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这段话很贴合1951年的实际。前三次战役里,美军未能领悟到我军运动战的特点,我军也没有预料到美军巨大的装备优势和反应能力,部分官兵一度出现了盲目乐观的情绪。剧情里“晋西北铁三角”在军校重聚,李云龙和丁伟对孔捷的赴朝经历颇为好奇。寡言少语的孔捷难得地将这些经历娓娓道来。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战事都集中在3年左右,但在戏份上经常是天壤之别世事无绝对,凡事有例外。有两个来源于《亮剑》(2005年)的小段就意外的很出彩。别想多,意大利炮还在晋西北呢

2020年12月27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跨过鸭绿江》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在这个“逢十”的纪念年份里,这样的安排顺理成章。但你是否还记得,在前一个十年里,小荧屏与大银幕上的纪念又会是什么模样?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1)

铭记历史也开创了历史,《跨过鸭绿江》是第一部在央视黄金档播出的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运动的电视剧作品

时光飞转,人类昂首迈入了21世纪的新纪元。在冷战后第一个全新的十年里,世界悄然发生着改变,以至于同期国内的文艺作品也概莫能外。随着《抗美援朝》与《北纬三十八度线》的偃旗息鼓,有那么一段日子里,影视作品中的抗美援朝几乎成为了空白。

说是几乎,是因为在一些边角里,我们还是能找到一点痕迹的。比如在《激情燃烧的岁月》(2001年)、《军歌嘹亮》(2002年)、《历史的天空》(2004年)等带着些伤痕的年代剧里,抗美援朝运动往往作为主人公由战到和的转折而被寥寥带过。不过想要依靠这些连个美国兵都很难出现的片子来还原这场战争,无疑需要观众具有极大的想象力。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2)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战事都集中在3年左右,但在戏份上经常是天壤之别

世事无绝对,凡事有例外。有两个来源于《亮剑》(2005年)的小段就意外的很出彩。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3)

别想多,意大利炮还在晋西北呢

剧情里“晋西北铁三角”在军校重聚,李云龙和丁伟对孔捷的赴朝经历颇为好奇。寡言少语的孔捷难得地将这些经历娓娓道来。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4)

这段话很贴合1951年的实际。前三次战役里,美军未能领悟到我军运动战的特点,我军也没有预料到美军巨大的装备优势和反应能力,部分官兵一度出现了盲目乐观的情绪。

美军通过对前几次战役的研究得出“礼拜攻势”的判断,认为志愿军粮弹后勤基本依靠单兵携带,攻击势头最多只能维持一周,由此制定了著名的“磁性战术”并在第五次战役中施用。

“磁性战术”注重发挥美军机动和火力优势,在志愿军进攻时拉开一天的步行距离,待志愿军兵疲将乏、粮弹不足时,利用快速装甲部队和空降部队迅速穿插分割迂回,协同主力展开全面反击。志愿军在五次战役中付出了7.5万人伤亡、1.7万人被俘的损失,仅被俘人数就占了三年战争期间被俘总人数2.17万人的近八成,还出现了180师整师被击溃的重大失利。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5)

布口袋中的炒面粉是志愿军最常见的单兵口粮,一条口袋仔细吃能顶一周,如果到时后勤跟不上,部队就面临断粮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6)

“五分钟之内”也许是凑巧,但凝固汽油弹却是很多老战士挥之不去的梦魇。这种弹药以胶状汽油为主要成分,爆炸后溅射并燃烧,一旦粘到身上无法扑灭,拍打和打滚只会让火焰越烧越旺甚至全身起火,而且很容易甩到他人身上导致二次杀伤,受害者和周围人群还会因为弹药中的化学助燃剂和白磷造成化学中毒甚至血液中毒,牺牲前非常痛苦。志愿军入朝后迅速放弃了我军打绑腿传统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在起火时能迅速脱下衣物。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7)

