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柳岸惊花落,苏马荡上木叶声声
鸟鸣柳岸惊花落,苏马荡上木叶声声“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中的“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有暗示意义,可让人联想到秋天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凄清的艺术格调。树叶吹奏,也称木叶吹奏或者木叶吹,是土家人的传统技艺。刘继禄告诉我,他是小时候跟一老者学的,学习过程非常枯燥、艰辛,一般人新鲜几天就拉倒了,而他每天放羊,羊在山坡吃草,他没事就摘片树叶吹,在老者的指点下,慢慢能吹出音、吹成调,也就越来越有兴趣了。那些天,在大家打牌、唱歌、跳舞或者游玩的时候,我时常找老板刘继䘵及他的儿女聊天,了解树叶吹奏的一些情况。土家技艺木叶吹罗汉石农家乐,位于苏马荡核心景区后河森林公园边缘,因紧挨苏马荡八大奇石之一的罗汉石而得名。65岁的老板刘继䘵,看上去就是一位朴实而普通的当地农民。我问刘老板是不是所有树叶都可以吹奏,他点点头,随手
苏马荡上木叶声声
武汉/彪哥
中秋前后,天气渐凉,来苏马荡避暑的人们准备返程了。同事几家有人提议聚个餐,地点选在罗汉石农家乐,这里离我们住的位置不远,之前几年我没去过,这次听说老板会用树叶吹奏曲子,这点我倒是比较感兴趣。
后面几天,因连续几个月干旱,苏马荡各小区供水有些困难,我们几家有时干脆不做饭,轮流坐庄去罗汉石农家乐。这里按每人60元算,供应中餐和晚餐,新鲜菜品丰富,还可以玩一天。
那些天,在大家打牌、唱歌、跳舞或者游玩的时候,我时常找老板刘继䘵及他的儿女聊天,了解树叶吹奏的一些情况。
土家技艺木叶吹
罗汉石农家乐,位于苏马荡核心景区后河森林公园边缘,因紧挨苏马荡八大奇石之一的罗汉石而得名。65岁的老板刘继䘵,看上去就是一位朴实而普通的当地农民。我问刘老板是不是所有树叶都可以吹奏,他点点头,随手从樱桃树上摘一片叶吹了起来,确实是曲调悠扬。我不太甘心,同样的问题再问一遍,他还是点点头,又从路旁扯下一片叶子吹起来,这次吹得就吃力些。他说,是要挑选树叶的,有些好吹,有些不好吹,还补充到,有毒的树叶不能用。
树叶吹奏,也称木叶吹奏或者木叶吹,是土家人的传统技艺。刘继禄告诉我,他是小时候跟一老者学的,学习过程非常枯燥、艰辛,一般人新鲜几天就拉倒了,而他每天放羊,羊在山坡吃草,他没事就摘片树叶吹,在老者的指点下,慢慢能吹出音、吹成调,也就越来越有兴趣了。
“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中的“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有暗示意义,可让人联想到秋天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凄清的艺术格调。
苏马荡这一区域,掌握木叶吹技艺的人屈指可数,后继乏人的矛盾十分突出。随着国家对“非遗”工作的重视,各地挖掘、抢救、宣传民间技艺力度有所加强,刘继䘵也成了一个“宝”。各级、各类媒体纷纷采访他,也邀请他去电视台或晚会现场表演,让更多人了解木叶吹技艺。2019年,刘继䘵被利川市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木叶吹代表性传承人。
木叶,是最简单、最古老的乐器。原始社会狩猎时代,曾用以拟声捕猎擒鸟,后来逐渐转化为以声代乐、以音伴唱的乐器了。几千年来,木叶吹盛传不衰,但见于史籍较晚。到了唐代,木叶吹很盛行,在皇室宫廷乐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正式用于“十部乐”的“清乐”中。《旧唐书·音乐志》称木叶吹为“啸叶”。
木叶吹音色优美,可塑性强,无需演奏家灵巧弹动的手指,无需精雕细刻的乐器,就象刘老板这样,只需摘一片翠绿的木叶贴于嘴唇上,就可以吹出或如缕如丝或如波如涛的悦耳之音。
天涯海角有和鸣
海南岛总被人们称作天涯海角。
之所以对刘继䘵的木叶吹感兴趣,是因为前些年在海南万宁兴隆时,知道一个叫卓忠明的华侨会用树叶吹曲子。1945年出生于马来西亚马六甲的卓忠明,祖籍海南万宁,1953年随父母回到海南,在现万宁兴隆华侨农场安家落户,后毕业于暨南大学外语系,也是中国曲协 (广东)会员,现居深圳。
