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和禅都是一个味道,都说茶禅一味
茶和禅都是一个味道,都说茶禅一味“唯真、尚纯”是个抽象的概念,似乎是个无从把握难以捉摸的概念。这种难以捉摸的概念很玄很妙,就像是佛家的“禅”令人向往又无从把握。于是啊,诸多的茶人都喜欢说“茶禅一味”。每有问禅者,赵州和尚总是一句“吃茶去”,所以呢,法无定法,会听才重要。真法不在重加知见,只有会听者,能放下旧执、厘清错觉,才能得到真知。也许每一个专业人士也都是从“唯香”的有限认知走过来的,只是后来有机会品饮过更多的茶品,于是在反复的对比参证下有了更加丰富的认知,有了更多层次上的诉求标准。“唯香、尚香”是以茶解渴的标准,而被文化人赋予了更多文化内涵的品味之茶“唯真、尚纯”。当许多的人都有了源于想象的好茶之定义后,“香”就成了大多世人心目中好茶的必有特征。“香”是一种最容易被感受到的直观表征,“香”是一种最能被人普遍感受到的直观表征,“香”是一种可以让人欣然接受并产生愉悦的直观表征。于是“香”被许多的人用来定义想象中的好茶。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是一种健康饮品,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在中国茶饮的历史源远流长,都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远在古代的中国,茶就已然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茶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茶不仅仅是人间烟火,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远在一千多年前,唐朝的陆羽就曾写下了《茶经》流传于世。茶被文人们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之后,就不再简单地只是消毒解渴的饮品了,更成了文人雅士的仪礼之具、道参之寄。“茶为水清之味,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斐汶在《茶述》中所描述的茶之感受,似乎已然见不到人间烟火的凡俗世味了。
茶是人间烟火,就在触手可及之处,对老百姓来说,茶是解渴之饮,为日常之用。人间烟火中的茶,唯取解渴之用,则适口者珍。既为日用之品,是茶都能解渴,那么其实不必分别出贵贱之别、高低之序。
只是啊,这人性习于攀比,凡心自起分别,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对好茶的各自定义。而这种对好茶的各自定义,其实是模糊的,因为他们用来定义的标准是模糊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所品饮过的茶毕竟是有限的,那么他们所建立的标准,必定也会受制于认知的有限而无从清晰明确。或许可以这么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他们各自对好茶的定义,都来自于他们的想象。
当许多的人都有了源于想象的好茶之定义后,“香”就成了大多世人心目中好茶的必有特征。“香”是一种最容易被感受到的直观表征,“香”是一种最能被人普遍感受到的直观表征,“香”是一种可以让人欣然接受并产生愉悦的直观表征。于是“香”被许多的人用来定义想象中的好茶。
“香”是一种直观的表征,是一种情节上的精彩。而直观者往往失于深邃,过于单薄而少了耐人品味的层次厚度,情节上的精彩重在节奏,往往会有失于共鸣的回响。武侠小说、搞笑的短视频可以解无聊之渴,却解不了心灵层次上的诉求之渴。再过精彩的鸡汤文也建立不起系统的认知搭建。
多次听喝茶的人说起过,他们曾经在某时、某地喝过一泡特别好的茶,那个茶啊,泡开之后,满屋子的香,远远地就能闻得到。如此定义好茶的人,要是拿一泡专业人士推荐的好茶给他们品饮,往往会让他们失望,因为专业的标准跟他们“唯香”的标准真得不一样。(专业者品茶香,香须入水,飘扬易散者为次。)即便如此,其实也不能说他们不懂茶,只能说他们喝过的茶品太少了,是有限的认知让他们产生的错觉。
也许每一个专业人士也都是从“唯香”的有限认知走过来的,只是后来有机会品饮过更多的茶品,于是在反复的对比参证下有了更加丰富的认知,有了更多层次上的诉求标准。“唯香、尚香”是以茶解渴的标准,而被文化人赋予了更多文化内涵的品味之茶“唯真、尚纯”。
“唯真、尚纯”是个抽象的概念,似乎是个无从把握难以捉摸的概念。这种难以捉摸的概念很玄很妙,就像是佛家的“禅”令人向往又无从把握。于是啊,诸多的茶人都喜欢说“茶禅一味”。每有问禅者,赵州和尚总是一句“吃茶去”,所以呢,法无定法,会听才重要。真法不在重加知见,只有会听者,能放下旧执、厘清错觉,才能得到真知。
很香的茶单泡独饮觉得还好,可要是跟很纯的茶对比着泡饮,就会觉得刚刚口感还不错的香茶在纯茶的对比之下显出了明显的粗涩杂腻。感观上的定见每每会产生各个阶段的错觉,而错觉会让我们往着错误的方向上努力追求。
茶饮如此,那么禅参又何尝不是这样。“茶禅一味”,放下旧执,厘清错觉,才能得到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