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韩非子将道家法家思想融汇贯通:法家革新道家保守

韩非子将道家法家思想融汇贯通:法家革新道家保守问礼不假,但事实上,这恰好证明了《老子》思想中具有的法家思想成分。且看,司马迁在开篇有一段孔子问礼老子的对话,很经典,这与孔子儒家的思想是恰好相反的,儒家是厚古薄今的,认为一代不如一代,孟子往回找孔子,孔子往回找周公,周公搬出来尧舜禹,尧舜禹又搬出来黄帝炎帝神农。这个并不难理解。但要说,老子思想像法家思想一样与儒家也有很多相反的,估计很多人并不以为然。原因是历来传有一种说法说,孔子师从老子,孔子问礼老子呀。后来的道教更多是保守性的。说韩非一脉是革新派,道教一脉是保守派,说的通。但庄子的思想更多是把老子的道学思想具体专注到人自身性命之学上,全性养命。《养生主》、《大宗师》等都体现了以人自身来践行道学的思想。而韩非子就不一样了,韩非子把道学解读运用于社会活动,进而创造了集大成的法家思想。韩非法家思想,主格调是具有发展观革新性。比如,在《五蠹》开篇就立宗明义,亮明自己的观点,未来的总是比古代的先

韩非子既然是法家,老子是道家,司马迁为什么把道家人物与法家人物放一起作列传?列传,列叙人臣事迹,一系列相同思想与事迹的人物放在一起是恰如其分的。而老子与韩非子庄子申子放到一起作传,司马迁如此安排妥当吗?

我认为恰如其分的,而且内中颇有渊源。我的观点是以《老子》为思想渊源,由此衍生出庄子是一脉,韩非子、申不害等是一脉。至于后来的道教又是另一脉,是由东汉张道陵以《老子》思想为宗把先前道家学说宗教化了。当然,这里所说的《老子》一脉相承于先秦的黄老道学,也就是后来的《道德经》。《道德经》是渊源于先秦黄老道学,到了周朝史官老子把其发展到一个高峰,以“老子五千言”而成了涵盖颇丰的具有哲学思辨的系统的思想学说。

韩非子将道家法家思想融汇贯通:法家革新道家保守(1)

所以,有人把道家分为黄老道学和老庄道学,好像二者是并列的两脉思想。这个,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看我觉得分法是不妥的。老庄主要是庄子一脉延续黄老道学的分支,黄老道学是为主脉,老庄是延续分支的一脉。老庄道学与韩非子的道生法的法家思想是并列的都受黄老道学影响的两脉。

韩非子将道家法家思想融汇贯通:法家革新道家保守(2)

老庄道学与韩非子道生法的法家思想是延续黄老道学形成的截然不同的两脉,主要是受《老子》思想影响。这里作个比喻的话老子好比是黑格尔的话,那么庄子与韩非子就好比是老年黑格尔派与青年黑格尔派,当然,不能完全套用喔,只是比喻其分支的意思,不做别的比喻用意,毕竟庄子与老年黑格尔派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后来的道教更多是保守性的。说韩非一脉是革新派,道教一脉是保守派,说的通。但庄子的思想更多是把老子的道学思想具体专注到人自身性命之学上,全性养命。《养生主》、《大宗师》等都体现了以人自身来践行道学的思想。而韩非子就不一样了,韩非子把道学解读运用于社会活动,进而创造了集大成的法家思想。

韩非子将道家法家思想融汇贯通:法家革新道家保守(3)

韩非法家思想,主格调是具有发展观革新性。比如,在《五蠹》开篇就立宗明义,亮明自己的观点,未来的总是比古代的先进。说舜时代要比尧时代先进,禹时代要比舜时代要先进,总之今与古不可同日而语,不能固步自封,保守旧规不变,今比之古在发展,要有新的不断适应的新法规来适应。

而且还举了形象的例子,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守株待兔”,说,一老头在锄地,地头有一株枯桩,一只兔从农田窜出,一头撞上了枯桩,就此,死了,老头恰在一旁看到,兴高采烈的捡起兔子,回家了,美餐一顿,手抓兔子肉啊,吃的是嘴流油水。自此后,老头异想天开,干脆地也不锄了,天天来到那木桩旁等待兔子来撞,然而,可想而知,终是一无所获的……

韩非子将道家法家思想融汇贯通:法家革新道家保守(4)

这与孔子儒家的思想是恰好相反的,儒家是厚古薄今的,认为一代不如一代,孟子往回找孔子,孔子往回找周公,周公搬出来尧舜禹,尧舜禹又搬出来黄帝炎帝神农。这个并不难理解。但要说,老子思想像法家思想一样与儒家也有很多相反的,估计很多人并不以为然。原因是历来传有一种说法说,孔子师从老子,孔子问礼老子呀。

问礼不假,但事实上,这恰好证明了《老子》思想中具有的法家思想成分。且看,司马迁在开篇有一段孔子问礼老子的对话,很经典,

韩非子将道家法家思想融汇贯通:法家革新道家保守(5)

