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的刻板印象(找寻沉默的道钉)
美国华人的刻板印象(找寻沉默的道钉)杨安泽(右)在艾奥瓦州和一名卡车司机合影。尽管离2020年的总统大选还有一年多,支持和反对他的华人群体都已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参与热情,这在以往的选举中是少见的。2019年5月10日,是华工参建的美国首条横贯大陆铁路竣工150周年纪念日。近日,澎湃新闻团队重走了这条意义非凡的铁路,也对美国东、西海岸及中部地区的不同华人社区进行了探访,试图了解他们在当今美国社会中的现状、挣扎、困惑和存在感。是为“找寻‘沉默的道钉’”系列报道。2019年,整个美国华人圈子里面讨论得最火热、关注度持续最久的一件事情,莫过于史上第一位华裔民主党总统竞选人杨安泽的出现。
【编者按】
这是一群华人开拓者的美国故事。
150年前,上万名华人在美国参与建造了世界首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却在很长时间里被忽视和遗忘。之后通过的《排华法案》,更成为在美华人群体最黑暗的一段时期。
150年后,包括当年的铁路华工后裔在内的500万华人已在美国落地生根。美国社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中美关系也从未像如今这样紧密和复杂。美国华人虽已不再是当年卑微的劳工,经济与社会地位大大提升的他们却仍处在一个敏感而脆弱的位置。
2019年5月10日,是华工参建的美国首条横贯大陆铁路竣工150周年纪念日。近日,澎湃新闻团队重走了这条意义非凡的铁路,也对美国东、西海岸及中部地区的不同华人社区进行了探访,试图了解他们在当今美国社会中的现状、挣扎、困惑和存在感。
是为“找寻‘沉默的道钉’”系列报道。
2019年,整个美国华人圈子里面讨论得最火热、关注度持续最久的一件事情,莫过于史上第一位华裔民主党总统竞选人杨安泽的出现。
尽管离2020年的总统大选还有一年多,支持和反对他的华人群体都已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参与热情,这在以往的选举中是少见的。
杨安泽(右)在艾奥瓦州和一名卡车司机合影。
这种热情或许与3年前那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总统选举不无关系。华人作为一个在美国政治选举中向来被“忽视”的群体,在三年前却前所未有地积极参与到大选中,且鲜明地分化为支持阵营和反对阵营。与大多数特朗普支持者当时的“低调与沉默”不同,华人支持者们毫不忌讳公开表达自己的支持。
这股参政激情如今正延续到杨安泽的竞选中,从今年年初开始,支持者们自发地在全美每个州发动当地华人成立微信群、脸书小组,想尽各种办法为杨安泽募款,宣传杨安泽的竞选理念,讨论竞选策略。“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帮助杨安泽,能送他多远就走多远。”一名群主兴奋地说道。
而反对者们也不甘示弱。3月中旬,来自加州的共和党支持者王湉带头拉起了一个反对杨安泽的微信群。“我不能让这样的人出来丢华人的脸,”他激动地说道,他早在上一届美国总统选举中便旗帜鲜明地为特朗普摇旗呐喊。
“美国社会资源浪费太严重了!特别是在民主党执政下,什么都是以穷人为标准,这些纯粹为了选票而开的花销已经让这个国家无法负荷!”特朗普支持者、华人黄先生说起奥巴马执政时期的生活愤愤不已,声音提高了半个八度。
而30年前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的齐丽丽目前已经是马里兰州众议员,她有着不同的观点。她日前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华裔群体其实是民主党多元化价值的受益者,“如果这个国家的政策不具有包容性,我们就不会成功,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如何与其他少数裔相处,而不是只知道与白人相处。”她说。
美国华人群体对于自身身份和价值的反思和讨论似乎前所未有。
“美国梦”受到空前冲击
在美国东海岸大都市纽约生活了近30年、曾任财经记者的楼新跃认为,2016年是一个转折点。
“特朗普的出现是一个很重要的契机,他发出了美国正面临巨大挑战的警报,激起了很多华人的同感,”楼新跃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便来到美国的他此前曾两次投票支持前任总统奥巴马,但在2016年转投共和党,支持了特朗普,并在2018年担任了特朗普中期选举竞选总部的筹款委员会成员。
“因为总体上我们作为中产阶级,都认同努力拼搏,通过公平的自我奋斗追求公平,实现美好生活的美国梦,所以我们反对(民主党)对非法移民和所谓的强制优待的政策。”另一个知名的特朗普华人支持者团体——硅谷华人协会的创始人之一贺全向澎湃新闻谈及自我身份认同时,表达了类似的感受,1992年来到美国的他如今和妻子以及两个出生在美国的孩子一起生活在西海岸的湾区。
从社会经济分布上来看,支持特朗普的选民画像往往被认为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但华裔支持者们似乎完全不同:他们绝大多数都受过高等教育,多为中国大陆新移民,普遍有较好的工作,在经济上至少属于中产阶级,有相当一部分的华人属于精英阶层。
但美国社会多年来的剧烈变化无不冲击和重塑着这一群体的自我认同和价值取向。
家住美国中部伊利诺伊州的崔女士是“亚裔共和党联盟(AAGC)”的联合创始人之一。2009年移民美国的她目睹了美国金融危机后的惨淡景象:华尔街巨头破产,股市暴跌,企业大裁员,失业率高达两位数,“甚至一套房子只要给一美元就能买……”从事房屋管理改造的她日前向澎湃新闻说道,那时,意气风发的美国首位非裔总统奥巴马喊着“是的,我们可以!(Yes we can!)”的口号承诺带给美国一个进步的、团结的、多元化的、在鸿沟之上架起桥梁的社会。
