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比尔盖茨40年后的秘密:大选落幕与了不起的盖茨比

比尔盖茨40年后的秘密:大选落幕与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对柯立芝时代“美国梦”危机的揭示,并非通过论文式的研究去解读,而是精心编织一个取材于生活阅历的“爱情故事”,佐以推理小说的悬疑气,通过主人公盖茨比的境遇,以及尼克这位“旁观者”的视角,令读者在为文本人物不胜唏嘘的同时深思那个时代的困境。谁在杀死盖茨比?那个如绿灯般渺茫的梦,葬送了多少盖茨比般的追寻者?又是为何,尼克最终毅然离开东部?这些疑问指引我们去思考。“盖茨比走在那片碧绿的草坪上,仍在追寻那看起来触手可及又遥不可及的梦,那个被遗弃在城市之外一片漫无边际的混沌中,遗弃在寂寂长夜里一望无垠的合众国的黑色原野上的梦。”嘉宾:魏然记录、撰写:宗城特朗普风暴卷入白宫,吹灭了很多“惶恐者”的美国梦。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美利坚合众国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新的美国梦的实现伴随着另一些边缘人美国梦的破灭。从伟大的华盛顿到葛底斯堡的林肯;从纸醉金迷的柯立芝时代到萧条崩溃的胡佛危机;从轰然倒

今天是“706本书”的第七期,我邀请到了706图书馆合伙人之一,如今正在北京工作的魏然。最近,借着美国大选的东风,她专注于研究美国大选与全球化新转向的“议题”,而今日“灯塔国”发生的一幕幕“戏梦”,让魏然不由联想起一本美国小说。这本小说曾在一家权威机构发起的,由读者投票选出的20世纪最佳小说排行榜中名列第二。最初,它并没有获得足够重视,可多年以后,它却成为美国青年们争相阅读的“爵士时代”代表作。这本小说的结尾被广为传抄,它的主人公仿佛作家的化身。那位作家名曰菲茨杰拉德,那本小说,便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比尔盖茨40年后的秘密:大选落幕与了不起的盖茨比(1)

魏然

“706本书”第七期

《了不起的盖茨比》,浮华一梦

嘉宾:魏然

记录、撰写:宗城

特朗普风暴卷入白宫,吹灭了很多“惶恐者”的美国梦。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美利坚合众国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新的美国梦的实现伴随着另一些边缘人美国梦的破灭。从伟大的华盛顿到葛底斯堡的林肯;从纸醉金迷的柯立芝时代到萧条崩溃的胡佛危机;从轰然倒下的肯尼迪到焦头烂额的小布什,大洋彼岸的灯塔长明,却从不缺乏风雨飘摇。上世纪二十年代,菲茨杰拉德敏锐地察觉了他所处的“美丽时代”潜藏的危机,身为一位局内人,菲茨杰拉德即沉湎其中,又惴惴不安。他用自己的文字忠实地记录了自我的心境,也忠实地反映那个时代东部世界的浮华一梦。于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应运而生。

“盖茨比走在那片碧绿的草坪上,仍在追寻那看起来触手可及又遥不可及的梦,那个被遗弃在城市之外一片漫无边际的混沌中,遗弃在寂寂长夜里一望无垠的合众国的黑色原野上的梦。”

菲茨杰拉德对柯立芝时代“美国梦”危机的揭示,并非通过论文式的研究去解读,而是精心编织一个取材于生活阅历的“爱情故事”,佐以推理小说的悬疑气,通过主人公盖茨比的境遇,以及尼克这位“旁观者”的视角,令读者在为文本人物不胜唏嘘的同时深思那个时代的困境。谁在杀死盖茨比?那个如绿灯般渺茫的梦,葬送了多少盖茨比般的追寻者?又是为何,尼克最终毅然离开东部?这些疑问指引我们去思考。

比尔盖茨40年后的秘密:大选落幕与了不起的盖茨比(2)

对盖茨比和他与书中女主人公黛西的关系的解读具有多样性,魏然如是说:

“盖茨比爱的真的是黛西?他爱的是一个出身富贵、仪态优雅、声名显赫、恣意享受的幸福完美人生的偶像,某种程度上,是他理想中的自我。他拼命的去构筑这个偶像,甚至把自己异化成一个谎言去匹配这个理想。

想象力特别丰富的人都喜欢精心营造一个巨大的幻梦,然后自己在里面观赏着纠结着不舍得走出来。伟大的盖茨比们都是那种追求超越人类自身存在但最终被命运捉弄的人。一样的梦想与偏执,一样的骄傲与坚持。”

我的一位朋友则提供了另一个有趣的视角——他将小说中的盖茨比与现实中的宋喆(前不久的王宝强事件,涉嫌与王宝强妻子发生关系的男士)进行对比,问:“为什么类似的行为,盖茨比和宋喆获得的评价却截然不同?”