图为美军在越南战场使用凝固汽油弹。朝鲜战争中,美军主要使用的是M-47型凝固汽油弹,该弹爆炸后能产生1000摄氏度的高温火焰,并能附着在目标物体表面燃烧若干分钟,足以熔化钢铁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8)

技术精湛的美军飞行员常以俯冲轰炸的形式在己方部队50米甚至15米外投掷凝固汽油弹,在制导武器尚不普及的70年前,这个精度相当恐怖,堪称“贴脸”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9)

入朝初期,由于实行以运动战为主的战斗形式加之缺乏应对空袭的经验,志愿军后勤补给非常困难,也几乎没有重火力伴随,一线部队的生存条件异常恶劣。以二次战役的长津湖之战为例,参战的9兵团26军炮兵团在行军途中遭遇空袭,一个上午即失去了战斗力,炮兵只能以轻武器作战。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10)

南京理工大学馆藏的日制九一式105mm榴弹炮,该炮是志愿军入朝初期为数不多的重炮,在空袭中遭受了很大损失,部分火炮由于拖曳骡马被炸死只能舍弃(图片来源:《火炮历史的见证-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藏火炮集萃》)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11)

到了战争后期,战火中历练的志愿军确实找到了让美军打不赢战争的方法。以阵地战阶段的上甘岭战役为例,志愿军凭借钢铁般的意志,教科书般的坑道、反斜面战术以及强大的步炮协同能力硬是让兵力、火力都远占优势的“联合国军”在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上付出了两万余人的伤亡,铩羽而归。这小小的上甘岭,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12)

是役,15军参战的27个连队中,有16个被3次打光重建,其中8连前后补充了800多人。“联合国军”在原计划付出200人伤亡就可拿下的两个山头上,只带走了绝望

在当时,《亮剑》中的这些内容是非常难得的。船长始终以为,剧版的《亮剑》在艺术成就上高于小说原著。虽仍有单纯军事观点之嫌,但《亮剑》在登上荧屏时已经尽量抛弃了纸面上的江湖气,更为注重时代背景。上一篇里曾反复提到,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高技术战争,技术的渗透不仅仅体现于装备技术水平,更在于参与者对于现代化战争和现代军事技术的认识程度,毕竟决定战争的因素从来“是人不是物”。孔捷的言行,正是很多浴血而归的我军指挥员对于军队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认识的一个缩影。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13)

名场面,但我们的孔大将军可没有张嘴附和,因为只有他去了朝鲜

抗美援朝战争是个大学校”,这场战争不仅深刻的改变了朝鲜半岛乃至世界局势,也深深地影响了人民军队自己。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14)

1954年国庆阅兵中的苏制ISU-122型自行火炮,该炮在战争后期曾入朝参战。随着战事推进,我空军和各技术兵种也在逐步成长,一改人民军队“小米加步枪”的传统形象。至该年底,我军基本实现了由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化的转变

2007年,一部火爆的战争片给当时的国内电影市场带来了一丝新鲜的空气。当人们逐渐习惯于《拯救大兵瑞恩》这类好莱坞式“战壕真实”时,一回头惊奇的发现中国电影也出现了有“这味儿”的作品,它就是当年的贺岁大片《集结号》。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15)

作为一部2007年上映的电影,2.1亿的票房无疑印证了它作为商业片的成功

《集结号》的“新鲜感”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之一,就来自于那段抗美援朝的剧情。虽然只有八分半钟,但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16)

比如这句他美国佬和李承晚都听不明白的“冯氏幽默”

剧情并不复杂,主要围绕一次炮兵侦察兵的化装侦察行动展开。故事大致发生在1951年2月第四次战役中的横城反击战期间。之所以选择化妆侦察这样一个小行动,估计制作方还是有所考量的。老一辈艺术家们曾在这一题材上创作出诸如《奇袭》(1960)、《奇袭白虎团》(1972)等很多经典作品。其中,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还是当年的“八大样板戏”之一。因此,这样一个小段很容易引起一些较年长观众群体的共鸣。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17)

