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真情在
感觉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真情在原来,为了更好地照顾中风后丧失自理能力的小叔,李锾姐妹俩去年花了近万元,将宿舍楼下自家的老旧单车房重新改造成小房子,这里就成了小叔的“新家”。“小叔中风之前都住在我们家,患病后行动不便,上不了楼梯,我们才想到给他改造了这么一所小房子。”姐妹俩告诉记者。“四点一线”的人生轨迹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宿舍区,斑驳的外墙、狭窄的小巷子,无不在诉说着它们的年轮。跟在李蔚后面,穿过坑洼不平的老巷子,终于到达李锾、李蔚姐妹俩和她们年届八十的小叔的家。她们住五楼,小叔住一楼,是上下楼的“邻居”。而小叔的房子是一间崭新的铁皮房。
在位于霞山区工农路的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总站宿舍区,谈起李锾、李蔚姐妹俩,左邻右舍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不少知情邻居更是忍不住抹泪:“这对姐妹真的很善良,她们太不容易了!”
姐姐李锾是湛江市第十二中学的一名高级中学教师,妹妹李蔚现任职于湛江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这对姐妹花几十年如一日照顾患病的母亲和小叔一家,已在当地传为佳话,最近被评为2018年第四季度“广东好人”,她们孝老爱亲的道德品质更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4月15日下午,记者来到李锾、李蔚姐妹家里,聆听其背后的感人故事。
姐姐李锾(左)与妹妹李蔚悉心照料行动不便的叔叔。 记者 殷翊展 摄
“四点一线”的人生轨迹
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宿舍区,斑驳的外墙、狭窄的小巷子,无不在诉说着它们的年轮。跟在李蔚后面,穿过坑洼不平的老巷子,终于到达李锾、李蔚姐妹俩和她们年届八十的小叔的家。
她们住五楼,小叔住一楼,是上下楼的“邻居”。而小叔的房子是一间崭新的铁皮房。
“小叔中风之前都住在我们家,患病后行动不便,上不了楼梯,我们才想到给他改造了这么一所小房子。”姐妹俩告诉记者。
原来,为了更好地照顾中风后丧失自理能力的小叔,李锾姐妹俩去年花了近万元,将宿舍楼下自家的老旧单车房重新改造成小房子,这里就成了小叔的“新家”。
这间不到5平方米的小房子由坚固的铁皮搭建而成,周围都有宿舍楼遮挡,巧妙地避开了夏天的烈日。其中两面墙上都开了大窗户,通风透气,窗户上还安装了护栏,方便小叔平时扶着护栏做康复运动。屋顶使用了隔音材料,即使下大雨,也不会嘈杂。
“平时邻居路过,都会热情地跟小叔打招呼,房子外面也常常有老人家聚会聊天,小叔不会感到孤独。”李锾说。
为了让小叔日常起居更加方便舒适,姐妹俩还花了很多心思在室内的布置上:购置了医用病床,在床边触手可及的地方安装了灯和风扇的开关;轮椅放置在靠床尾处,平时用厚重的砖块固定,在地板铺上松软的地毯,让小叔起床后只需挪半步就能坐到轮椅上;床和轮椅旁边各有一张小桌子,上面摆放着各种药物、食物和生活必需品,无论是躺着还是坐着,都能随时取用;桌子上还有一台小收音机,这是姐妹俩专门买来给小叔解闷用的。
这边厢,刚照顾好小叔;那边厢,她们又要赶到老人院给母亲送汤水。就这样,家庭、单位、母亲处、小叔处,“四点一线”来回跑动成为姐妹俩每天的人生轨迹。
他们的故事正是从这里开始讲起——
父亲早逝 母亲患病
姐妹俩从小生活在霞山区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然而,就在李锾9岁、李蔚6岁那年,家里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
姐妹俩的母亲早年患上了强迫症,整天觉得自己的双手不干净,从早到晚反复地洗手、擦手。妹妹李蔚出生后不久,母亲又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无奈之下,只能在40来岁那年从饼干厂办理内部退休回家休养,终日足不出房门,吃喝拉撒均在房间里。
在姐妹俩印象中,母亲从来没抱过她们,甚至没拉过她们的手——因为怕脏。因此,她们几乎没感受过人世间最温馨、最宝贵的母爱,反而小小年纪就经常要协助父亲照顾母亲。
万幸的是,她们勤劳善良的父亲用浓浓的父爱撑起了这个不幸的家,一直毫无怨言地照顾着患病的妻子,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两个女儿长大,还经常言传身教,引导她们孝老爱亲,教育她们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在父亲的庇护下,姐妹俩健康成长,养成了乐观善良、独立坚强的性格。
本该是“对镜贴花黄”的美好年华,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由于操劳过度,1993年,年仅58岁的父亲便患癌离世。当时,李锾才20岁出头,姐妹俩均尚未成家。
如山的父爱轰然倒塌,肝肠寸断的姐妹俩止不住泪水长流,无助而绝望。料理完父亲的后事,生活还得继续,姐妹俩只能擦干眼泪,咬紧牙关,接过照顾母亲的重担。
照顾一个体弱多病且有心理疾患的病人,难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母亲要反复地洗手、擦手,姐妹俩就端水、倒水、换水……尽可能满足她所需;对于母亲的执拗和经常性的使性子,姐妹俩像哄小孩一样耐心地劝说……
姐妹俩成家后,不管工作生活多苦多累,都必定按时回家照看母亲,陪她聊家常,为她端饭递水、洗擦身脸、端屎倒尿。
毅然帮助小叔解困
姐妹俩的小叔20多岁时便从湖光老家来到霞山打零工。李蔚还记得,从自己读小学二年级起,小叔便跟随她们一家人生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直到妹妹李蔚成家,小叔才回到农村独自生活。
小叔50多岁才结婚生子,但儿子刚满两岁时,妻子便离家出走,留下孤苦无依的父子俩艰难度日。