AAGC在威斯康辛州参加特朗普竞选集会
在奥巴马执政的八年里,虽然失业率稳步下降,股市创新高,但经济复苏一直疲软,年增长率从未超过3%;大力推进的医改将数以百万计没有保险的美国人纳入医保覆盖范围,但其昂贵的公共支出也让一些州的医保机构面临崩溃边缘……
8年下来,崔女士感到很失望,“美国在奥巴马总统领导下国力困顿,全美社会出现了以进步主义和政治正确为名,彻底否定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危险状况。”她说自己所憧憬的美国是一个强调家庭、崇尚精英主义、注重社会秩序的社会,而“特朗普是能够带领美国恢复传统价值观的最佳人选”。
而这些变化的背后也有中国不断崛起的故事作为参照。
多年未回国的黄先生2018年初抽空回了趟广州参加大学同学聚会,虽然在微信朋友圈和各大媒体上都可以看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但黄先生还是感到惊讶,“就好像乡下人进城”,手机支付、共享单车、珠江新城一幢幢崭新的写字楼让他眼花缭乱,家住洛杉矶的黄先生说他在加州都没见过这么多特斯拉。
有这样的感受的人并不在少数。在纽约多年、50多岁的彭先生看着自己国内的同学开起公司、当着高管、过着较富裕的生活时,他有时也会想:如果自己当年博士毕业后选择回国,生活是不是会比现在更好?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发展的速度一直快于美国,所以有些华人觉得美国社会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而很多人觉得这和政府的福利政策有关,” 美国华人联合会(United Chinese Americans – UCA)创始会长薛海培说道。
2002年来到美国的黄先生花了近10年时间才获得身份,他的看法颇具代表性。他认为民主党所提倡的福利和移民政策是美国衰落的罪魁祸首,“那些每天等着政府救济金不劳而获的人和无证非法移民凭什么有权利享受我们纳税人每天朝九晚五所挣来的钱?”
相关数据显示,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60000美元的美国,近年来内部的贫富差距却在不断扩大。而随着全球范围的人口自由流动,种族、族群、价值观等方面的社会认同(identity)割裂现象日益严峻,深刻影响着美国国内的政治生态。
但马里兰州州众议员齐丽丽说,相信社会平等的理念是让她加入民主党的主要原因,尽管她的社区在慢慢向右倾,但她并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
“我能理解许多新一代华人对成功的定义局限于所谓的‘美国梦’—— 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进入大企业工作或从事医生和律师职业,住在昂贵的社区,但我依旧为自己是民主党人而自豪。”她日前告诉澎湃新闻说。
“华裔美国人群体正在发生变化,那些老一辈华裔精英们已经无法理解我们的所思所想,”黄先生认为。
多元社会的难得历史机遇
“华人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在美国华人联合会创始会长、奥巴马竞选团队成员薛海培看来,这是所有美国华人需要思考的终极命题。
社会学博士、美国匹兹堡大学客座教授张小彦,上世纪90年代从中国大陆来到美国。令他第一次感到震撼并开始思考“华人在美国的地位和未来”问题的,是在多年前于洛杉矶华人博物馆看到一个用来装载150年前铁路华工遗骸的铁盒子,“许多人(当年)死在了美国,甚至连一个墓地和墓碑也没有,150年前的华人地位就是如此低下。”他回忆道。
从历史上看,因为来到美国的不同时间和不同背景,今天华人社区内部也呈现出极为复杂和多样的现状。按照时间跨度,大体上可以划分为:1882年《排华法案》颁布之前,最早期来美的以广东地区为主的华人;在二战结束后到1979年中美建交前,以港台和东南亚为主的华人;以及在中美建交后,特别是在2000年前后,中国经济起飞的同时,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团体。
“从时间上来看,在90年代之后从中国大陆来到美国的新移民一般都已经过了求学、工作、办身份、成家、生子、立业的经历,开始思考如何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问题,从数量上他们也达到了一定的人数。”身在纽约的楼新跃说。
据华盛顿智库移民政策中心2018年数据显示,在美国的500万华人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占了近一半。而2016年的资料显示,大约一半的成年中国移民至少拥有学士学位,明显高于整体移民和美国本土成年人的水平;获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的华人比例是整体移民比例的两倍。超过一半的华人移民从事管理、商业、科学和艺术等专业工作,远高于美国移民和本土美国人水平。
更为明显和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今天的唐人街和华人社区,普通话比广东话和闽南话更为常用,高学历人才比低技术劳工人数更多了。
然而在张小彦看来,随着美国在未来将进入没有主体种族的多元社会,对华人,特别是中国大陆新移民来说,美国政治生存环境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机遇。
数据表明,美国社会正在出现根本的变化。2018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最新预测称,到2045年,白人将不再是美国的多数族裔,他们将跌出50%的分界线,占美国人口的49.7%,而拉美裔将占24.6%,非裔将占13.1%,亚裔将占3.8%,还有3.8%为多种族人口。18岁以下的少数族裔人口将在2020年超过同龄白人人口。
