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60年代人的穿着,五六十年代国人穿衣记忆

60年代人的穿着,五六十年代国人穿衣记忆注:《铁道卫士》中的“女特务”王曼丽有意思的是,苏联的列宁装用的是毛呢面料,但在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列宁装则只能用蓝、灰、黑色的布料制作。那时,穿上列宁装,再剪个短发,就会显得思想进步、朴素干练。因此,这种打扮颇受政府机关的女干部和知识妇女的偏爱。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老电影《铁道卫士》中的“女特务”王曼丽、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和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都曾穿过这种列宁装。来源:开元网注:女式列宁装来源:360doc个人图书馆

亮见: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城市的时尚深受苏联影响,到了文革前期时尚的是军装,后期直至70年代,蓝色中山装和工装则是全国普遍的时尚,在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和其他有机会在中国拍摄的西方媒体人的纪录片和照片中,北京、上海街道上骑自行车和步行上下班的人流,构成了一个“蓝蚂蚁的世界”,现在看来不仅恍如隔世,而且有科幻片之感。从中国人服饰的改变,也可以看到社会的进步与民生的改善乃至于审美观念的改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上采取“一边倒”的政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中苏关系进入了蜜月期。中国向“苏联老大哥”的学习涉及方方面面,服饰也不例外。

五十年代时,中国人把服饰和革命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样一来,西装和旗袍就成了资产阶级的象征,备受大众的唾弃。而相比之下,带有革命色彩的中山装和列宁装则颇受青睐。

60年代人的穿着,五六十年代国人穿衣记忆(1)

注:穿列宁装的江青

来源:开元网

60年代人的穿着,五六十年代国人穿衣记忆(2)

注:女式列宁装

来源:360doc个人图书馆

有意思的是,苏联的列宁装用的是毛呢面料,但在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列宁装则只能用蓝、灰、黑色的布料制作。那时,穿上列宁装,再剪个短发,就会显得思想进步、朴素干练。因此,这种打扮颇受政府机关的女干部和知识妇女的偏爱。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老电影《铁道卫士》中的“女特务”王曼丽、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和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都曾穿过这种列宁装。

60年代人的穿着,五六十年代国人穿衣记忆(3)

注:《铁道卫士》中的“女特务”王曼丽

来源:新浪网

除了列宁装,工装裤在当时也颇受欢迎。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工人阶级的地位大大提高。为了彰显自己是工人阶级的一员,年轻男女们一时间纷纷穿起了藏蓝色的工装裤,显得勤劳又朴素。

60年代人的穿着,五六十年代国人穿衣记忆(4)

注:格子衬衫配工装裤

来源:新浪网

说到那时最时髦的装扮,恐怕还是布拉吉。布拉吉是一种用大花布制成的连衣裙,也是从苏联传来的。1941年,苏联女英雄卓娅穿着布拉吉英勇就义,使这款服装成了革命和进步的象征。然而,由于当时的中国崇尚艰苦朴素,女性们只能在苏联画报、期刊和电影中看到布拉吉,没有机会穿上身。

60年代人的穿着,五六十年代国人穿衣记忆(5)

注:女孩儿们身着布拉吉

来源:360doc个人图书馆

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三大改造完成后,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中央便号召“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的欣欣向荣。上海《青年报》曾多次呼吁:姑娘们,大胆地穿起花衣服吧!别老是穿的灰溜溜的。

一时间,布拉吉风靡全国。做一件布拉吉大约需要四元五角钱,可谓是价格不菲。人们为了做一件布拉吉,常常要省吃俭用。有意思的是,虽然那时人们对于布拉吉趋之若鹜,但在那个国门尚处于紧闭状态的年代,不少女性身着会露出半截小腿的布拉吉时,还是会感到害羞。

后来,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布拉吉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艰苦朴素再次成为了着装的主流。

六十年代,中国人在物质条件仍然艰苦的经济背景下,迎来了一轮轮火热的政治运动。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穿衣打扮。

在1959到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中央作出了减少民用棉布供应的决定。当时,做一套衣裤需要15尺布料,但在首都北京,每人每年只能拿到四尺五寸的布票。如此“有限”的材料,只够用来打补丁。因此,那时人们的穿衣方式被总结为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60年代人的穿着,五六十年代国人穿衣记忆(6)

注:60年代的北京布票

来源:中国票证专拍网

然而,艰苦也有艰苦的办法。那时,无论多么破旧的衣服,只要通过拆、洗、缝、补,就可以再穿上身。此外,为了节约,人们普遍使用的是耐磨、耐脏的蓝灰色布料。这使那时的中国彷佛淹没在一片蓝灰色的海洋中。

60年代人的穿着,五六十年代国人穿衣记忆(7)

来源:新浪网

1966年,“文革”爆发,“政治”瞬间压倒了一切。那时人们认为,解放军战士是经过严格政治审查的,因此绿军装是最革命,也是最纯洁的象征。就这样,绿色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打色,拥有一套绿军装,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

1966年8月,毛泽东身着一套缀有红帽徽和红领章的草绿色布军装,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红卫兵。这个形象使红卫兵们纷纷效仿,有人翻出了父辈的军服,还有人甚至把中山装染成了绿色。从此,中国进入了“十亿人民十亿兵”的绿军装时代。

60年代人的穿着,五六十年代国人穿衣记忆(8)

来源:网易

“文革”时期,代表“资产阶级”的西服和旗袍被定性为是“四旧”。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就曾因为穿着旗袍出访印度尼西亚,被造反派们批判。

60年代人的穿着,五六十年代国人穿衣记忆(9)

注:1963年王光美身着白色旗袍访问印度尼西亚

来源:大公网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留着稍微时髦一些的发型都会被认为是“封资修”的生活方式。因此,大部分女生都会将长辫子剪短,然后再梳成两个小辫子。而男生则是清一色的短发平头。然而无论男女,学生们都会身着绿军装,扎上皮带,戴上军帽,脚蹬解放鞋,肩挎帆布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胸前别着毛主席的头像,手里再捧一本红宝书。这种打扮风靡了整个“文革”十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暗示了着装者“高人一等”的出身,因为,在那个“出身论”横行的年代,“黑五类”们是没有权利这样打扮的。

60年代人的穿着,五六十年代国人穿衣记忆(10)

来源:明报

尽管政治因素深刻地影响和限制了人们在着装上的选择,但艰苦朴素仍然是那个时代所提倡的着装标准。正因为如此,人们会将崭新的绿军装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没有破旧的衣服上打几个补丁,这样才显得“入流”。

1976年末,随着“文革”的结束和“四人帮”的倒台,人人穿绿军装的潮流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编辑:杨晓婷 刘晓慧

60年代人的穿着,五六十年代国人穿衣记忆(1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