《奇袭白虎团》剧照,白虎团原型为南朝鲜首都师团第一联队,在金城战役中被志愿军全歼。该部现为韩军首都师团第一机械化步兵旅团,只不过墙上那面“优胜”虎头旗现在还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另一个因素在于,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在战争场面上更习惯于模仿美式风格,或者直白点,更擅长美帝仆从军的装束。从前面剧情中均身着美式装具的国共双方军队,到公路边的化妆“李承晚”们,无一不是这个范儿。这种“东亚脸 小翻领”的组合,与其说是学习《拯救大兵瑞恩》,倒不如说更像是《太极旗飘扬》,仿佛总能在午餐肉里,嚼出那么股子泡菜味。(啊,原理基本等同于部队锅)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18)

高情商:美械南朝鲜国军;“低”情商:李伪军

没错,《集结号》的特技制作团队是来自韩国的MK团队,他们正是《太极旗飘扬》的原班阵容。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19)

左一为特效爆破郑道安,左二为韩方执行制片人李治允,他也是《太极旗飘扬》的监制。右下角为片中谷子地在汶河战斗中使用的日制九四式75mm山炮(图片来源:新浪娱乐)

韩国电影工业自进入本世纪后在战争片上的进步非常明显。其制作的一系列战争电影在特效场景和服化道具上已经开始接近同时期的好莱坞水准。因此,我们能在《集结号》里看到震撼的爆炸场景、血腥琐碎的近景镜头和时髦的装具枪械,这种嫁接式的战场质感在以往的中国电影中是不曾出现的。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20)

由62式轻坦改装的M26“潘兴”中型坦克在前面的剧情里很出戏,但用在这段里就很讲究,而且两车还原度很高了

今天看来,由于几个硬伤的存在,想要给这八分半钟的片段“挑个理儿”并不难,比如下图中非常少见的松发式地雷和几乎不可能的切鞋底大法。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21)

紧张是紧张,“玄学”也是真“玄学”

但船长还是认为《集结号》拍出了那个十年里最好的一个抗美援朝战场片段。这个评价或许既让人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虽然看上去有那么点精分的意思(不是)。

意外的是,让《集结号》这么一部与人民军队精神内核其实没什么关系的电影拍出了当时最好的朝鲜战场,本就应该是个不太可能出现的事情。所谓情理之中,很大程度上缘于同期几乎没什么像样的竞争者,所以它的出现还是有自己独特的意义。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22)

了解真实的人民军队,不妨看看年初央视对高原前线5592高地观察哨的实地报道:“跟我上”和“给我上”,一字之别,流露出人民军队和反动军队截然不同的气质(截图来源:央视新闻《我请战到5592,到前线的前线!》)

2010年不仅是“世博年”,也是志愿军入朝作战60周年的纪念年。10月20日,34集电视连续剧《毛岸英》在央视一套开播。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23)

毛岸英(1922.10.24-1950.11.25),本名远仁,字岸英,湖南韶山人 是教员与杨开慧烈士的长子,抗美援朝战争中任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1950年11月25日牺牲于空袭

按照前文惯例,这里还是要从“不一样”开始下笔。因为这部看似平常的人物传记剧在从构思到成型的过程中,处处有点“不一样”。

它来自一位老人的夙愿。全剧内容基本源于毛岸英烈士的妻子刘思齐同志的口述回忆录,时年八旬的刘老还亲自担任本片的总顾问并录制了全片旁白,为这部充满时代记忆的作品注入了深厚的情感。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24)

在朝鲜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刘老为毛岸英烈士扫墓。刘老曾说这部作品的完成了却了她一桩30年的夙愿

它的制作方之一是非常低调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今中央新影集团)。这个起源于1938年的老厂最为擅长的就是各类记录影片的制作。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25)

