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通胀中成为赢家:认清通胀与通缩
如何在通胀中成为赢家:认清通胀与通缩其三、就是人们不愿意贷款。这就是在上文表述过的,央行印钞得必须有贷款人配合,没有贷款也就无法印钞,央行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想放松信贷,多印钞票,也只是一厢情愿而已。这种情况导致人们不愿意贷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没有借贷消费的欲望和没有贷款投资赚钱的欲望等,现在我们中国就存在这样的迹象,贷款来干什么呢?人们非常茫然,没有好的项目、投资不仅亏钱或者凶多吉少、还要支付贷款利息等。 人们不愿意花钱,在金融学上的专业说法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一般来说货币流通速度越快,经济就越繁荣,钱就越好赚,而出现相反则就会呈现出货币流通速度越慢,经济就越萧条,钱就越难赚。现在我们身处的现实市场环境不就是如此吗?从心理预期大家普遍认为经济形势不好,未来也不明朗,预期钱将呈现越来越难赚的趋势,同时看到身边失业的人越来越多,就业越来越难,收入少了或者没有收入来源,自然就更不会有花钱消费的动力和欲望了。专业的
结构洞观点:今天想说说通胀和通缩与创业投资决策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的话题。古语有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役。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做任何决策行为之前必须认识清楚当下以及未来相当长时间里面的市场环境和趋势,并且必须找到大势环境与自己的决策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才能联系起来,顺势而为。
那么在现如今的商业社会里,市场经济环境具体该怎样界定呢?就是必须搞清楚当下市场经济环境是处于通胀状态中呢?还是处于通缩状态之中,作为投资人特别是处于创投市场中的天使、VC投资人搞清楚非常重要,因为处于两种不同状态之中的经济环境所做出的投资策略方向和具体的投资技巧应用截然不同。先说如何定义通胀和通缩,通胀就是通货膨胀,通缩就是通货紧缩,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通货”?所谓通货就是流通中的货币,也就是老百姓说的钱。简单来说通胀就是市场中流通的钱太多了,通缩就是市场中流通的钱太少了。可是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来判别市场中流通的钱是多还是少呢?有没有清晰的衡量标准呢?答案是有的,这个标准是相对于市场中供给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来说的。当市场中的商品和服务供给的数量稳定或者增长缓慢,可是货币供给量却出现猛然增加,此时就会出现通胀,人们直观的感受就是物价上涨或者资产价格上涨(如房价和股价等)。同样当市场中供给的商品和服务数量稳定或者增长缓慢,而货币供给量出现猛然降低,就会出现通缩,人们直观的感受就是物价下跌或者资产价格下跌(如房价和股价等)。可是钱怎么会出现猛然增加或者猛然减少呢?现在的钱叫做主权纯信用货币,其发行数量是由各国央行管控的。即使各国央行可以根据市场中商品和服务供给量增加了就顺势印钱,还有就是为刺激经济人为扩大需求而印钱,总之是央行人为有需要就可以主动进行调控。这样以来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钱的数量跟商品和服务数量之间的关系,相对与商品和服务的数量,钱多了就是通胀,钱少了就是通缩。
现如今钱的数量大致可以由M2来衡量,那么商品和服务的数量由什么来衡量呢?就是由GDP来衡量的。也就是说作为投资者从观察货币超发与否以及其超发的幅度,可以看M2增幅和GDP增幅的背离程度中来得出答案。其实这是作为投资人必须了解的简单道理,可是在现实中存在很多投资人却不一定懂。比如只要央行一出现信贷宽松,表现为降准和降息,很多投资人就会简单的说市场中流通的钱变多了、财富被洗劫了,如此简单理解自然不对,最起码不专业或者不严谨。因为在信贷宽松印钞放水的同时,也有增量财富,如商品和服务的产生,并不是很多投资人理解的只有货币增加了,而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供给没有增加。用大家比较了解的2008年的四万亿来说明,的确当年央行印了很多钱,可是建设了很多如高铁、机场、城轨、房产等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这些都可以理解为社会的增量财富。