引起的眼球形态和结构的改变,进而导致多种眼部并发症。高度近视可能引起的眼部并发症包括并发性白内障、青光眼、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裂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劈裂、黄斑裂孔、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盘及视盘周围异常、周边视网膜血管异常等。大部分高度近视引起的眼部并发症都将导致视网膜脉络膜等组织不可逆性损伤,严重影响患者视功能。
关于近视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基因遗传和环境影响是目前公认的两大因素。一般认为当今社会日益增多的视近活动,使得具有潜在基因易感性的个体成为近视眼患者[1]。大部分近视人群调节滞后的比例较大,因此推测调节滞后,可能是影响眼轴延长和近视进展的重要因素[2],进而推测改善调节滞后可能可以延缓近视进展。
近视与调节
调节:眼睛的屈光系统改变屈光力以使不同距离的物体能够清晰成像在视网膜上的功能。
放松和紧张状态下的眼前节变化[3]
什么是调节滞后?
调节刺激是指诱发个体产生调节的物体或视标称,一般指放置在眼前近距离的注视视标,以该视标到眼睛平面的距离(m)的倒数来表达调节刺激的量。
调节反应是个体应对调节刺激所产生的实际调节量,当调节反应>调节刺激=调节超前,当调节反应<调节刺激=调节滞后。通俗而言,调节滞后是眼睛实际调用的力小于调节刺激的量,使物象成像在了视网膜之后。
近视与调节滞后
近视眼和未近视眼相比,调节滞后更高,推测调节滞后越高,近视发展速度越快。近视眼调节滞后在33cm处约为-1.00D,且视近距离越小时,调节滞后越大;而与此同时,未近视眼没有出现明显调节滞后现象。[4]
既往研究报道近视与正视眼相比,有明显的调节滞后[5]。虽然近视与调节滞后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但调节滞后会对近视儿童和青少年的日常学习造成影响。调节滞后时物象成像在视网膜后方,眼轴为了更好的成像,就向后增长适应,眼轴增长会带来近视加深,近视的发生发展与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高调节需求下的脉络膜变化
随着调节需求增加,眼轴增长,脉络膜变薄[6]。脉络膜变薄可能是一种补偿机制,以维持稳定的、最佳的视网膜图像。脉络膜动态和位置的变化与近视眼的其他光学特征相互作用,如负球差或调节滞后增加,可能导致近视的发展。
有研究发现:正相对调节越强近视发展速度越慢,对调节滞后的患者可以开展调节功能训练,通过提高眼球的正相对调节,从而减缓近视的发展。[7]
调节不足是指受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患者睫状肌的调节能力将逐渐衰减,其调节紧张的能力也随之逐渐减弱,致使患者的眼球难以随着远近距离的不断变换而及时在视网膜上聚焦,导致视网膜上成像的清晰度较低。在伴调节不足的青少年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入视觉训练,诊治结局甚佳,对患者视力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防控近视,提升青少年的视觉质量。[8]
目前调节功能训练也有了更新颖的设备支持,将VR技术运用到调节训练及视功能训练是贝贝乐近视弱视综合治疗仪的一大亮点。利用VR设备,通过在三维空间中模拟真实环境,让双眼跟随物距的真实远近变化,通过脑像物像融合、景深同步、焦点随动的专利技术,提高睫状肌功能,减小调节滞后量同时增加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幅度。同时,通过注视、追随、扫视等多种眼动训练,锻炼眼外肌协调性,改善眼外肌力量不平衡。最后,结合融合功能训练及立体视功能训练,消除视功能异常对近视增长的影响,从而达到延缓近视进展的效果。[9]
近视在全世界范围内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大公共健康问题。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会增加各种威胁视力的病理风险。如何利用现有行业尖端的医疗仪器设备及技术来帮助近视患者控制近视进展,需要眼科行业及眼科从业人员不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