若有兴趣,找一找它的作品,一定不会遗憾

作品的人物塑造也是难寻其二。不必提那位熟悉又陌生的父亲形象,就从本剧中的毛岸英形象来说,虽有点用力过猛,但以无出其右来形容并不夸张。以往各类作品里的毛岸英往往只是一个时代符号,对角色本身鲜有挖掘,而于晓光演出了一位热烈鲜活的青年人形象。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26)

刘老回忆,有过长期苏联生活经历的毛岸英性格坦率热情,这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是鲜有表现的

是时,用年轻偶像路线的演员出演历史人物成为了新兴之风。佼佼者当属2007年的《恰同学少年》,随后拍摄的《毛岸英》也走在了风气之先。由彼时崭露头角的于晓光饰演毛岸英,青涩的宋轶和魏大勋则分别饰演了青年的刘思齐和毛岸青。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27)

宋轶饰演青年刘思齐时大学尚未毕业,几分生涩反而有些岁月滤镜的效果,她在剧中的表现得到了刘老的肯定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28)

现实中毛岸英与刘思齐的合照

商榷之处还是有的。毛岸英于1950年10月19日入朝,一个月后的11月25日壮烈牺牲,参战时间非常短暂。全剧一共34集,从第26集开始进入抗美援朝的部分。如果只是作为烈士的人物传记,这样的安排并无不妥,但若作为纪念年份的特别剧作,还是有分量不足之嫌。另外,这部剧“重文轻武”的倾向比较明显,对于朝鲜战场本身缺乏细致的刻画,战争场景比较粗糙,观众很难从剧中对抗美援朝产生深入认识。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29)

高炮算是片中难得的重武器了,先不说1965年定型的65式双37高咋穿越到这来的,就看这阵地。。。一言难尽

虽有点跑题的意思,但船长还是愿意给本剧一个比较高的评价。

提起毛岸英,人们会更多的想到教员,会想到凝固汽油弹下的牺牲。但从这部剧里,我们难得的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毛岸英:他有蓬勃朝气,有能力见识,有自己美好的生活也有守护来之不易的幸福的决心,有痛苦悲伤的回忆但不失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一往无前的勇气。这岂止是毛岸英,这就是那代中国人。为了守卫来之不易的美好,为了让子孙后代远离自己曾经的苦难,遍体鳞伤的他们又一次毅然出征,把战火顶在了国门之外。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以往的经历越痛苦,越是能反衬出幸福的不易;幸福生活越美好,越能体现出选择战斗的勇气。若是这样想,这部剧或许也是当时环境下的文艺工作者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一种内敛的诠释吧。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30)

借用知乎上的一篇高赞文案,致敬一代人。文艺工作者们更应该清楚:“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图片来源:知乎《中国当代年轻人是如何看待并认识抗美援朝战争?》,原作者见图,特此感谢)

行文至此,还是要推荐一首歌。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31)

“湘水之岸,英木苍苍”,歌词相当见功力

船长非常喜欢《毛岸英》的片尾曲《日月同光》。这里引用的是朝鲜牡丹峰乐团重新演绎的版本,也是船长最喜欢的一个版本。很多朝鲜人对于《毛岸英》并不陌生,因为它曾被朝鲜引进播放,并获得热烈反响。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32)

2010年11月24日,剧组部分成员出席在平壤举办的电视剧《毛岸英》首映式,图为90分钟的片花放映结束后,观众热烈地鼓掌(图片来源:中国驻朝鲜大使馆)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33)

2020年10月22日,朝鲜最高领导人参谒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并向烈士塔和毛岸英墓敬献花篮(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如果说上个十年里,我们还能看到几部不错的作品,那么在这个十年,说是勉强也不为过。罗列的这些,几乎就是大部分人能想起的全部。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34)

