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妃子排序:两晋南北朝后妃制度探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妃子排序:两晋南北朝后妃制度探析3.皇后的纳、册礼随着门阀土族通婚、士庶不婚成为社会普遍遵守的婚姻观,门第出身和政治需要成为两晋南北朝皇后选拔的最重要依据。不过北魏除了看门第出身,还有加上-项特殊的鲜卑传统一-铸金人,在《魏书--皇后列传》都有记录,凡立皇后,均让皇后人选铸金人,如果能铸成,就意味着吉利,上天认可,可以立为皇后,如果铸不成,生前不能有皇后之名,只能死后追封。如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皇后就是后秦姚兴的女儿,皇族之后 但是铸金人的时候铸不成,虽然明元帝十分宠爱她,出入都有皇后的规格,但她生前还是不能有皇后的尊称,死后才被追封。根据史书的记载,内外命妇朝见皇后就如皇帝朝会一般隆重,只是比朝会规格稍微小一点。大汉天子剧照卫子夫等到了东汉,开始注重门第,皇后很多都选自豪门大族,如汉章帝皇后窦氏,深受汉章帝宠爱,父亲为刘秀时期大司空、母亲为刘秀长子的女儿,名副其实的公主。再比如汉和帝和熹皇后邓绥,出身名门,祖父是有从龙之
后妃制度包括皇后制度和妃嫔制度,在两晋南北朝皇后有相对完整的纳后礼和册封礼,而妃嫔只有简单的册封礼,皇后的选立不同于西汉是依据皇帝喜好册立的,而是将门第出身作为主要考量依据,选妃则不限于豪门士族,战俘、异族、下层女性都可以作为妃嫔人选。虽然皇后比妃嫔的地位要高得多,但皇后的废立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在封建社会中,皇后制度就是伴随着君主专制而产生的,后权依附在皇权之上,皇后母仪天下,来辅助皇帝治理后宫和统御天下。
皇后制度1.皇后之尊
从秦代开始,秦始皇就确立了皇后的正统地位,东汉的时候册立皇后开始有严格正式的规章典仪,到了南北朝和隋代,则开始有内外命妇朝见皇后的中宫朝会。很多人不清楚内命妇是指什么,内命妇就是皇帝的妃嫔,从贵妃到采女,并且还包括太子的妃嫔,如太子妃、良娣等人,外命妇则是指公主、皇子嫔妃、其他王公大臣的妻母。可以这么说,在外是朝臣、皇子拜见皇帝,在内就是皇后当家作主,女人们都是来向皇后请安的。
《隋书》记载:后齐元日 中宫朝会 陈乐 皇后袆衣乘舆 以出于昭阳殿。坐定 内外命妇拜 皇后兴 妃主皆跪。皇后坐 妃主皆起 长公主一人 前跪拜贺。隋仪如后齐制,又有皇后受群臣贺礼。
根据史书的记载,内外命妇朝见皇后就如皇帝朝会一般隆重,只是比朝会规格稍微小一点。
大汉天子剧照卫子夫
等到了东汉,开始注重门第,皇后很多都选自豪门大族,如汉章帝皇后窦氏,深受汉章帝宠爱,父亲为刘秀时期大司空、母亲为刘秀长子的女儿,名副其实的公主。再比如汉和帝和熹皇后邓绥,出身名门,祖父是有从龙之功的邓禹,也深受汉和帝的喜爱。
随着门阀土族通婚、士庶不婚成为社会普遍遵守的婚姻观,门第出身和政治需要成为两晋南北朝皇后选拔的最重要依据。不过北魏除了看门第出身,还有加上-项特殊的鲜卑传统一-铸金人,在《魏书--皇后列传》都有记录,凡立皇后,均让皇后人选铸金人,如果能铸成,就意味着吉利,上天认可,可以立为皇后,如果铸不成,生前不能有皇后之名,只能死后追封。如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皇后就是后秦姚兴的女儿,皇族之后 但是铸金人的时候铸不成,虽然明元帝十分宠爱她,出入都有皇后的规格,但她生前还是不能有皇后的尊称,死后才被追封。
3.皇后的纳、册礼
中国最早出现婚礼仪式是记载在周代礼仪编制的《仪礼》中,古人结婚有“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个步序,那么帝王大婚是怎样的呢?汉朝以前的史书记载简略,如《后汉书》记载,东汉桓帝娶后,都按照西汉孝惠皇帝纳后的旧典,即黄金两万斤、纳彩雁、璧、马、束帛,天子还加上谷珪(玉器)。
军师联盟剧照
等到晋朝的时候,天子大婚才有被详细记录下来。据《晋书》记载,西晋时,婚礼纳征,天子加以谷珪,诸侯加大璋,可依周礼改改璧为璋, 羊雁酒米玄纁(玄纁就是指一种布帛)就是需要备齐的,另外还要绢三百匹。这个绢有多贵重呢,可以当做实物货币使用,比铜钱更为保值。
到了东晋,穆帝纳后则完全按照”六礼“进行。郑玄说的五雁六礼就是指在纳彩、问名、纳吉、请期、亲迎这个五个环节送白雁,六礼指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个步骤。
