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京剧大师:旧上海京剧噱头多
老上海京剧大师:旧上海京剧噱头多海派京剧《狸猫换太子》那么讲究团队精神,讲究故事的连贯性,也是海派京剧的一大特色,所以海派京剧的连续故事剧特别多。京剧的革新从来没有停止过如果不承认他们的创新精神,那么梅兰芳也不会从上海回来以后编演新戏,创出古装头面和古装戏,就是因为他看了海派的一些东西,才萌生改革旧剧的念头,他对京剧的化妆,比如勒头,拍彩,贴片子,描眼线以及其他方面的大幅度的改革,也是受海派的影响。海派戏曲为什么会这样呢?它跟上海接触外来文化多以及其他西方文艺形式多有关。它的京剧,受话剧电影以及西方的一些艺术形式影响很大,所以海派的一些戏,多以噱头为吸引点,当然他们也注重艺人的传承和个人技术的展现,他们是双管并举。
京剧过去分“京朝派”、“海派”和外“江派”。那么“京朝派”它比较注重传统传承,讨厌一些人弄一些噱头,认为那是杂耍,不值钱,是偷工耍滑。
其实“外江派”以及“海派”的一些艺人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只要是观众喜欢的,观众掏钱看的,能抓住观众眼球儿的,都属于好戏。
当然,他们这两种观点都是站在不同角度的认识,也有各自的值得欣赏和评价的地方。一种是注重传统的传承,那么不丢京剧的根本,另一种是实用主义挣钱就行,都有好处。
那么海派在上海那个大码头,新鲜事物接受多了,就会有变化。虽然良莠不齐,但是为京剧也注入了很多的新鲜血液。
京剧的革新从来没有停止过
如果不承认他们的创新精神,那么梅兰芳也不会从上海回来以后编演新戏,创出古装头面和古装戏,就是因为他看了海派的一些东西,才萌生改革旧剧的念头,他对京剧的化妆,比如勒头,拍彩,贴片子,描眼线以及其他方面的大幅度的改革,也是受海派的影响。
海派戏曲为什么会这样呢?它跟上海接触外来文化多以及其他西方文艺形式多有关。它的京剧,受话剧电影以及西方的一些艺术形式影响很大,所以海派的一些戏,多以噱头为吸引点,当然他们也注重艺人的传承和个人技术的展现,他们是双管并举。
那么讲究团队精神,讲究故事的连贯性,也是海派京剧的一大特色,所以海派京剧的连续故事剧特别多。
海派京剧《狸猫换太子》
咱们拿海派重要的人物麒麟童周信芳来说,他可不是只会演老戏,他也是编演新戏的能手!并且还常演大型连续京剧。这种连续剧就跟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一样,故事内容连贯精彩,扣人心弦,你看了一集,必须下集还得看,还得掏钱进剧场,这就有意思了。
其实说起来,想想当年京剧的火爆,看今天京剧的凄凉确实也令人唏嘘。现在的演员天天吃老本儿而不注重观众的心理,确实也让京剧到了油枯灯尽的阶段。
当然京剧落寞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和艺人不思进取有绝对关系。那时候的艺人,都是自负盈亏,如果你排演的戏没人看,那么你就涉及到一个生存问题。这就很严重了,所以不管你是普通的艺人,还是所谓的名角儿,你能挣来钞票那是第一重要,如果没有这个功能,你就是觉得自己唱得再好也没有用。
所以过去有句话:“北京学艺,上海挣钱”,上海这十里洋场,到处是金子,就看你会捡不会捡了,所以,旧上海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那么京剧你要是死守固守京剧的传统不思改变,就会失去很大一部分底层观众。
大上海
我这里不是说揶揄底层观众,人的欣赏能力,就是分高低的,这个你从现在的网络上自媒体上一些所谓喜欢戏曲的人写的文字和留言,你都能看出来。