细究起来,还是不止于这些,比如《三八线上的女兵》(2000年)和《邱少云》(2010年),但这些作品因种种原因影响过于微小,知道的人少,看过的人更少

碎片式的重现自然很难产生多大的影响,事实也正如此。在这个十年里,最轰动的类似题材作品来自三八线的另一侧,前面提到过的《太极旗飘扬》(2004年)。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35)

《太极旗飘扬》是由姜帝圭执导的战争电影,该片民族意识强烈,一经上映大受好评,被称为“韩国电影面向世界的处女秀”

半岛上如何看待自家那些事儿这里不做评论,但电影中对于志愿军的描绘实在让人不舒服。就拿下面这个很有名的片段来说,不必细瞧服化道,看看“志愿军”这漫山遍野的人海大潮,就能知道这所谓的“战壕真实”有多少含金量。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36)

《太极旗飘扬》中反映志愿军进攻的“经典”镜头,这俩山头上密密麻麻挤了得有数万人。另外,志愿军入朝时将所有军旗、帽徽等标识留在了国内,不可能在冲锋时举国旗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37)

志愿军班组突击场景,从中能看到 “三三制”战术:三人一组呈三角阵型,能最大程度稀释敌方火力。下方两边角的掩体后还有机枪和迫击炮作为压制支援,整体体现了很高的战术素养

“人海战术”是西方对社会主义阵营军队的“惯用谣言”,从莫斯科外到三八线边,没什么新鲜东西。意识形态上拾人牙慧的韩国战争电影经常这样表现志愿军,反映了一种“害怕又不服”的畸形心态。所以细想,这样一部电影能和中国电影工业产生交集,还是颇有些不可思议的。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38)

二战中太平洋上的岛屿争夺战已经证明,近乎于自杀的人海冲锋在火力密度极高的美军面前不会有什么效果

当《太极旗飘扬》们通过各种形式涌入国内时,同期国内却没有在题材、制作和感情深度上能与之相匹敌的作品。在视觉信息对人的历史观塑造愈发重要的当代,跑偏的舶来品却成为很多人“了解”甚至初识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渠道,它们在潜移默化中对集体记忆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再造作用。在那段时期里,我们不仅可以在国内的宣讲材料、影视作品甚至某些纪录片里由点带面地看到这些影响的蛛丝马迹,甚至连“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早已过时”这样荒谬的论断也一度可以冠冕堂皇的拿上台面。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39)

2016年上映的某部国产影片中“志愿军”的人海冲击。徐向前元帅曾说:“我们要爱惜每一个战士的生命”

千言万语,还是一句话:“思想这个阵地,你不占领,就被别人占领”。

这两篇文章里,船长总是围绕着服化道和战斗场景营造来挑刺儿,因为这些纰漏最直观,也很能反映一部历史向作品的用心程度。不过船长以为,这些问题虽然不少,但也是最容易解决的。

细节,在于打磨;而精益求精的打磨,需要情怀。情怀,反映出制作方对于作品超出短期经济收益的更高层次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态度。在本文讲述的这个主题里,如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能够回答好“为何要抗美援朝”和“什么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两个问题并且坚信自己的答案,那么些许细节问题自然会随着向历史深处的发掘而得到水到渠成的解决。把握住情感的大方向,站在科学与理性的历史观上,史诗作品的出现只会是时间问题。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40)

2020年《战火熔炉》的细节就可圈可点。这一幕,女战士来自13兵团,反穿棉衣是为实现雪地中的隐蔽效果;负伤战士衣着单薄,头戴大盖帽,他们是紧急入朝来不及全面换装的9兵团

虽说文中的两个十年里各有各的遗憾,但令人欣喜的是眼前的一切都在变的更好。近几年,我们已经能够接触到很用心的新作了。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相信等到下一个十年时,我们回头看过往,会是更从容。

未完,但不必再续。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吹响集结号:抗美援朝影视作品考(41)

文|船长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原作者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