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张九龄成为盛唐宰相的历史背景:宰相张九龄被贬

张九龄成为盛唐宰相的历史背景:宰相张九龄被贬唐朝的皇帝也多有才思,最出名的应该是李世民和李隆基两位盛世君王,李隆基的《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还选入了《唐诗三百首》,成为一代经典得以流传。而唐朝的科举又是新兴的制度,极为严格有效,培养出的人才多数都能在朝为官。也因此,唐朝的官员都能诗,唱和极多。诗在我国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文明的源头。三皇五帝时候便有民歌传世,那是最遥远的诗歌。后来有了四言诗的集子,也就是《诗句》。往后又有楚辞,有乐府诗,有文人五言诗,一直发展到唐朝之前,南北朝末期,格律诗才终于成熟,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也终于才在唐朝发展到了巅峰。唐朝成为诗的国度,很大一个原因是统治阶级对诗歌的重视,在科举中加入了诗歌;考生行卷,也都是拿诗歌作品给贵族大官赏看。

文/ 空青

人生该是追求美的旅程。

静下来,读读诗吧。

【缘起】

诗在我国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文明的源头。

三皇五帝时候便有民歌传世,那是最遥远的诗歌。后来有了四言诗的集子,也就是《诗句》。往后又有楚辞,有乐府诗,有文人五言诗,一直发展到唐朝之前,南北朝末期,格律诗才终于成熟,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也终于才在唐朝发展到了巅峰。

唐朝成为诗的国度,很大一个原因是统治阶级对诗歌的重视,在科举中加入了诗歌;考生行卷,也都是拿诗歌作品给贵族大官赏看。

而唐朝的科举又是新兴的制度,极为严格有效,培养出的人才多数都能在朝为官。也因此,唐朝的官员都能诗,唱和极多。

唐朝的皇帝也多有才思,最出名的应该是李世民和李隆基两位盛世君王,李隆基的《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还选入了《唐诗三百首》,成为一代经典得以流传。

张九龄成为盛唐宰相的历史背景:宰相张九龄被贬(1)

在这种情况下,宰相既是群官表率,又是天子侍臣,也就不得不工于诗。实际上,唐朝和宋朝许多代宰相还身兼文坛领袖的身份,著名如张说、贺知章、张九龄、欧阳修都是如此。

今天,我们就来看张九龄一首知名度不高,但写得通俗明白,一读就懂的短诗《照镜见白发》。

诗歌的情感其实略沉重,但张九龄将这股情感处理得很好,不会给人负能量满满的感觉,反而会很有共鸣。

张九龄成为盛唐宰相的历史背景:宰相张九龄被贬(2)

【诗篇】

照镜见白发张九龄 〔唐代〕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张九龄成为盛唐宰相的历史背景:宰相张九龄被贬(3)

【诵析】

上文说到唐玄宗的诗歌成就,张九龄正是唐玄宗前期的宰相,开元盛世的守护者。

说起张九龄,应该最先想到的都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相思与“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风骨。

但他毕竟眼看着自己曾守护的盛世就这样毁在李林甫、杨国忠以及那位渐渐老去的君王手中,心中还是会有白发渐生但功名未成的感慨,所以有此短诗。

诗歌的创作时间,是在开元二十四年。这一年,张九龄被罢相,贬到荆州,李林甫开始掌握大权,用自己的阴鸷统治着朝堂。

张九龄成为盛唐宰相的历史背景:宰相张九龄被贬(4)

第一句上来的对仗便打动了我。青云志,白发年,时间的逝去总是那么容易引起人类的哀思。再大的志向理想,都只有这么区区几十年可以为之奋斗,一旦时不我与,就要准备好迎接一个一事无成的人生。

李贺有诗,“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年轻的时候会甘愿平凡一生?会设想自己一生坎坷无限,最后功业未成?

但理想,最终还是要被现实制约,“君子可欺之以方”,往往容易被小人所害,以至于一生努力付诸东流。

这一句写得就是这种情感,少年时候的宏大愿望,历经漫漫长路、崎岖坎坷,最后化作远方无法触摸的一片云。人生已到暮年,功业却半途而废,怎能不让人感慨叹恨命运弄人。

曾经的青云志,现在的白发人;气盛的少年在一次次蹉跎坎坷中也变成了苍苍老朽。

张九龄成为盛唐宰相的历史背景:宰相张九龄被贬(5)

如果第一句算是客观叙述的话,第二句就是彻底的情感发泄了。

唉,如今在荆州,身边没有一个能说话的老朋友,谁又知道我早上起来,对着镜子里的白发感伤无穷呢?

有些路注定一个人走,有些痛苦注定只能一个人承受。此时此刻,也就只有我的形体与镜中影子互相怜惜了吧。

本来应该很痛苦的一首诗,就这样被张九龄用形体与影子的怜惜带过去了。感情是浓烈的,但表现出来的样子却是轻轻浅浅,朴实无华。

没有李白“白发三千丈”的热切,像一团淡淡地雾,虽然淡,却真实,却持久。

这首诗另一个打动我的地方,是它的题目,《照镜见白发》,很直白的一句叙述话语,却自有诗意情感在其中,看见这5个字,就已经可以猜到诗歌的内容与情感了。

张九龄成为盛唐宰相的历史背景:宰相张九龄被贬(6)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你的关注与评论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编辑 空青

排版 空青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