卓忠明从十岁开始,在万宁兴隆华侨农场向归侨学习树叶吹奏,现在能吹出中国及世界名曲近百首,不仅如此,他还发明了用花瓣吹奏。曾为各界人士演出千余场,现场观众累计达百万 网上人气颇高。
听了刘继䘵的木叶吹,我好奇的是,这与远在一千七百公里外万宁兴隆华侨们的树叶吹奏有什么不同?我问过刘继䘵,他说不知道外面的事,不清楚别处什么人会用树叶吹奏。于是我录了一段刘继䘵木叶吹的视频,给卓忠明发了过去,请他帮我解答。
微信联系上后,卓忠明建议语音聊。他很健谈,华侨普通话夹杂着英语单词,从郑和下西洋讲到闽粤地区老百姓下南洋,再讲到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海南万宁兴隆组建农场,安置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华侨。趁他停顿的间隙,我插话问是不是说明华侨们的树叶吹奏技艺,是中国人带到国外,又由归侨带了回来?卓忠明回答说他认为是这样的。
那华侨的树叶吹奏与刘继䘵的木叶吹奏有什么不同呢。卓忠明说他与重庆市木叶吹的非遗传承人白现贵,曾在广州见面探讨过树叶和花瓣吹奏技艺,他们认为土家与华侨的吹奏技艺大同小异,都是以树叶为乐器,都是单簧气鸣原理。不同的是,东南亚华侨称树叶吹奏,以双手执叶贴于嘴唇;长江流域称木叶吹奏,用单手食指和中指将树叶轻按于唇。
吹奏的树叶要柔韧适度、不老不嫩。太嫩的叶子软,不易发音;老的叶硬,音色不柔美。叶子的大小与演奏效果也有很大关系,过大或太小都不便于吹奏,发音也不集中。一般以叶长5.5厘米、中间叶宽2.2厘米左右比较适宜。
一个多小时的交谈,终于搞清楚眼前的土家木叶吹,与沿海华侨的树叶吹奏,是同根同树的两片树叶,都是我们国家的“非遗”文化,它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刘继䘵琴瑟和鸣,卓忠明被命名为深圳市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音乐《树叶吹奏》代表性传承人。
吹奏忙活两不误
与刘继䘵交流过程中,他一刻不停地忙着,熬猪食、喂猪、喂牛,边做着活计边跟我说话,有时还是边走边说,偶尔会扯片树叶吹一曲。我说你这么一个大老板,为什么还要亲自做这么多事,他笑着说自己不是什么大老板,再说从小就做事,已经习惯了。
他说一天有很多事要做,农家乐需要的牛、猪和鸡鸭都是自己养的,各种蔬菜大多也是自己种的,客人最多的那两个月,平均一周要杀一头猪,一个月要杀一头牛。他们家还种了玉米、油葵等作物,年份好的时候,红薯、天麻各有近万斤收成。问累不累?当然有累的时候,累了就在地畔坐一下,吸棵烟,摘片树叶吹一曲。
当刘继䘵背着背篓上山的时候,我就跟不上他的脚步了,可我还有许多关于木叶吹的问题要问呢,于是转头来到农家乐的服务台,找他的儿子聊。刘继䘵的儿子叫刘述东,40冒头的年纪,排行老二,上面一个姐姐大一岁、下面一个妹妹小两岁。
刘述东告诉我,他老爸家有兄弟姐妹八个,老爸排行老六,上面三个哥两个姐,下面一弟一妹,以前生活相当困难,不过他认为老爸脑子还是比较活络的,而且吃得了苦,曾经做过建筑、烤烟、会计和做面条等行当,干过酒厂、客栈等营生,还在广东开过大排档。刘述东说木叶吹技艺掌握起来不那么容易,首先是要爱好,还要有恒心有天赋。现在他们家族,木叶吹技艺除他老爸之外,还有大伯的儿子、幺叔和幺叔的儿子能吹奏。
刘述东说他也学过木叶吹,但只能吹响,成不了曲调,可能是天赋不够,还有就是现在事情比较多,静不下心来学。他告诉我,他们家除这个农家乐外,还做些物业管理和工业园区大食堂的活,他负责农家乐,姐夫负责物业,妹妹负责大食堂,总负责是她姐姐刘红英,大家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忙于生计,没时间也没心思学木叶吹。他说他老爸算是二线,是幕后老板。
曾在外面打工多年的刘述东,普通话还可以,与他交流起来比较流畅。我问他木叶吹的技艺目前会的人这么少,以后的传承怎么办。他说,这项技艺是他老爸小时候跟人学的,没想到现在成了“非遗”传承人,政府每年给他千把块钱补助,他们家当然有传承这项技艺的义务,但这事仅靠个人、家族来做,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效果也不会太好。
非遗传承要靠谁
我们几家本想中秋这一天在罗汉石农家乐再聚一次,得知这天已经预订出去22桌,觉得人太多了,就把时间推后了一天。这一天正好刘继䘵的大女儿刘红英在。她平时住利川城区,中秋回来探望父母,没想到正好遇上疫情“路过”利川,城区管控了,她就留在这里帮着端菜送水。