具国家统计局的数字,M2从2008年初的42万亿增加到2018年底的182万亿,可对应的GDP也由2008年初的26万亿增加到2018年底的90万亿。钱的确是多了,可商品和服务不是也同样增多了吗,虽然事实上M2的增幅要高于GDP的增幅,可以理解为央行存在一定程度的超发,可是我们要清楚,商业市场经济的本质,央行的货币政策只是手段,社会市场的财富增长才应该是目的。经常出国的朋友应该感受最明显,与同时期国外很多国家相比,我们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可要比十年前好太多年。人们之所以对当初的四万亿货币超发存在分歧或者不满意,我想主要是对财富分配不满意所致,财富应该是创造出来的,可有人分得少(如没有买房的人)、有的人分的多(如买了房的人),这就体现了投资人在当初四万亿政策出台时,是否意识到通胀趋势的出现,这必然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大,会导致房价上涨的必然趋势的道理,如何才能将自己的投资行为联系在一起,顺势而为了。
为了更进一步讲明这个道理,我们知道央行管控着印钞的总水龙头。记住只是管控,而到底能否印出钞票、放出水,放出多大的水?并不是央行主观意愿所能决定的,还得看是否有人来配合。是什么人呢?是贷款人。我想懂得货币银行学的人都知道,在此建议作为投资人最好学习一下货币银行学这门课,如果不太懂也没有关系,就经常看看我们的文章吧!!!简单来说记住结论就可以了,“贷款就是印钞、信贷宽松就是印钞防水”。形象的说就是假如你买房贷款100万,就相对于央行印了100万的钞票给你;你做生意需要贷款100万,央行就印了100万的钞票给你;你信用卡消费了1万或者50万,央行就印了1万或者50万的钞票给你。当你结清房贷、还了贷款和信用卡账单,央行就把这些印出的钞票收回,消灭了。可能有人会说,那市场中的钱不就少了吗?自然不一定,因为你不贷款还有其他人需要贷款来补上,整个金融体系就如此这样循环运行着。当贷款变得很容易,就说明市场处于信贷宽松期,通胀动能增加,存在资产和商品及服务价值上涨的可能性概率上升,说明市场系统风险开始出现下降,或者说起码系统风险继续上升的可能性已经大为降低,投资人的投资策略就应该逐渐转向积极主动。当人们出现踊跃贷款、银行放出的贷款额度猛然增多时,就说明大家在齐心协力的“开动印钞机印钞的时候了”,此时市场流通的钱就会增多,这时作为投资人就要仔细观察这些新印出来的钱去向到了那里?流向到那些个行业领域?那么这些行业领域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就会出现上涨,比如猪肉、蔬菜、房子和股票等,都是这个道理。
可是出现贷款人不愿意贷款的情况呢?比如普遍人们认为没有好项目、没有贷款消费需求的欲望、不想承担贷款负债的压力等等,就像现在市场的情况这样,虽然政府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可是就是市场中人们的热情无法点燃,反正就是不愿意贷款。这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当下的中国不就是这种现状吗?由于近年来我国居民个人负债不断上升,据统计已经负债率平均超过了50%以上,企业和政府的负债率会更高,并且老百姓未来的收入预期也出现了极为不稳定,消费需求欲望下降,大家不愿意贷款买房、买车和消费等的迹象,即便贷款利率出现下降,央行就算费劲浑身解数也印不出钞票来,想放水也放不出来,而如果央行强行印钞放水以刺激经济,新印出来的钞票也不能流向市场,只能滞留在金融银行体系内空转,比如现在M2为182万亿可谓是金额宏大了吧!可是有超过50%被房地产所固化,还有30%被滞留在银行体系内,只有不到20%才在市场中流通,这就是个非常值得政府在制定金融货币政策是需要考虑的棘手问题,因此央行在能否通过印钞来刺激经济的问题上也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贷款就是在创造新的货币,归还贷款就是消费、较少货币,贷款的人越来越少、贷款的金额越来越少,如果再加上还款的人增多、还款的金额增加,叠加减少的结果就是市场中人们感觉的钱变少。钱变少了,而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供给数量却没有较少,那就是出现了通缩,现在政府要关心的问题是应该如何才能防止通缩的出现和蔓延。有这样一个比喻,央行印钞放水,就像央行牵着一匹马(指市场中的贷款人)到河边饮水(可以理解为信贷宽松让更多人贷款),可马就是不渴,不想喝水,遇到这种情形请问央行该怎么办呢?马儿不饮水,关键不在水,而在马本身,是否马儿生病了,需要医治?还是马已经喝饱水了,再喝就撑着了呢?
