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他甚至为了国家任务,他的名字被隐藏了十几年,......但是有这样一位“两弹一星”元勋,为了保守国家机密,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1)

提起“两弹一星”元勋,

很多人的脑海里

都会浮现出这样几个名字:

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孙家栋

......

但是有这样一位“两弹一星”元勋,

为了保守国家机密,

他的名字被隐藏了十几年,

他甚至为了国家任务,

放弃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机会。

直到今天,

依然有许多人对他的名字很陌生。

他,就是王淦昌

(淦读音为:gàn)

他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等

核武器的试验,

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的称号。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2)

23年前的今天,

王淦昌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他静静地离开了一生眷恋的科研工作,

享年91岁。

从农村私塾到清华大学

1907年,

王淦昌出生在

江苏省常熟县(现为常熟市)

丰塘湾的一个中医家庭。

在他的印象中,

他的童年记忆是灰色的。

4岁时,父亲去世,

13岁那年,母亲也撒手人寰,

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他,

只能和自己的外婆相依为命,

靠着放羊维持生计,补贴生活。

但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他依然没有放弃学习。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3)

“中国不缺放羊娃,

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

这是王淦昌的外婆

一直以来坚定的想法,

凭着外婆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

他一路从江苏的农村私塾

走到了清华大学。

1925年,

他成为清华大学第一届本科生。

成长为世界一流物理学家

1930年,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

王淦昌考取了江苏省官办留学生,

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

那一年,他只有23岁。

在德国柏林大学,

王淦昌师从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

迈特纳是世界核物理学的先驱,

被爱因斯坦称为

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4)

迈特纳

迈特纳是个工作起来“不要命”的人,

但她渐渐发现,

她这个中国学生比她更加“不要命”。

王淦昌常常因为实验忘了时间

而被锁在研究所的大门里,

但在这样一个勤奋的小伙子身上,

迈特纳竟然犯了一个固执的错误。

一天,

王淦昌听完一个学术报告会后,

灵感突然闪现。

他对报告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结论

提出了质疑,

同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

欣喜万分的王淦昌两次向导师

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可都遭到了迈特纳的拒绝。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5)

左二为王淦昌

然而,就在1931年,

英国人查德威克却采用了

与王淦昌类似的实验方法

发现了中子,

并由此获得了

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虽然错过了诺贝尔奖,

但是王淦昌并没有气馁,

而是继续前行,

还把学生时代的这个教训,

时时记在心里。

这个遗憾也成为他之后教书育人,

科学研究的一面镜子。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6)

右为王淦昌

1934年,

在德国取得博士学位后,

27岁的王淦昌毅然选择回国。

这让当时他的同事很不理解,

“科学没有国界,

中国那么落后,

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实验条件,

你为什么还要回去呢?”

王淦昌坚定地回答道:

“正如巴斯德所说,

科学虽然没有国界,

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

正需要我回去!”

就这样,

王淦昌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

返回了祖国。

他先后在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

不仅潜心教育和科研事业,

而且心系祖国命运。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7)

王淦昌在授课

作为一名教授,

那时的王淦昌有着较高的工资收入。

可是令学生们惊讶的是,

王淦昌却常常吃不饱饭,

甚至下课后还要去放羊赚钱。

直到后来,

大家才得知了真相。

那时候的中国,

正在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

为了支援抗战,

王淦昌捐献了自己所有的积蓄,

甚至把妻子的陪嫁首饰也捐了出去。

当时,

日本侵华战争已经全面爆发。

为躲避战乱,浙江大学不断搬迁。

王淦昌也只能跟随着学校一路西迁。

在颠沛流离的西迁途中,

没有合适的实验器材,

没有固定的实验场所,

甚至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

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

王淦昌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科研事业,

向着物理世界不懈探索。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8)

