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信号形态高场强、薄层扫描的话,每一个人都可见,无论老幼、男女。影像诊断要点包括:部位

头颅MRI容易误诊的影像很多,如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静脉窦内扩大的蛛网膜颗粒、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海马沟残余囊肿、脑脊液流动伪影,等等,部分并不为人所熟知。

易误诊影像系列将分篇列举常见、不少见的头颅易误诊影像。

1.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非常常见。

高场强、薄层扫描的话,每一个人都可见,无论老幼、男女。

影像诊断要点包括:

部位

  • 常见部位:前穿质区,外囊区,额顶叶皮层下,中脑。——务必熟记!
  • 其他部位:丘脑,颞枕叶皮层下,侧脑室周围白质,小脑。

形态

  • 纺锤样,泪滴状。

信号

  • 与脑脊液一致。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1)

血管周围间隙常见分布。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2)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3)

前穿质区VRS经典CT、MRI影像。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4)

侧脑室顶区周围白质也是VRS的常见部位。

鉴别诊断:

腔隙灶

  • 当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部位、形态、信号典型时,鉴别诊断非常容易。
  • 当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部位、形态、信号不典型时,鉴别有一定的难度。
  • 薄层扫描有助于这类小腔隙样灶的鉴别。
  • 腔隙灶多为软化灶,FLAIR边缘多呈高信号,边缘不光整,无泪滴状或纺锤样外观。

脉络膜裂囊肿

  • 定位是其主要依据,冠状面、矢状面有助于区分。
  • 脉络膜裂囊肿起自脉络膜裂,更容易沿脉络膜裂延伸、向下压迫海马。
  • 而前穿质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是起自前穿质区,较大时容易向脉络膜裂方向膨隆,因此脉络膜裂是受压变窄的,且“囊样灶”下方可见残存的“基底节区”脑实质。

神经胶质囊肿

  • 脑实质型神经胶质囊肿罕见,圆形或类圆形,无泪滴状或纺锤样外观;FLAIR边缘多呈稍高信号。
  • 神经胶质囊肿多为单发,若多发时,两者之间,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更为常见。

伴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其他疾病,如隐球菌感染,粘多糖病等

  • 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常见于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信号并非纯粹脑脊液样信号,邻近脑实质亦会信号异常;增强可强化。
  • 粘多糖病罕见,“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常见于半卵圆中心,多伴有脑发育不良等征象。

注意,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也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标志之一,但并非所有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均与脑小血管病有联系。

一般认为,基底节区中上区域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多与脑小血管病有关系。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5)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6)

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丘脑腔隙灶典型影像,均为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7)

容易误诊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详见: 即时学习 | 即时病例0022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8)

容易误诊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9)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10)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11)

容易误诊的肿瘤样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12)

脉络膜裂囊肿,与前穿质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比较。

前穿质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经常被误诊为脉络膜裂囊肿、腔隙性梗死灶。

信号上血管周围间隙与脉络膜裂囊肿没什么差异,形态学有一定的价值。

前穿质区是血管周围间隙最常见的部位,主体位于脑实质,层面合适时可见尖角(==》多方位观察)。

矢状或冠状薄层图像更容易显示向下突出的“残留”的脑实质!这是区分两者的重要影像证据!

脉络膜裂囊肿位于脉络膜裂,先引起脉络膜裂增宽,海马受压;压力大时,才向上压迫前穿质区脑实质。

注意,海马的压力较前穿质区脑实质小得多,所以脉络膜裂囊肿更容易压迫海马,因此主体部位不应是位于前穿质区!

