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韩国导演李沧东:李沧东的作品总是在痛苦中寻找出口
如何评价韩国导演李沧东:李沧东的作品总是在痛苦中寻找出口作为创作者,李沧东一再处理这个,年少害羞时梦想成为一名摄影师的金先生人物形象。自杀前虽「再次」收到初恋为他珍藏的相机,却无法力挽狂澜。而在将近20年后的《燃烧烈爱》中,另一位金先生却在片尾开始「写作」自己的故事,创造自己的历史。在宏观的角度下,这个出其不意的「光」之于「迷雾」,或许正如同跳脱轨道的「意义」之于人生,李大导不断探问的存在意义,这个「跳跃」的可能或许正是在《燃烧烈爱》片尾呈现的「创作」中。呼应《燃烧烈爱》片名,女主角的名字惠美(Hae-mi) 正是「光」的意思。延续《生命之诗》中的命题,不断围绕如何定义个人的追寻。而《密阳》(看不见的光)则是最为直接探问其内心的影片。丧夫丧子的痛苦试验中,试图理解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一连串没有答案的「为什么?」导演并没有把我们引向终极真理,而是认真看待个人命运。《薄荷糖》回到邪恶卑劣的起源,观察政治对角色心理的直接影响。同样地,角色既不寻求庇护,
在最后一幕中,青春的金先生惊讶发现铁路桥的场景意外地熟悉,而我们观众都毛骨悚然意识到这正是二十年后他自杀的地方。如果我们扭转因果关系,我们眼前则是已知结果的命运「起因」,人生更显讽刺。
李大导镜头下结构紧凑的情节传达了痛苦、创伤和愤怒,同时遵循了黑色电影和黑帮电影的传统体裁,总用异常复杂的故事来颠覆观众的期望,使人思考复杂的生存、精神和道德问题。
然而,不论是《密阳》接连失去丈夫和孩子的悲剧单身母亲,《生命之诗》中阿兹海默症的老妇,面对强暴者的完全漠视道德,或《薄荷糖》中的金先生都不断质疑「生命的美好」。
李沧东的角色总处于极限状态极大痛苦之中,检验人类精神的极限。这种精神信仰道德的追寻, 更具体的在《密阳》、《燃烧烈爱》或《薄荷糖》的画面中以那道「光」现形,总闪的主人翁一脸茫然。不论是躺在床上,还是站在夕阳余晖,或在自己放的火之前。
呼应《燃烧烈爱》片名,女主角的名字惠美(Hae-mi) 正是「光」的意思。延续《生命之诗》中的命题,不断围绕如何定义个人的追寻。
而《密阳》(看不见的光)则是最为直接探问其内心的影片。丧夫丧子的痛苦试验中,试图理解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一连串没有答案的「为什么?」导演并没有把我们引向终极真理,而是认真看待个人命运。
《薄荷糖》回到邪恶卑劣的起源,观察政治对角色心理的直接影响。同样地,角色既不寻求庇护,也不在他生命的两个女人中得到庇护。甚至他的孩子他的家人都不是避难所。他这些决定是否有其他选择,或者它是预先确定命中注定的,就像火车总是沿着轨道行驶一样。
在宏观的角度下,这个出其不意的「光」之于「迷雾」,或许正如同跳脱轨道的「意义」之于人生,李大导不断探问的存在意义,这个「跳跃」的可能或许正是在《燃烧烈爱》片尾呈现的「创作」中。
导演的,金先生抉择作为创作者,李沧东一再处理这个,年少害羞时梦想成为一名摄影师的金先生人物形象。自杀前虽「再次」收到初恋为他珍藏的相机,却无法力挽狂澜。而在将近20年后的《燃烧烈爱》中,另一位金先生却在片尾开始「写作」自己的故事,创造自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