孔子问老子关于周礼的学问,老子回答的很具打击性但又让孔子无懈可击,不得不服气,老子大意就这样说了,你所问的那些东西,关于周礼之类的呀,说那些话的人都已经死了,连骨头都腐烂了,只有言论还在,你呀,生不逢时,应该随时而活,这样对你自身是有好处的……

从这段对话,可见老子与孔子是截然相反的,老子不赞成孔子的法于古人,述而不作的态度。但孔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老子认为不能法古循今,要肯定世事变迁,立足于发展变化的世界观上,这就与韩非子的观点某些程度上吻合了。

韩非子将道家法家思想融汇贯通:法家革新道家保守(6)

说白了,是老子在教导孔子要与时俱进呀。这与韩非子法家发展观是一致,只不过采取的态度不一样,老子是骑牛往西山养老去了,韩非子是发展了法家思想建功立业。从韩非子著有《解老》、《喻老》篇章,其思想是完全不同于庄子思想还有后来的道教对于《老子》的解释的,从其《解老》、《喻老》的思想看韩非子是深受《老子》思辨思想的影响。韩非子与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荀子自称是儒家,但后来的儒家不认可且多有猛烈抨击荀子不是儒家。

韩非子将道家法家思想融汇贯通:法家革新道家保守(7)

再个,韩非主要是游学式的向荀子学习过,这个从司马迁的记载,相当讲究的用词可看出,“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这里用的是“事”荀卿,“事”与“学”性质不一样的。

再如,司马迁在《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到“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於曾子,事鲁君。”这里说吴起尝“学”于曾子,用的是“学”。“事”多有从事参考游学之意,那就是说,在韩非子见荀卿之前韩非子已经相当有思想的人了。那么,司马迁说韩非法家思想源于黄老道学,这是中肯的。可能少部分受儒家荀子影响。

韩非子主要是受黄老道家思想影响,也就是发展了《老子》思想的革新性一面。庄子是发展了《老子》的清静无为的一面,一如司马迁所说的“隐君子”,逍遥游,不关注市井社会杂事。韩非子把《老子》的思想的更多注重运用在社会建设方面,也就形成了法制思想。

韩非子将道家法家思想融汇贯通:法家革新道家保守(8)

道法自然。张道陵等宗教的解释是保守派,道就成了人格化的神灵。商鞅、韩非子等法理学解释这是革新派,道生法,无为无不为,无为的是君王,无不为的法。依法行事才不至于徇私舞弊。庄子等清静无为的隐君子派,自然就是客观的大自然,既然社会混乱,那不如逍遥于大自然以全生全性吧。

所以可以说《老子》一脉三流:张道陵把道神灵化,庄子把道回归人自身存真保性,韩非子,道生法,经世致用,法理。

韩非子将道家法家思想融汇贯通:法家革新道家保守(9)

至于随着社会的发展,道教道家相互汲取相互交流发展,尤其是渐渐与儒家、释家、兵家、纵横家等相互影响,最后竟然有儒释道三教一家的形态出现。随着三教是一家的教理的盛行,黄老道思想渐趋模糊,儒教一家独大,另两教为辅。篡改的篡改、散佚的散佚,避讳的避讳等,具有革新性运动发展观的辩证法味的和朴素唯物主义味的思想的内容渐渐被宗教化了。秦汉以来就很少再有受其思想影响而具有突破性的各种新思想的出现。

可以说《道德经》自王弼版本就是用原本《老子》改写而成的,其适用的主要阅读对象已经主要是道教信众了。

韩非子将道家法家思想融汇贯通:法家革新道家保守(10)

比如,简单列举几例子,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甲乙帛本《老子》是,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这里“恒”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给改成了“常”。

又如,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

这里上善治水,后来都成了上善若水,“治”与“若”能等同?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后来都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等,至于意味,大家可以细心体味的,虽然“静”字里面有个“争”,但争与静毕竟还是不同的呀。

韩非子将道家法家思想融汇贯通:法家革新道家保守(11)

再比如,帛本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后来版本多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于中,试问“闻”与“言”能等同嘛?差别大的很呀。

还有很多,此暂不列举。

韩非子将道家法家思想融汇贯通:法家革新道家保守(12)

马王堆汉墓“养生方”

《道德经》是先秦以后才有的称谓,以前是《老子》或有《老子五千言》。《老子》承于黄老道学且是集大成者。鲁迅说,中华文化的根底全在道家。这是清晰的看到了,先秦以前主流思想是黄老道学。比如,具有“百家宗师”之称的姜太公,其思想渊源就是黄老道学,既然能称百家宗师,可见春秋百家争鸣是多么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韩非子将道家法家思想融汇贯通:法家革新道家保守(13)

所以至此,综上而言,后来的《道德经》很难读出法家思想的味道,我觉得多是后来被宗教化、儒化等的结果所致。为啥先秦以前的法家人物,比如韩非子、申不害等能从《老子》中读出且发展出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辩证味的思想。先秦以后的《道德经》就弱化了这些思想呢,是后人愚钝些读不出来?我想主要是,先秦以后很多内容被宗教化、儒化的结果导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