现在来说说通缩,我国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以互联网、金融等为代表的行业纷纷出现了裁员降薪的迹象和趋势,再加上股市、楼市萎靡、PPI和CPI持续走低,市场中很多人都认为这些迹象似乎代表着中国通货紧缩已经来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通缩呢?导致市场出现通缩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按照经济学的解释是:
其一、央行信贷紧缩。上述已经讲过,贷款就是印钱。央行紧缩信贷,就表现在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就会让贷款变得困难起来,贷款困难、贷款就少了,钱就少了,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数量来说,钱就不够用了,其结果就是通缩;作为投资人,一旦发现这种迹象出现时,就应该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以资产交易变现收回投资兑现回报为主,并且以持有现金的方式等待下一次投资时机的来临,因为这样你收回的现金会变得越来越值钱,而对于再投资则务必转换成谨慎小心的行为方式为主,多观察少行动,甚至可以不行动。特别是针对创业投资则更应该谨慎,因为创业投资本来就风险较大,当市场系统风险呈上升趋势时,其失败率会更高;
其二、实体产能过剩。通缩是钱的数量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减少。当钱的数量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会导致通缩的出现,当然当钱的数量增幅小于商品和服务数量增幅的情况下,也会造成通缩。近些年来为什么我国CPI涨幅一直都在2%左右的地位小幅波动,就是因为产能过剩。商品和服务可以无限量的生产出来,就是价格不上涨;
其三、就是人们不愿意贷款。这就是在上文表述过的,央行印钞得必须有贷款人配合,没有贷款也就无法印钞,央行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想放松信贷,多印钞票,也只是一厢情愿而已。这种情况导致人们不愿意贷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没有借贷消费的欲望和没有贷款投资赚钱的欲望等,现在我们中国就存在这样的迹象,贷款来干什么呢?人们非常茫然,没有好的项目、投资不仅亏钱或者凶多吉少、还要支付贷款利息等。 人们不愿意花钱,在金融学上的专业说法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一般来说货币流通速度越快,经济就越繁荣,钱就越好赚,而出现相反则就会呈现出货币流通速度越慢,经济就越萧条,钱就越难赚。现在我们身处的现实市场环境不就是如此吗?从心理预期大家普遍认为经济形势不好,未来也不明朗,预期钱将呈现越来越难赚的趋势,同时看到身边失业的人越来越多,就业越来越难,收入少了或者没有收入来源,自然就更不会有花钱消费的动力和欲望了。专业的说法是,一个人的支出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当支出减少,并且大家都在支出减少,经济就一定会萧条,萎靡不振,通缩就来了。
无可否认在当下的2019年,中国正处于上述导致通缩的第二和第三种因素的叠加状态之中,并且这种态势已经延续了长达5年以上了,而客观上从国家统计局历年公布的GDP增长数据来看,经济增速一直都处在下降的趋势之中,并且这种趋势仍然可能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CPI也始终在2%左右的低水平处徘徊,市场人士普遍预期宏观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依然很大,这就说明当下的中国经济存在着导致通缩的极大可能性。建议投资人的投资策略自然以谨慎的基调为主,但是由于这种宏观经济低迷的状态已经持续了相当长时间了,在一些细分的新经济领域已经出现了触底复苏的迹象,如在新经济模式下的科创类“双创”项目领域,由于这类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商业逻辑和技术应用方式都截然不同,几乎不受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负面影响,随着这些年的市场培育,很可能会在政府积极财政政策和较为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下,率先走出独立的市场走势,产生价值增量,值得从事创投的投资人们谨慎乐观的关注,不过短期内产生立竿见影的期望值不高,适合做长线战略布局的投资人,追求短线或者投机性质的投资人不建议参与。长期来看,市场中的钱一定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贬值,引发通胀的概率大于通缩,可是在一个短周期内,是会出现通缩的,就像当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就存在这种迹象。投资无论在通胀还是通缩都存在投资机会,只是策略和操作方向以及技巧应用有所不同。今天的观点是:认清通胀与通缩,投资都有机会,只是策略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