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性本善正确吗?仁者无敌是因为仁者有人
孟子人性本善正确吗?仁者无敌是因为仁者有人要达到这种效果自然不能仅靠仁者自己单枪匹马作战,仁者之所以无敌,只因有太多与他并肩作战的人。因此在孟子那里,之所以说“仁者无敌”并不是指仁者受所有人欢迎,而是因为仁者可以将已经存在的敌人不断消除,以至于没有。仁者真的是人见人爱、堪称人民币一样的存在吗?其实不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这样定义良善之人:“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这是说一位仁者必然为和他同样良善的人所喜欢,但会被那些品行恶劣的人所厌恶。孟子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也并不反对这个观点。孔子认为好人并非受所有人欢迎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亦如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差异的个体总会为各自的立场进行争斗,于是矛盾无处不在。
人们因为立场不同总会发生矛盾
现实中几乎人人都有那么几个跟自己处不来的“死对头”,对此孟子却似乎针锋相对地提出“仁者无敌”。
仁者真的是人见人爱、堪称人民币一样的存在吗?其实不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这样定义良善之人:“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
这是说一位仁者必然为和他同样良善的人所喜欢,但会被那些品行恶劣的人所厌恶。孟子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也并不反对这个观点。
孔子认为好人并非受所有人欢迎
因此在孟子那里,之所以说“仁者无敌”并不是指仁者受所有人欢迎,而是因为仁者可以将已经存在的敌人不断消除,以至于没有。
要达到这种效果自然不能仅靠仁者自己单枪匹马作战,仁者之所以无敌,只因有太多与他并肩作战的人。
仁者不是女娲,也不一定是女人:他的小伙伴们不是他用泥土捏出来的,也不是他生出来的,而是他凭借自己的“仁”聚拢起来的。
孟子继承孔子学说
当然此处的“仁”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说教,而是成为他人的利益供应者。唯有如此,才能将自己和他人组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
此时当你的敌人再来侵犯你时,与你利益攸关的伙伴们自然会助你一臂之力,因为你的利益受损就意味着他们的利益也即将得不到保障。
所以当梁惠王向孟子请教如何击退敌人时,孟子并没有从军事角度献上以牙还牙的具体战术,而是劝梁惠王对内施仁政。
孟子劝梁惠王施仁政
具体操作虽然包括劝百姓“修其孝悌忠信”等道德说教,但这些说教的前提是先给百姓实在的利益:
如“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就是对百姓少用刑罚、减轻赋税、帮助他们深耕细作把生产搞上去填饱肚子。
这样的仁政让梁惠王成为百姓的利益供应者,将二者捆绑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所以孟子预测当其他诸侯国来侵犯魏国时,梁惠王不再是宫廷之内的孤军奋战,魏国百姓也一定会拿起武器:不仅仅是为了感恩,更是为了捍卫自己已得的利益不被侵害。
仁者无敌是因为善于聚拢盟友
而当施仁政的梁惠王去征伐未施仁政、不得人心的敌国诸侯时,这个国家的百姓也不会做过多抵抗,甚至欢迎施仁政者来解救他们。
孟子的预测并非不切实际的臆想,中国历史上也确实有太多君王因为贪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成为利益孤立者,而逐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他们即便有再多军队和百姓,当施仁政的对手来了,也会将这些军队和百姓慢慢吸纳在自己麾下,少康除掉寒浞、商汤讨伐夏桀、周武王伐纣……都是这一道理演绎出来的真实案例。
武王伐纣的决胜战“牧野之战”
所以说当我们面对不亚于自己的劲敌时,若将注意力全部放在以牙还牙的匹夫之勇上,就会陷入无休止的争斗中,把自己弄得精疲力尽。
不如“仁”字心中绕,分析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利益连接点,做一个利益供应者将盟友聚拢在身边,助自己一臂之力,甚至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