每每看到小叔父兼母职、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着堂弟的凄凉处境,姐妹俩都暗自落泪,于是,在照顾母亲的同时又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照顾小叔父子的重任。尽管收入微薄,但姐妹俩仍经常带钱带物回乡下探望小叔父子俩,给堂弟买书和学习用具。在姐姐们的鼓励和支持下,堂弟初中毕业后考入了湛江一中。
在堂弟读高中期间,作为教师的大姐李锾亦姐亦母地关爱着他,代其父亲开家长会,经常和班主任联系沟通,了解他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为他收集学习资料,鼓励他努力拼搏,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在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的同时,姐妹俩还每人每月资助300元供堂弟学习、生活,以解小叔家入不敷出的困顿。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小叔年轻时在建筑工地工作时因被大石砸伤右大腿,导致大腿股骨头坏死,致三级伤残,2013年又不幸中风。为了不耽误堂弟的学业,姐妹俩常常霞山和湖光两头跑,公交车坐多了,连司乘人员都知道她们是去探望小叔的。
经治疗,小叔生活尚能自理,但仍需定期到市区医院住院治疗,姐妹俩便轮流到医院照顾他。有时深夜刚睡下,一个电话打来,她们又不得不往医院跑。小叔患病后因缺少运动,加上饮食不当,经常严重便秘,姐妹俩便用开塞露帮助他排便,有时甚至戴上手套帮他将大便抠出。
2015年,堂弟考上了大学,而此时70多岁的小叔也因年龄渐增,病情愈发严重,各项开支大增。姐妹俩节衣缩食,尽力将每人每月给小叔一家的资助增加到不少于500元。
不惧厄运 负重前行
面对生活的一次次考验,姐妹俩都无怨无悔,背负着沉重的压力照顾着母亲和小叔。
可命运又给她们设了一道大难关——由于长期足不出户,年迈的母亲因骨质疏松不慎跌倒而摔断了大腿骨,虽经努力医治,但因年事已高,只能长期卧床。
小叔身体每况愈下,越发不能自理,家中卧床的老母亲也需长期费心照顾。“我们工作日每天都要上班,没法随时在母亲身边帮助她翻身,加上她的心理疾患,不愿意接触现代科技产品,不会使用手机打电话,平常让她一个人在家我们实在不放心。”
万般无奈之下,姐妹俩考虑再三,作出了一个看似不近人情但对母亲的身心和病情相对较好的决定——将母亲送入医院的老人院请人照顾。
由于医护人员和护工细心照料,母亲的气色日益见好。姐妹俩约定,除了特殊情况,每天都要轮流去看望母亲,给她补充营养,陪她聊天,帮她擦身子、做按摩等。
母亲得到妥善照顾后,而此时小叔也因年事渐高,病情越发严重,几乎到了没法自理的程度,于是姐妹俩决定将小叔从农村接到她们身边来照顾,既让小叔老有所依,也让堂弟免除后顾之忧,安心完成大学学业。
平日里,姐妹俩把小叔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看待:每天“接力赛”一样给小叔喂食营养可口的饭菜,为他端屎倒尿,帮他洗澡抹身;一有空就指导、帮助他做康复运动;用轮椅推小叔出去看风景,想方设法让他开心;平时一有急需,小叔一个电话姐妹俩就马上赶到他身边;因行动不便,上下车极其困难,需要入院治疗时姐妹俩就用轮椅推着小叔走半个小时的路程到医院……值得庆幸的是,小叔尚能稍作运动,加上姐妹俩的精心照料,他并没有因久躺不动而长褥疮。
孝老爱亲 代代相传
姐妹俩日常既要工作,又要照顾母亲和小叔,同时兼顾各自的家庭,常常疲于奔命,但乐观的天性让她们勇于直面生活的种种磨难,还分别在工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同事眼中的李锾,每天总是行色匆匆,但她爽朗的笑声让人察觉不出丝毫苦涩,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还使她成为学生们非常喜爱的老师,由于努力的工作,姐姐多次被评为霞山区的教育先进工作者和德育先进工作者,而妹妹也被评为单位的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由于单位工作和操持家庭的过度劳累,妹妹李蔚近两年患上了严重的颈椎、腰椎病,有时病痛的折磨让她直不起腰来,但她依然坚守岗位。如果不是前段时间姐妹俩获评“广东好人”,同事们都不知道她们这些年的特殊经历。
“二十多年来,虽然苦在其中,却也乐在其中。只要妈妈和小叔过得好、过得开心,我们就开心,天上的爸爸看到也会开心……”
百善孝为先。李锾、李蔚姐妹俩不仅自己孝老爱亲,也经常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育自己的小孩帮着照顾两位老人,将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与父母辈相比,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日子幸福多了。我们遇到过的好人、得到过的帮助,也太多太多了——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人所给予的。”
因此,感动之余,她们也尽可能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他人,不仅积极加入了广东志愿者的行列,引导小孩一起参加公益爱心活动,还坚持每月通过国际红十字会购物网站为贫困国家和地区捐赠援助物品……
姐妹俩还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接力赛,子孙们从长辈手上接下欢乐的同时,也免不了会经历一些不能承受之痛,“但人间自有真情在,何惧苍天厄运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要人人都愿献出一点爱,人间一定会开满爱心之花;只要人人都愿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让尊老爱幼、孝老爱亲的好品质代代相传,世界将变成美好温情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