《宋书》卷《志》详细记载了,在”纳彩、问名、纳吉、请期、亲迎”均用白雁、白羊各一头, 酒米各十二斛。 惟纳征羊一头,玄絺用帛三匹,绛二匹,绢二百匹,虎皮二枚,钱二百万,玉璧一枚,马六头,酒米各十二斛,郑玄所谓五雁六礼也。“
等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皇帝基本都没有纳后礼仪,皇帝登基后直接册立为后,册立的仪式与皇太子加冠、封三公、藩王的仪式一样。北魏则只有铸金人有记载,纳后礼基本没有什么记载。
《隋书》卷《志》有对北齐的纳后礼进行了详细记载,同样按照”六礼”“的流程, 只不过相比晋朝的重金纳彩、问名,北齐只用羊、雁一只,酒米一斛, 另外北齐还有册后礼,礼仪更加完备,与北齐同期的北周也有相似的纳后、册后礼。
妃嫔制度1.嫔妃等级制度
在秦始皇称帝后,设立了“皇太后、皇后、夫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这样的妃嫔等级,在西汉初年承袭秦制,后来又增添了很多等级,变成十四级,除了这十四级,还有一些没有等级的家人子。
西汉十四级嫔妃等级
东汉的时候,刘秀鉴于西汉妃嫔数量剧增导致靡费颇多,于是在皇后之下只设了贵人、美人、宫人、采女,但刘秀后面的皇帝嫔妃数量也是日渐增多,耗费巨多。
等到了晋朝的时候,重新建立妃嫔制度,在皇后之下设三夫人、九嫔,对应三公九卿,之下又设美人、才人等二十七命妇、八十一御妻。南北朝的时候因朝代众多,不能一一列举,但大体承袭晋制。
因为北魏是鲜卑族统一北方,所以刚开始建国的时候,后宫制度还未完备,等到道武帝的时候,才有皇后和其他姬妾(统称为夫人),等到太武帝的时候有左右昭仪、贵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才有三夫人、九嫔。等到北齐和北周初年,后宫嫔妃十分简单,等到北齐武成帝时配齐了三夫人、九嫔、二十七命妇、八十一御妻,等到北齐末年和北周末年,妃嫔数量远超过定额,采选天下女子,只为享一己私欲。
2.妃嫔册立
嫔妃册封只有册封礼,没有迎娶皇后的“六礼”,而且史书上记载不详,一般都只有一两句话带过,比如《晋书》记载,“晋武帝九年,帝遣洛阳令拜胡芳为贵嫔”,还有“诸葛夫人,名婉于晋武帝九年入宫,帝临轩,使洛阳令拜为夫人。”《魏书——李彪传》有记录,“彪有女,及彪亡,世宗闻其名,召为婕妤,以礼相迎。”
由此可见,妃嫔的册封仪式远远不能与皇后的纳册典礼相比,封建礼教的森严等级,使妃嫔与皇后有鸿沟一样不可逾越。
3.妃嫔的出身
在东汉时期,就有了具体的选妃流程,在八月秋收核对人口后,给皇帝选妃的大臣就要去物色十三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良家女子进献给皇帝。等到了晋武帝时期,晋武帝即位后让公卿以下官员的女儿送到宫里备选,落选的女子才能再行婚配,另外再禁止天下百姓嫁娶,让宦官乘车前往各州郡采选女子,送入宫中,让皇后过目,满意的留下做妃嫔。晋武帝后宫数量之多用“羊车望幸”这个成语能够形象的阐释出来。
琅琊榜剧照后宫嫔妃
到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除了按流程采选、臣属进献、罪没入宫,还增加了战俘和少数民族间的政治联姻,因此妃嫔选择的范围不仅是高门士族、良家子,还增加了许多下层、异族美貌女子,如前秦苻坚灭西燕,将西燕清河公主纳入宫中。
总结通过皇后与妃嫔的等级、册立、出身相比,可以看出两晋南北朝皇后的地位高于嫔妃,不容僭越,而且皇后还有后宫最高的俸禄、最丰盛的饮食、最完备的宫人、最高规格的舆服,和皇帝一起受众臣朝拜、万人敬仰。不过皇后即便作为帝国的女主人,命运还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如果妃嫔非常得宠,皇帝宠妾灭妻也不是没可能,如孝文帝废冯皇后因宠幸冯昭仪,但是大部分还是遵照后妃等级制度的。而妃嫔想要在后宫熬出头,要么凭借出色的美貌、惊人的才情取悦于皇帝、要么母以子贵熬到儿子登基被尊为皇太后(北魏除外,北魏实行子贵母死,防止外戚干政),这两条都没有就只能在宫中老死或者皇帝大发慈悲放其出宫。总之从后宫生存难易来看,妃嫔生存难度可以说是王者,皇后则是青铜级别。
参考 1.唐房玄龄合著 《晋书》
2.魏征著 《隋书》
3.魏收著 《魏书》
4.朱子彦著 《帝国九重天-中国后宫制度变迁》
5.魏文莉著 《魏晋南北朝后妃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