美国种族构成变迁。 资料来源:皮尤中心
张小彦告诉澎湃新闻,大陆新移民在政治觉醒中需要与前两波华人移民沟通和团结,才能使五百万华人形成一股政治力量,与其他亚裔联手才能借助2200万人口的力量引起主流社会的重视。
“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实现符合人口比例的政治代表性。我们要坐到桌边参与决策。 ”他说。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亚裔人口已在165个选区超过5%,在78个选区超过10%。从历次选举结果看,很多选举的胜负差额在5%以内,也就是说,亚裔的选票在很多选区都能直接影响选举的结果。
虽然近几十年来亚裔在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并得到社会的尊重,但在政治代表性上仍是倒挂。
亚裔在435个国会议员选区的人口比例,张小彦提供
薛海培于2017年创立的UCA正是为了联合不同华人群体,弥合分歧。2018年9月,UCA在华盛顿主办了2018美国华人大会,与会者签名通过了“从过客到公民(From Sojourner to Citizen)”的大会宣言。
在他们看来,华裔的优势是,作为当前美国增长最快的移民群体之一,整体上都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张小彦相信,随着他们在政治上更加的敏锐、专业和热情,以及参政议政经验的逐渐累积,会让他们变得更有影响力。
“我们应当期待,在今后20-25年里应该至少有一位亚裔总统的当选。”他说。
1990、2016亚裔在美国分布,张小彦提供
杨安泽的出现也是2019年的一大意外。“就像许多美国华裔父母一样,他们会希望我找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做一个好中产。”他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也曾透露,“要是没有过去几年的经历,我本来不会做出竞选总统的决定。”
美国华人的“百年迷茫”
但如何建立“美国华人”的政治身份,如何帮助世代、背景、价值观不同的在美华人、华裔消除彼此成见,都成了相关团体和组织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在纽约美国华人博物馆(MOCA)馆长姚南薰(Nancy Yao)看来,“美国华人”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群体,无法用笼统的几个词去定义,“你无法让有着北大学历的移民去理解从福建偷渡来的无证移民,也无法让所有在美国出生的华人都关心中美关系。”她日前告诉澎湃新闻说。
纽约美国华人博物馆(MOCA)馆长姚南薰(Nancy Yao)
MOCA离曼哈顿唐人街的北边界仅隔两条街。在那里,繁体字的商牌被英文取代,港式糖水店也散发出浓浓的咖啡香。
就外观而言,MOCA是座很不起眼的博物馆,踏着纽约人的快步穿梭于街道时,很容易将它错认成一间现代风的精品家具店。
作为美国为数不多专注于美国华裔历史和文化的博物馆,MOCA面积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主展馆以墙上视频和文字按编年顺序展示了从19世纪中国初次“遭遇”西方,到当代美国华人生活的200年风雨,另一侧则通过图片展示了那些超越障碍和偏见的美国华人。
姚南薰颇为“摩登”,她兴致匆匆地走向一间还在布展的“K歌房”,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张张带歌单的唱片解释道,“这些歌单都是由我们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自己挑选的,他们有人来自深圳,有人在加州长大,这里的每一张唱片都代表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对自我身份的认知。”
美国华人博物馆《月亮代表我的心》展览“K歌房“
致力于展现这样的多样性,在接手博物馆的这四年多里,姚南薰一直认为MOCA的发展脚步还不够快,“如今整个美国华人世界都在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我们不希望这个博物馆只能代表两个街区外的老一辈台山移民,我们希望能连接更多新移民,再将他们和老移民联系起来。”
让新移民去了解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在她看来是相互融合最好的方法,而纪念太平洋铁路通车150周年给了MOCA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为此,他们专门发起了接力跑活动,在活动中,姚南薰欣喜地看到有一些大陆新移民参加。
不过,新挑战仍然迫在眉睫。在外部,华人群体正面临着由于美国国内民粹主义上升及中美关系的变化而带来的社会整体上对华人不友好的氛围。
就上月,MD安德森癌症中心踢走几名华裔科研人员的新闻震动了整个华人社会。华裔科学家郗小星和陈霞芬的蒙冤经历阴影仍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美国联邦调查局在更大范围的行动,加剧了美国华人对于根据种族或国籍因素而面临潜在审查的担忧。
在中美新形势下,夹在大国博弈间的美国华人似乎站在一个新的分叉路口。“在这个时候,华人、华裔社区应该团结起来,”薛海培说道。
而在内部,不同华人群体间如何破除日益扩大的分裂,找寻对话的共同频道,尽可能形成内部协作依然困难重重。
“这些,或许是美国华人走出百年来的迷茫,真正达到政治上崛起的关键所在。”张小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