注意,3D TOF MRA有断层图像,也是薄层的3D 梯度回波T1W图像,尽管对比度较差,但有时候是可以提供帮助的!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13)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14)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15)

中脑急性梗死,与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比较。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16)

粘多糖病。引自:Kanekar S Devgun P. A Pattern Approach to Focal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2. 静脉窦内扩大的蛛网膜颗粒

  • 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静脉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静脉窦内,形成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
  • 随着头颅MRI的广泛使用,静脉窦内扩大的蛛网膜颗粒“变得”非常常见。
  • 不熟悉的话,容易误诊为异常。
  • 以横窦常见(横断面图像最容易被发现的缘故),其次为上矢状窦,直窦、乙状窦少见,海绵窦罕见。
  • CT平扫,呈稍高密度背景内低密度充盈缺损。
  • MRI T1WI为低信号,稍高于脑脊液信号;T2WI为高信号,FLAIR多为低信号,稍高于脑脊液信号,较大的其内可见絮状稍高信号;增强多无强化,较大的其内可见点、线状强化灶。MRV上均呈附壁状充盈缺损。
  • 极少数静脉窦内扩大的蛛网膜颗粒可能会引起静脉窦狭窄,DSA实时压力测量是确诊工具。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17)

右侧横窦扩大的蛛网膜颗粒。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18)

左侧横窦扩大的蛛网膜颗粒。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19)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20)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21)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22)

上矢状窦、直窦多发扩大的蛛网膜颗粒,薄层T2WI切线面显示更佳。

3. 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

  • 是蛛网膜颗粒在颅骨内板及板障上形成的局限性压迹。
  • 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广为人所熟知,但部分可能会被误诊为异常。
  • 枕骨常见(横断面图像最容易被发现的缘故),额顶骨次之,颞骨少见。
  • CT、MR表现为颅内凸入颅骨的充盈缺损,边缘锐利,无硬化;脑脊液样密度或信号,周围间隙清晰,无软组织肿块。
  • 部分可穿颅骨内外板,容易被误认为异常。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23)

双侧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24)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25)

双侧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CT,MR比较。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26)

顶骨蛛网膜颗粒压迹。

4. 海马沟残余囊肿

  • 海马沟残余囊肿是常见的正常变异,影像学表现为串状分布的小的脑脊液样“囊肿”,位于海马区域,紧邻侧脑室颞角内侧。
  • 一般是由于胚胎期海马角和齿状回的缺陷或不完全融合所致,不引起临床症状。
  • 由于MRI的广泛应用,检出率非常高,尤其是薄层图像。
  • 不熟悉的话,容易被误认为腔隙灶或囊肿。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27)

海马沟残余囊肿。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28)

又一例。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29)

另一例,薄层显示更佳。

5. 脑脊液流动伪影

  • 脑脊液流动伪影主要见于T2WI、FLAIR,主要是长TE序列容易出现流空效应的缘故。
  • 但由于脑脊液流动方向、速率不一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为非脑脊液信号影像,部分呈囊样。
  • 常见于第三脑室、侧脑室室间孔旁区、脑干周围脑池(这些区域结构复杂)。
  • 鉴别要点,T1WI、增强未能辨认;DWI与邻近一致的无信号;无占位效应。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30)

侧脑室室间孔旁脑脊液流动伪影。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31)

又一例。

头颅mri结果解读: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32)

桥前池脑脊液流动伪影。

小结:

  • 实践中,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静脉窦内扩大的蛛网膜颗粒、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海马沟残余囊肿、脑脊液流动伪影,非常常见。
  • 影像诊断的主要价值是避免误诊,避免可能因误诊而发生的不必要的恐惧、治疗。
  •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也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标志之一,但并非所有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均与脑小血管病有联系。
  • 极少数静脉窦内扩大的蛛网膜颗粒可能会引起静脉窦狭窄,DSA实时压力测量是确诊工具。
  • 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部分可穿颅骨内外板,容易被误认为异常。
  • 脑脊液流动伪影的鉴别是多序列、多角度综合分析,当然,熟知的话可以明显减少分析时间。
  • “了解——实践印证、比较——记忆——应用”,不仅仅是看个病例。

来源:东江影像

声明【本平台所有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