王淦昌和物理系师生们

1929年,

国际物理界提出了一个

著名的中微子存在假说。

但是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

并没有人能够

用物理实验来证明这一假说。

在流亡路上的王淦昌,

趁着敌机轰炸的间隙,

刻苦研读国际物理界的学术论文。

他依据自己的判断,

提出了一个

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法。

然而,在战火连天的环境下,

王淦昌没有办法亲自做实验,

所以就只好把自己的建议和方法

整理成论文发表。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9)

1942年1月,

美国《物理评论》杂志刊登了这篇论文,

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美国科学家阿伦按照王淦昌的建议

做了中微子验证的测量。

这个方法也因此被称为“王-阿伦方法”。

王淦昌提出的实验方法

确立了中微子存在的基础。

1953年,

美国科学家莱茵斯

在一座核反应堆中,

第一次捕捉到了中微子,

更因此在42年后的1995年

获得了诺贝尔奖。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10)

左二为王淦昌

在很多国际物理学家的眼里,

作为“王-阿伦方法”的首创者,

王淦昌完全有资格分享这个世界大奖。

但是他的想法却和别人不同,

“我非常高兴,

荣誉就应该归于最后

从实验上去测到中微子的人”

这是王淦昌第二次

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

不过,

王淦昌的豁达

一方面出于对科学的尊重和执着,

另一方面也因为在他的心中,

有一个比诺贝尔奖更伟大的目标。

“我愿以身许国!”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11)

位于北京房山区的中国原子能研究院,

前身是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

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就发端于此。

研究院的小树林深处有两座铜像

并排伫立在一起,

左边是钱三强,

他被称为中国的原子能之父,

右边的就是王淦昌。

1950年,

王淦昌受钱三强力邀,

从浙江大学物理系调到了这里,

专心从事宇宙线的研究。

1955年,

48岁的王淦昌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成为院士的第二年,

王淦昌的科研工作突然发生了变动。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12)

1956年,

王淦昌来到

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

与12个国家的原子核专家

聚集在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加速器前。

他们共同承担了一项科研任务。

来自中国的王淦昌

是这个联合科研团队的领队专家,

他带领各国物理学家展开了

寻找新的高能粒子的艰巨任务。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13)

王淦昌(右)与丁大钊(左)在苏联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实验室工作

当时王淦昌已经年过半百,

但他为了早日寻找到那些神秘的粒子,

每天在实验室仔细地搜索

记录反西格玛负超子事例的照片,

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

在他的带领下,

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使人类对于微观物质世界的认识

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14)

左一为王淦昌

1959年,

这一消息一经公布,

就迅速轰动了国际学术界。

一时间,

王淦昌收到了来自全球

100多个研究所的贺电,

受到了各国物理学家的推崇。

那时,还有很多人预测,

王淦昌带领团队取得的这一成就,

一定能够把诺贝尔物理学奖收入囊中。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

那个备受国际物理学界关注和期待的

王淦昌却突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15)

1959年6月,

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协定。

第二年,

又撤走了在华工作的所有科学家。

此时,

在杜布纳研究所工作的王淦昌

也接到了回国的密电:

“停止手中的工作,

马上回国受领新的任务。”

于是王淦昌毅然放下了

手中熟悉的研究工作,

回到了祖国。

1961年4月,

在北京的一间部长办公室里,

王淦昌被告知,一旦接受这项新的任务,

就必须放弃所有名誉和地位,

断绝一切海外联系,

并且要做好隐姓埋名一辈子的准备。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16)

此时,

王淦昌已经在

国际物理学界功成名就,

关于高能粒子的研究

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突然之间让他放弃这一切,

去重新开辟一个未知的领域,

对于一位治学严谨的科学家来说,

这是一次重大的抉择。

但他只是稍微沉思了片刻,

就铿锵有力地回答:

“我愿以身许国!”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17)

就在第二天,

王淦昌正式受命主管中国核武器的

实验研究工作。

从那以后,

那个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王淦昌

化名“王京”。

在国际物理学界消失了整整17年......

甚至连他的妻子和儿女,

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做什么,

只能通过写信来保持仅有的联系。

当他的孩子问妈妈:

“爸爸去哪里了?”