有些人写东西就写演员与演员之间的私生活,口舌争斗,根本不写一点儿学术性的东西。那么这些口水八卦文,喜欢看的人却很多,点击量很高,你写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性的东西,很多人根本连点都不点,因为他觉得没有意思,而且你说一些深层性的戏曲方面的知识,大部分所谓喜欢戏曲的人他并不喜欢,这个和他的认知高度是一致的,这跟过去看戏的是一样的。
有人说现在豫剧如何兴旺,那么豫剧如果你要是演那些很文明的戏,就像程先生说的,你在台上唱,台底下掉一根针也能听见,那是不可能打动底层观众的。所以作家冯牧才说,过去喜欢程派的知识分子占大多数。
豫剧的吸引点就是俗,这个无可厚非,这也是它接地气的重要点。它就是要在人头攒动,嘈杂的那些农村集市上,搭台演唱一些粗俗的戏,吸引底层的观众,才能使人愿意看。这些话虽然有些人不爱听,但这却是事实。
接地气的豫剧
那么刚才说了周信芳在上海那么多年,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能吸引人的原因,不只是他个人的能力和演唱功底深厚,而是他也顺应时代,编了很多的吸引底层观众想看爱看的戏。
比如他在天蟾舞台演的《封神榜》,就是一例。
旧上海的天蟾舞台,素来以排演新戏而著名。20年代,麒麟童,小杨月楼,刘汉臣,王芸芳等名角,加入到天蟾舞台以后,这些人就在大量排演京剧连台本戏。
他们这些人都是文武全才,他们在天蟾舞台排了很多的新戏。神怪剧《封神榜》就是1928年演的一出神话连续系列京剧。
周信芳、小杨月楼合演海派京剧《封神榜》
这出戏,据说光购置全新的行头和机关布景,就花了数万的银圆。制作出来的效果也非常吸引人,就跟变戏法一样,其实我觉得这里也加入了一些大型魔术的因素。不然的话,不会让人们看得一愣一愣的,当时的小报说那情景真是光怪陆离,变化无穷!
说舞台上会出现一个九尺多高的巨人,其实我觉得应该是踩着高跷上去的,还有纣王的宫殿也是金碧辉煌的,这个和现在的这种电子幕比较相似,但那时候是没有这种东西,也不知道是怎么弄出来的,据说还很立体,壮观。
这还算平常,轩辕坟里头三个狐妖出现,当场就变成三个骷髅,就让人们目瞪口呆了。一瞬间,又突然变成了三个美女,这就跟戏法中的大变活人一样。
轩辕墓里出来了妖精
鸿钧老祖到灵宫去说法,辉煌的天上宫阙瞬间变成了汪洋大海,上有葫芦,口出青烟,呜嚷嚷的烟里,慢慢地浮现出神仙好几十位。太上老君骑着青牛,元始天尊坐着青鸾拉着銮驾。老君的金牛和元始天尊的座驾口中均吐出莲花,莲花上站立了很多的仙人!真的觉得非常的神奇。
申公豹和姜子牙打赌说能让自己的头割下来还能还原,结果在台上真把头割下来,而且这个头满台的飞,他的头还能回到他的腔子上。姜子牙在摘星楼火烧琵琶精的时候,明明是一个美女,忽然就变成了一把琵琶。子牙从五龙桥上面跳到水里的时候,瞬间骑上龙就上天了。这些幻术布景砌末道具,可谓神妙之极。
那么上面所说的,这都是当时沪上小报记载的关于天蟾舞台《封神榜》演出的一些盛况!像今天麒麟剧社郭德纲也在重排《封神榜》,不知道能不能再现这些神奇的布景噱头,当然,我是没有看过德云社的演出,不知道哪位看过的朋友,可以说一说,和过去这些老先生排的有没有相似之处。
麒麟剧社演出大型神话剧《封神榜》
因为是连台本戏京剧,所以场景非常之多,又因为它是神怪剧,所以里边的上天入地,神仙争斗也不少,都是让人瞠目结舌的一些场景。如果按传统的京剧,“京朝派”的那种演法,那是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吸引人的噱头的。
但是恰恰因为这些噱头很吸引人,所以也很卖座,据说当时场场爆满。其实现在德云社所属的麒麟剧社演出风格和套路,就是在走海派京剧的路子,人们毁誉参半,但是什么事情你也得有人去做,联想过去海派京剧的盛况,在京剧极其不景气的今天,希望被国家在剧团里养着的那些专业京剧演员,能够有所醒悟,有所启发,有所行动吧。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