刘红英一看就是雷厉风行的人,说话办事很利索。既然偶遇到了这个家庭企业的老总,自然要和她好好聊聊,我的话题还是离不开木叶吹,主要是关于传承问题,想听听她的意见。还话里有话地说他们家事业做得大,是否会对支持“非遗”传承这一块有所考虑。
她没按我的套路走,而是聊起了公司发展经历,遇到的困难和将来的打算。她说最困难的时候,都感觉干不下去想放弃了,但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开始就是想着赚点钱,走出贫困、解决温饱,后来感觉不想干都不行了,因为后面有许多员工跟着你讨生活,不能撒手不管的。
她说特别是“疫情”这三年,做什么都不容易,每年除掉发出去的员工工资,再除去成本,就剩不下多少了。好在政府也体谅他们的困难,疫情期间,把税收从百分之三降到百分之一,使他们稍微能缓口气。刘红英告诉我,其实她两口子和弟妹四人,在这里也是拿工资吃饭的,企业要还贷、要投资,暂时没有可以分红的能力。
我关心的还是木叶吹,于是把话题给拉了回来。她说这些年虽然没攒下多少钱,但对木叶吹的传承,还是放在心上的。一家人都很支持老爸参加社会活动,去宣传、表演木叶吹,很多时候都是义务的,自己准备民族服装,自己掏路费。来罗汉石农家乐的客人,有些是来吃饭才知道这里老板会木叶吹,有些是奔着木叶吹来吃饭的。他们家人不厌其烦地向大家介绍木叶吹,只要客人有要求,她老爸都会吹上几曲。
刘红英说,只要有人愿意学,老爸都愿意教。可是现在很多人只愿意学西洋乐器,民族乐器没多少人想学,更别说是这么土里土气拿片树叶当乐器的技艺了。非遗传承,除了情怀,还得有经济效益,如果"越吹越穷",那谁也不愿意干,象她老爸这样,打拼出了一片天地,“越富越吹”的人,毕竟是少数。
木叶声声总关情
在走进苏马荡社区活动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候鸟代表说“土家要土”,我觉得很有道理,这个“土”不是“土了吧唧”的“土”。“土” 是立足于本土,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
木叶吹,就是具有土家民族特色的技艺,还有土家服饰、小背篓、龙船调、摆手舞、吊脚楼等,不仅是土家族的宝贝,也是国家的宝贝。苏马荡是土家人聚居区,还是要多注入些民族元素,使候鸟群体能够体验民族风情,感受民族风貌,融入民族风俗。
来苏马荡的避暑人群,那么多人爱跳广场舞,盛行的是佳木斯舞和新疆舞。土家人心胸开阔,可以接受不同地域文化,但在这土家地界,土家舞不应该缺席。是不是可以把土家摆手舞或者其他土家舞打造成广场舞呢,找些当地人先搞培训,然后穿上土家民族服装录像,到明年候鸟人群来时,各小区广场大屏统一放土家广场舞录像,新市民广场有身穿土家民族服装的领舞小分队,就着土家音乐跳,要不了几天,后面跟着的队伍就会越来越长。喜欢跟风的广场舞大妈大姐,一定会人手一件土家民族服装,到那时,土家服饰都供不应求呢。
隔了两天又去罗汉石农家乐,刘红英还在的。她跟我说找时间想搞年庆活动,正在找人做策划。我跟她建议,年庆活动要想办得有特色,就一定要与树叶、与木叶吹联系起来,这样效果会好些。比如说把企业比做苏马荡这棵大树上的一片绿叶,历经风雨,艰难成长,与其他树叶一起,紧密团结在大树周围,为人们撑起一片阴凉,在清风吹拂下,轻轻吟唱。我可能真是被木叶吹迷住,什么事都扯上树叶,不过刘红英说这想法很有新意,不知是不是客气话。
文章写到这里,就该收笔了。刘继䘵跟我讲,他的农家乐紧挨着一块酷似罗汉的岩石,旁边还有一块岩石象跃起来抢绣球的狮子,他希望有人帮着挖掘这两块岩石的故事,用汉赋、用楚辞或者用楹联把它写下来,他要刻在石碑上。我说我可没这本事,如果我来挖掘,又该和树叶联系起来了。不过,在这里可以给他做个广告,呼吁一下,看是否有人能帮他这个忙。
《木叶吹呀吹》这首歌里,有这么几句词:吹的是吹的是小背篓哟,吹的是吹的是喜鹊窝,吹的是吹的是辣妹子哟,吹的是那个哟火火,呜也哩罗呜也哩罗
,吹得牛儿忙吃草,吹得鸟儿飞来和,吹得猴子满山跑哟,越吹越快活哟,越吹歌越多哟。
一片树叶,不仅仅包含着根根脉络里自然的造化,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乐器,多么希望苏马荡上的木叶声,永远回荡在这里的山颠上、峡谷中。
2022年9月中旬于苏马荡
作者介绍:汪彪,安徽皖南人,现居武汉,长期在部队工作,热爱文学创作,在多个媒体上发表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