他的妻子只能苦笑着回答:

“爸爸在信箱里”。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18)

中国原子弹实验基地

位于渺无人烟的青海草原。

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

中国的原子弹实验

会是在如此荒凉的地方,

从如此简陋的工具开始的。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19)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20)

50多岁的王淦昌是实验基地里

年纪最大的科学家,

但他抗住了高原和沙漠的艰苦,

每次实验都亲力亲为,

常常不顾疲倦工作到深夜,

经常是1个馒头1杯水,

吃完就立刻投入工作。

他还会亲自到炸药浇铸工号去

和工人聊天,为工人鼓劲,

只为了让工作进度更快。

工人们看到已经两鬓斑白的王淦昌

依然那么努力地工作,也有了干劲。

为了完成目标,

他们自觉地加班加点做好自己的事情。

后来工人们都开玩笑叫他“王老头”,

王淦昌听到了反而十分高兴,

“非常好,

这说明我和工人打成一片了。”

1961年到1963年,

王淦昌领导了上千次

原子弹起爆装置的炸药爆轰实验,

每一个核心部件

都经历了最严格的检测。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个来自东方的巨响,

震惊了整个世界。

很少有人知道,

在这朵蘑菇云的背后,

有一位隐姓埋名的老人。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21)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此后王淦昌又秘密参与了

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

要知道从原子弹到氢弹,

苏联用了4年,

英国用了4年7个月,

美国用了7年4个月,

而中国,仅仅用了2年8个月!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22)

1967年12月,聂荣臻(中)、王淦昌(左)和朱光亚(右)在我国西部核试验基地

面对发达国家的核封锁,

国家又提出了

快速完成地下核试验的战略任务。

1969年,

王淦昌又毅然投身于

早期的地下核试验工作,

参与了3次地下核爆实验,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23)

他始终立于科学研究前沿

“两弹”研制成功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1978年,

王淦昌终于告别了“王京”的身份,

回到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从大漠归来,

他已经年过古稀,白发苍苍。

销声匿迹17年之后,

王淦昌教授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也是这个时候,人们才发现,

核武器研究基地的那个“王京”研究员,

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淦昌。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24)

再次走进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王淦昌迎来了科研生涯的又一个春天。

有一次王淦昌问自己

从事蜜蜂研究的女婿,

研究的蜜蜂有没有用,

为什么全国只有他一个人在研究?

他的女婿就跟他说:

“有用,但用处不多,

就像您研究的原子弹那样。”

也许就是这次谈话

让王淦昌受到了启发。

在生命的最后20年,

他最关注的就是原子能的和平利用,

把原子能转化成

为人类创造幸福的强大能源。

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电站

发生了核电史上的第一次事故。

全世界都淹没在恐核的声音中,

就在那个时候,

72岁的王淦昌以一个科学家的远见,

提出了发展我国核电事业的思路,

而且还特别强调要以自力更生为主,

引进设备为辅。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25)

1986年3月,

王淦昌与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

联名向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

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国家863计划”由此诞生,

为中国高新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26)

王淦昌院士(中)八十岁生日祝贺会后的合影。前排左起:周培源,严济慈,王淦昌,赵忠尧,钱学森

1999年9月18日,

国家公开表彰了23位“两弹一星”元勋,

王淦昌终于得到了这份应有的荣誉,

他的名字也终于被公开。

可惜这时的王淦昌

已经不能亲自登台

领受这份无上的荣誉了......

因为他早在

1998年12月10日21时48分,

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1岁。

如今,

王淦昌教授的铜像还静静地伫立在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花园里。

他的目光炯炯,眼神深邃,

他在关注着后人,

沿着他所开创的这条科学道路,

不断取得更多的成功。

24位两弹元勋:他放弃名誉和地位(27)

今天,他离开我们整整23年,

可他为祖国隐姓埋名17年的决心,

他那句“我愿以身报国!”的话语,

还在激励着我们,

共同去实现中华民族的盛世强国之梦!

来源:时代楷模发布厅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