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生存期,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治进展CACP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生存期,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治进展CACP医脉通:目前已经上市的两个药物是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这两个药物能够对细胞增殖和某些细胞因子发挥抑制作用。目前国内外都有一些新的药物在开发,包括一些抗体、小分子化合物等,但可能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徐作军教授:IFP在最近20年进展还是比较大的。诊断方面的进步主要是从2000年开始,对病理和影像学特征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之后,一些研究显示,在诊断方法上,影像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既往认为所有的IPF都要做病理,而现在通过影像学检查即可临床诊断IPF。另外,随着大家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更新,以及诊断方法的不断探索,比如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以及分子免疫病理等研究,将来会对IPF的诊断有更进一步的提高。治疗方面的进展是随着对疾病认识的逐步深化而不断发展的。最早认为IPF是慢性炎症导致的,所以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但现在这种观点已经被否定了。其他的比如氧化应激、Th1/Th2平衡失调、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
医脉通导读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2019年会暨第十八届中国呼吸医师论坛(CACP2019)于6月27日-30日在福州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有幸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徐作军教授,徐教授一直致力于间质性肺病的诊治与研究。此次采访,徐教授介绍了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相关的诊治进展。
医脉通:
特发性肺纤维化一直是呼吸科医生所面临的最具有挑战性的疾病之一,能否请您谈一谈,近年来在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
徐作军教授:IFP在最近20年进展还是比较大的。诊断方面的进步主要是从2000年开始,对病理和影像学特征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之后,一些研究显示,在诊断方法上,影像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既往认为所有的IPF都要做病理,而现在通过影像学检查即可临床诊断IPF。
另外,随着大家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更新,以及诊断方法的不断探索,比如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以及分子免疫病理等研究,将来会对IPF的诊断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治疗方面的进展是随着对疾病认识的逐步深化而不断发展的。最早认为IPF是慢性炎症导致的,所以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但现在这种观点已经被否定了。其他的比如氧化应激、Th1/Th2平衡失调、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生等等都有一些研究,从理论上来讲是可行的,但在临床实际药物验证中,都陆续被否定。
目前已经上市的两个药物是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这两个药物能够对细胞增殖和某些细胞因子发挥抑制作用。目前国内外都有一些新的药物在开发,包括一些抗体、小分子化合物等,但可能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医脉通:
目前您的团队是否也在进行一些该疾病相关的临床研究?可否简单介绍一下?
徐作军教授:目前我们团队在间质性肺病领域的研究分三部分:特发性间质性肺炎(重点是IPF)、继发性间质性肺病(重点是结缔组织病相关的间质性肺病[CTD-ILD])和肉芽肿性疾病(重点是结节病)。IPF方面除诊断和发病机制研究外,在药物开发方面,比如国内的1.1新药吡非尼酮和国外的尼达尼布在中国人群的研究都是由我们牵头进行的。
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以及科技部“十三五”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等,后者应该是我国间质病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别的重大项目。
医脉通: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国外有学者已经开始将其用于IPF的诊断,您如何看待这一新兴技术?
徐作军教授:我认为这是具有临床意义的研究。目前间质性肺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需要依靠影像学,但影像学也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可能导致漏诊、误诊等。
所以,影像学诊断也是IPF诊断的一个瓶颈,如果通过AI可以明显提高诊断水平,或辅助临床医生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对这项技术抱有很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