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49中事件过程(成都49中事件今天公布真相)
成都49中事件过程(成都49中事件今天公布真相)爸爸妈妈该多伤心啊,试想一下,爱了十多年的孩子突然没了,十多年的人生好像突然被抹去,那些一起笑过哭过的点点滴滴,该承载在哪里。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选择这么决裂的方式与世界告别,狠心留下撕心裂肺的痛给活着的家人。成都是个美丽的城市,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快20年,就像赵雷那首歌里唱的,“深秋嫩绿的垂柳亲吻着我额头,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熄灭了也不停留”,我喜欢成都,正因为喜欢,看到它以这样的方式登上热搜,才会心疼。但我仍在心里怀着一份相信,相信这个城市不会辜负爱它的人。更让人心疼的是孩子。
大家好,我是千妈。
这几天,很多外地朋友在微信上问我怎么看“成都49中事件”。
今天,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媒发文公布监控画面,还原了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经过。
关于这件事,怎么说呢......
成都是个美丽的城市,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快20年,就像赵雷那首歌里唱的,“深秋嫩绿的垂柳亲吻着我额头,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熄灭了也不停留”,我喜欢成都,正因为喜欢,看到它以这样的方式登上热搜,才会心疼。
但我仍在心里怀着一份相信,相信这个城市不会辜负爱它的人。
更让人心疼的是孩子。
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选择这么决裂的方式与世界告别,狠心留下撕心裂肺的痛给活着的家人。
爸爸妈妈该多伤心啊,试想一下,爱了十多年的孩子突然没了,十多年的人生好像突然被抹去,那些一起笑过哭过的点点滴滴,该承载在哪里。
作为妈妈,同情林妈妈及家人,惋惜林同学的同时,我也有个很痛心的感受就是:“我们可能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在“成都49中事件”里,林妈妈对孩子的描述是“成绩优异,性格开朗”,官媒公布调查是“去年6月,小林和好友在QQ聊天中写道“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今年5月,他用QQ号转发给朋友的聊天记录中有自我贬低的言论,表现出自我否定、多虑的情况。一些学生在警方调查中反映小林平时性格相对内向。”
不了解的背后,常常是沟通的贫瘠。
孩子越大越能体会,沟通是多么重要。
因为环境怎样很难改变,孩子在学校遇到什么样的伙伴什么样的老师,也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作为父母,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沟通这座桥梁。
真的,很多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孩子,遇到任何事都不愿意和父母讲,其实很多事比如校园霸凌情感纠纷,若能在早期得到成人的帮助和干预,是可以妥善解决的。
大部分失控都是源自家长老师毫不知情,孩子凭借自身有限的阅历和认知又无法恰当处理,憋在心里憋出内伤,硬生生把自己逼上危险的悬崖。
所以,千妈今天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亲子沟通”的经验,我觉得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更有价值,而不是停于事件表面的情绪。
说到亲子沟通,第一要义肯定是信任。
如果你对孩子的态度是自上而下的控制,沟通便无从谈起,因为没有人喜欢和永远高自己一头的人沟通,对话很难启于“不平等”。
想让孩子信任你,愿意跟你表达,首先要建立相对平等的关系。
我用了相对平等这个词。意思是,作为父母有引导者的责任,必然会在前面遮挡风雨,所以绝对平等不现实,但我们可以更具有同理心,多站在孩子角度,去理解他的心情,包容他倾诉时的情绪化。
仔细回忆一下,你会发现,最初的最初,孩子是乐于沟通的。
表达是人的天性,我小时候最喜欢在厨房做小跟班,妈妈理菜时,我就跟在她身后各种叨叨。
孩子是从什么时候不愿意表达呢?是表达得不到好的回应后。
可能某天,孩子也曾和你讲起谁谁谁欺负我了,谁谁谁偷了我的尺子,正在忙的你,下意识觉得这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可能会不耐烦地说:
“小朋友之间打打跳跳很正常 你那书包从来就是乱七八糟,尺子不见了也正常,谁叫你不好好整理......快去做作业,你看下都几点了,你今天阅读任务完成了吗......”
你觉得你是孩子,还愿意表达吗?