你看,盖茨比追逐的姑娘黛西是一位有夫之妇,尽管她的丈夫另有情妇,但严格来说,盖茨比如果和黛西欢愉,在道德上确实难免苛责。更何况,盖茨比的发家手段也不光彩,而且,他还为了强调自己的身份撒谎:“我是中西部的富家子弟,—家人全过世了。我在美国长大,而在英国牛津受的教育,因为我家祖祖辈辈都在那里受教育多年。这是家族的传统。”小说的另一主要人物尼克,就发现这是被修饰的“陈词滥调”。那么,为什么道德和法律上都有争议的盖茨比,反而赢得了大量读者的同情呢?我给出了一个并不全面的回答,整理语言如下:

“因为宋喆没有进入文本。无人写宋喆,若说有,是舆论在写宋喆。其余的,对于我们而言,宋喆这一陌生人留给我们评判的依据不过是可见的“行为”。

换个角度,如果我们某年某日翻开新闻,赫然出现“纽约某富豪遭人枪杀,生前曾追逐有夫之妇”的标题,我们会对这一富豪产生同情吗?

盖茨比能流传到现在,依然感染新的读者,关键在于菲茨杰拉德的笔触很精准地刻画了一个本质善良、真诚,内心有些自卑,但愿意为理想献身的悲情人物。作者花了大工夫渲染了盖茨比的正面品质,以及这一人物复杂的心理,让盖茨比在文本中富有人格魅力,让后世形形色色的“盖茨比”和“尼克”们从中引发强烈的共鸣。很多时候,道德和法律上的过失会被读者谅解,是因为作者和读者都并未视这两者为评判人物的决定因素,也由于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并不局限于明面的“规章审判”。盖茨比的形象,是在不同事情、不同言行、不同视角中比较和累积出来的。

当魏然推荐《了不起的盖茨比》时,我感到一种不言自明的默契。其实,当特朗普胜选的消息弹出时,我的脑海中蹦出一个怪想法:《了不起的盖茨比》又能多买几本了。毕竟,可以预见的是,美国又将有新的一代人陷入迷茫,无论是自我的发展,还是自由灯塔的何去何从。往往这时,《了不起的盖茨比》般的作品就会被重新提及、重新阅读。我猜测是否有人在这一时机推荐这本小说,第二天,魏然出现了。

“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纸醉金迷的未来。它从前滑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没关系——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些,把胳臂伸得更远些……总有一个美好的早晨……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流而上,不断被浪潮推回往昔。”

我仍记得,当我第一次读完这本小说,我静静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许久许久。窗外明明没有雨,我的耳边却响起淅淅沥沥的雨声。“盖茨比,他们几个加起来都比不上你!”尼克和盖茨比诀别的画面,反复在我脑海中放映。失落像结下的痂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脱落,盖茨比在对尼克咧开嘴笑,可他的眼神流露的却是无助和伤悲,以及,如绿光般渺茫的希望。

事实上,《了不起的盖茨比》最初发表时,尽管没有获得良好的销量,但它已经在文学圈子内获得中肯的评价。

1924年,菲茨杰拉德的编辑兼好友帕金斯收到菲氏寄来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书稿,他细细阅读,并回复了一封热情诚恳的信件,信中如是说:

“我认为,你完全有理由为这部作品而感到自豪。这的确是一部不同凡响的作品,融入了各种不同的思绪和情感。你采用了一种十分贴切的叙事手法,即在小说中成功地设计了一个故事的讲叙者和评论者。这个人既身在其中,更身在其外......(此处有省略)你对汤姆、黛西、乔丹等人物的性格刻画和对他们地位的描写,就我所知,是无与伦比的。小说中对那个美丽乡村附近的灰谷的描绘、对马特尔在公寓里发生的那些活动和谈话的设计、前往盖茨比公馆做客的各色时髦人物的图谱......这些出色的勾画,都足以使人能一举成名......”

读《了不起的盖茨比》,魏然感到隐隐的宿命感和无力感,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感觉。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了自己的一个困惑:

“我觉得,我本能的不喜欢“浅薄虚荣”,但好像又很羡慕“浅薄虚荣”,这种纠结,让我想到一个词——beautiful little fool。”

关于这一点,我尝试从对菲茨杰拉德本人的角度解读。私以为,菲茨杰拉德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若说所谓人生的境界,他自己穷极一生,似乎也没有多么上乘的参悟,我们甚至能找到不少他的黑点,抨击他的浅薄、虚荣、计较心或者神经质。他更像是一个有些孩子气,同样对一些事挣脱不了,失意感常随的大人,通过他那些颇具私人气质的小说,传递给同样有共鸣的人。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尾,“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流而上,不断被浪潮退回往昔。”菲茨杰拉德似乎书写了一个幻灭式的悲剧,令人倒吸一口凉气。但是,他又仿佛在黑暗中留下一点光亮,即便盖茨比走向死亡。即便绿灯虚无缥缈,那个光辉的追梦者形象,却仍然给予读者一种内心的震撼。

“盖茨比,他们几个加起来都比不上你!”

盖茨比离开了吗?

盖茨比一直都在。

706本书是706图书馆最新的项目,目前是由蔡宗城负责,如果你经常来706图书馆,想自荐想被采访,或者也想来做这个项目的志愿者,或者想进本项目群交流,可以联系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微信czc1566)。

“706本书”前六期回顾:

- END -

文字 / 宗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