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孙子兵法的用将之道,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
简谈孙子兵法的用将之道,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于是,匈奴每次来进攻,都会吃闭门羹,只能无功而返。过了几年,匈奴认为赵国兵弱将领胆小,不敢出战,也就不把李牧放在眼里了。他制定了严格的制度,要求在匈奴骑兵来犯时,所有兵士都要迅速进堡自守,谁敢迎战,立即斩首。战争中总是充满了诡诈谋略。诈术运用得好,往往能够更快更容易地取得胜利。通过混淆视听,制造假象,令对手产生错觉,扰乱其心智,使其放松对自己的防备,从而抓住有利时机,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李牧是战国末年赵国名将,长期驻守北疆,抵御匈奴入侵。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孙子兵法·计篇》
意思是: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动,所以能打装作不能打,想打却装作不愿打,要打近处装作打远处,打远处要装作打近处。
战争中总是充满了诡诈谋略。诈术运用得好,往往能够更快更容易地取得胜利。
通过混淆视听,制造假象,令对手产生错觉,扰乱其心智,使其放松对自己的防备,从而抓住有利时机,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李牧是战国末年赵国名将,长期驻守北疆,抵御匈奴入侵。
他制定了严格的制度,要求在匈奴骑兵来犯时,所有兵士都要迅速进堡自守,谁敢迎战,立即斩首。
于是,匈奴每次来进攻,都会吃闭门羹,只能无功而返。过了几年,匈奴认为赵国兵弱将领胆小,不敢出战,也就不把李牧放在眼里了。
时间久了,驻守边境的兵士也以为李牧胆怯。赵王听说后很生气,撤了李牧的职,另派将领守边。
每当匈奴来犯时,守将就率兵出战,结果屡次战败,损失惨重。赵王只好让李牧官复原职。
李牧回到了边疆后,一切照旧。渐渐的,匈奴越来越骄傲自得,完全没有了戒心。但李牧并没有放松军队的操练,军队兵强马壮,士兵都希望尽快和匈奴决一死战。
李牧认为时机成熟了,准备发起攻击。 他令出战的士兵佯装败退,匈奴兵自傲轻敌,率大军长驱直入。李牧摆出奇阵,包抄合围,使得进犯匈奴的十万骑兵全军覆没。
通常情况下,两军对垒时,双方都想呈现自己军队的威武雄壮,都不愿意能而示之不能,以免敌人轻视自己。但有些情况下,将领就不能贪慕一时虚荣,而是要善于示弱,方能在战斗中从容取胜。
李牧就深谙这一计谋。他拥有精兵强将,却从不轻易出兵作战,而是故意装作兵力不强、胆怯懦弱的样子,让敌人自满轻敌,放松警惕。然后才乘机出动精锐部队,大破敌军。
正如孙子所强调的: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想打;要向近处,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作要向近处。
一般说来,弱者更爱耍诈,而强者是不需要的,因为倚仗着兵多力足,用不着什么阴谋诡计。可实际上,强势的一方有时候更要运用诡计。因为处在焦点之中,容易受到更多关注,当然麻烦也会更多。如果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避开一些分散精力的事务,养精蓄锐,反而能够让自己更稳妥地图谋发展。
我们都应该学会这样的生存方略。对手当前,立刻冲上去硬拼,并一定有把握获胜。相反的,如果能故意隐藏自己的实力和意图,暴露一些弱点,转移对手的注意力,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同样的,企业生存要靠竞争。面对无所不在的对手,无孔不入的商业间谍,企业有时也不能不学会使诈,否则自己让竞争对手看得一清二楚,那就会落得“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的下场。
如果谋不外泄,志不哗众,用而示之不用,就会让你的竞争对手因暂时的强势而得意忘形,对你随后的反击则毫无招架之力。
积水不流,为的是今后打开闸门,一泻千里。
能而示之以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为的则是等待最后一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