那个让孩子发愁的“江湖”,只是爸爸妈妈不屑一顾的“无聊事宜”,这些事和学习比起来并不重要。
孩子是敏感的,类似讯号接受多了,慢慢他就选择不说了,逐渐后退,退到你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
我看到很多出事的新闻里,都有个让人“毛骨悚然”的细节,就是当事人常常惊诧地说:
“孩子平时有说有笑,性格开朗,怎么会这样?”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看到的只是孩子觉得能给你看的,有些深层的东西因为长期不被重视,孩子已经学会了藏起来。
所以,我真心建议家长,不要凭本能去养育,这不是个凭本能可以过得好的世界。
有意识的养育是你要妥善经营和孩子的关系,这段关系里最关键一点就是重视孩子的表达。
重视,是孩子愿意表达的第一步。
接着我想说说孩子愿意表达的第二步:鼓励。
之前和国外的朋友聊天,了解到他们有门课叫如何Being assertive,就是坚定而有礼貌地为自己说话。这既是在面对霸凌时坚定地反抗,也是在表达观点时捍卫自己的立场,也是寻求帮助时的不亢不卑。
我们很少有学校开设这样的课程,那么就需要爸妈们在家庭教育中做起来,平时多鼓励孩子为自己发声。
我记得千寻小时候,特别不喜欢别人亲她捏她的脸,但很多大人认为这是一种表达喜爱的方式。
我观察到千寻的排斥后,就问她:“你是不是不喜欢阿姨摸你的小脸蛋?”
她点点头。
我说:“那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阿姨好不好,这样阿姨才知道千寻不喜欢。”
注意,当你告诉孩子可以这么做后,她并不见得照做。
很多家长就在这里放弃了。
其实你怀着同理心想一想,就能理解孩子的踌躇。
面对个头高大又富有社会经验的成人,孩子潜意识里就觉得自己是弱小的,一个弱小的人又怎么敢坦率发声呢?
这时候,一定是需要有人来为他托底的。
你给孩子真正的鼓励,就是在他想放弃的时候,为他托住这个底。
所以我当时的做法是,当亲戚朋友来家里玩,有人亲千寻或摸她的小脸蛋时,我就会主动发问:“千寻是不是不喜欢阿姨摸小脸蛋啊,如果你不喜欢,可以告诉阿姨,我们可以握握手,好不好?”
一般我这样说后,亲戚朋友会主动克制自己的行为,而千寻也能趁机表达出她的想法,然后开心地和阿姨握手。
这个事情带给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呢?
是她发现妈妈可以坚定地站在她这边,成为她的后盾。
而她虽弱小,也能积极表达,表达后得到的反馈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可怕。
不知道你们还记得热播剧《小舍得》里有个片段不,欢欢妈妈为了欢欢和择数老师据理力争,爸爸还差点和人打架,最后欢欢大方地说出事情来龙去脉,老师也给欢欢道了歉。
▲ 影视剧截图
打架我不赞同,但欢欢爸妈在这件事上的态度我很认同,没有和稀泥,没有对孩子的委屈视而不见,而是用实际行动为孩子兜底,给了欢欢Being assertive的信心。
有了信任和鼓励,孩子表达的意愿就很强了,这时候我们如果想做得更好,还可以有第三步:提供机会。
这是我在德国绘本《别想欺负我》里找到的灵感。
【这个系列的成长教育绘本共四本,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个人觉得很适合学龄前孩子建立自我保护意识】
▲ 图源:当当
在《别想欺负我》里,布鲁默老师为了鼓励性格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设计了一个“优点盒子”,小朋友可以把自己的优点画或者写出来,放进“优点盒子”里。
读完绘本后,我灵机一动,在我们家设置了一个“心事盒子”。
盒子上面写了四个字:我有话说!
你可以把自己纠结的,处理不了的,希望得到对方帮助和支持的事画或者写在小纸条上,然后放进盒子里。
设计之初我只是心血来潮,但没想到,这个小小盒子给我们的家庭关系带来了莫大好处。
它就像一个小小树洞,连接起了我们彼此的心声。
我才发现,原来表达不只需要信任和鼓励,还需要一点点恰当而妥帖的机会。
如果你觉得“心事盒子”太麻烦,也可以设计一段睡前悄悄话的时光。
睡前环境灯光昏暗,气氛亲密,性格害羞内向的孩子感到安全舒适,更愿意打开心扉。
若你是愿意花点心思的妈妈,比如周末打开星光投影仪在卧室洒下一片星空,孩子对“卧谈”会更加感兴趣。:)
▲ 图源:网络
也许伴随孩子长大,“心事盒子”“睡前悄悄话”都会慢慢退役,但我想,孩子知道“家里永远有自己表达的机会”,这份觉察才是最重要的!
EASTWEST
最后千妈想说,一个孩子能够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长大成人,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今天我们觉得容易,不过是记忆里那些伤痛、碰撞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淡化,有新的困难取代了它们。
事实上,少年维特式的烦恼,从没有哪个孩子能避开。
作为父母,我们能为孩子做什么呢?
电影《无问西东》里,陈鹏那段话就是我的心声:
“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不管你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时候把我推开。”
我要让我的孩子清楚地知道,我就是那个为她托底的人,遇到任何事都不用怕,不用慌,我永远都会在这里,安静地、充满力量地“听你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