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杨少杰资源管理(角色管理与职位管理的比较)

杨少杰资源管理(角色管理与职位管理的比较)今天的中国企业由于深受传统管理思维的影响,尤其职位管理可谓根深蒂固,很多的变革方法拿来就用,殊不知管理基础不同,这些方法根本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在以前的文章中曾反复强调这一点。西方企业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发生了改变,但中国企业却没有看到两者的区别,这也导致新组织变革进展并不顺利。由于角色管理基础不同,导致管理机制的内涵不同,其作用自然也不同,例如传统组织的激励机制重心在人才的积极性,而角色管理的激励机制重心在于人才的创造力,中国企业的狼性文化以及奈飞的企业文化特点,就充分说明了这两者的区别,这不是孰对孰错的问题,而是企业发展是否需要的问题。当企业发展需要员工积极性的时候,过于强调创造力其实没有多少意义,同样当企业需要员工创造力的时候,这时强调积极性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今天,中国企业恰恰处于这样的一种边界上,不仅企业形态要发生转变,管理基础以及管理机制都要转变,而且是一种系统性的改变,然而转型

杨少杰资源管理(角色管理与职位管理的比较)(1)

《进化》三部曲

在近期的一些文章中,反复强调管理机制在新组织变革过程当中的重要性是第一位,能够改变员工行为的只有制度,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员工行为,如何构建管理机制是新组织变革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构建管理机制离不开管理基础,传统企业的管理机制建立在职位管理基础之上,而新组织的管理机制建立在角色管理基础之上,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职位管理的目标其实是“让所有员工都能做好本职工作”,因此基本条件是人岗匹配,而角色管理的目标是“让每个角色都能发挥得更好”,因此基本条件是行为匹配,两者的逻辑截然不同,建立在职位管理基础上的传统企业,只能采取职能型结构以及产品管理方式,而建立在角色管理基础上的新组织也只能采取矩阵型结构(或流程型结构)以及集成业务管理方式。

杨少杰资源管理(角色管理与职位管理的比较)(2)

职位管理与角色管理的比较

由于角色管理基础不同,导致管理机制的内涵不同,其作用自然也不同,例如传统组织的激励机制重心在人才的积极性,而角色管理的激励机制重心在于人才的创造力,中国企业的狼性文化以及奈飞的企业文化特点,就充分说明了这两者的区别,这不是孰对孰错的问题,而是企业发展是否需要的问题。当企业发展需要员工积极性的时候,过于强调创造力其实没有多少意义,同样当企业需要员工创造力的时候,这时强调积极性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今天,中国企业恰恰处于这样的一种边界上,不仅企业形态要发生转变,管理基础以及管理机制都要转变,而且是一种系统性的改变,然而转型企业却忽视了这一点,很多变革措施见不到多少成效,甚至使组织变革陷入到了停滞状态,这时企业会感觉很多地方都需要进行变革,却不知道从何入手。这一问题早在多年前就提出过解决方案,这时应该通过“三引擎模型”(分别为矩阵型结构、集成管理方式、二元管理基础)搭建新组织的基本框架,无论怎么变革都将会从这三个领域开始,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其他领域的变革,因此才称为变革的“引擎”。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企业纷纷进入了转型期,与中国现状如出一辙,所有变革成功的企业都在组织内部构建起了“三引擎模型”,从而推动企业成功转型。

当企业进入转型阶段后,两种管理基础将会同时存在,一个是职位管理基础,一个是角色管理基础,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二元管理基础,此时企业内部甚至会出现两套头衔系统,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建立职位管理基础上的机制作用在逐渐削弱,而建立角色管理基础上的机制作用将不断加强,随着转型的不断深入,角色管理基础将彻底取代职位管理基础,所有的管理机制都将建立在角色上,而这时企业也将进化到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客户价值形态。

今天的中国企业由于深受传统管理思维的影响,尤其职位管理可谓根深蒂固,很多的变革方法拿来就用,殊不知管理基础不同,这些方法根本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在以前的文章中曾反复强调这一点。西方企业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发生了改变,但中国企业却没有看到两者的区别,这也导致新组织变革进展并不顺利。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