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影评的重要性:影评汇他们用影像写诗

影评的重要性:影评汇他们用影像写诗两个时期的影像交叠,互文。拉脱维尼亚导演艾瓦斯·弗雷马尼斯,多年之后,重新在他1969年拍摄《The Catch》的一家人旁边坐下。那位穿着轻便而勤劳的水手如今是饱足丰满的老人,害羞顽皮的小孩现在成了暴躁的中年人。上个世纪60年代,当法国先锋电影大搞新现实主义的同时,这些波罗的海国家还隶属于苏联——是我们熟悉的那个苏联。但这些纪录片大师没有按要求拍摄“苏联风格”的电影,他们更偏好纪录狂欢或是死寂的瞬间,问询纪录的意义,拍摄渔夫的扎实和哲学的虚无。大家管他们叫波罗的海新浪潮。这些影像片段,如今在《时间之桥》里看起来,浪漫得要命。

时间之桥

Bridges of Time

影评的重要性:影评汇他们用影像写诗(1)

2018年,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尼亚、立陶宛——都在庆祝自己的100周年国庆。这一年,拉脱维尼亚作家克里斯蒂娜·布里德和立陶宛导演奥德利乌斯·斯托尼斯共同完成一部纪录片,它提醒我们在过去的100年里,这些了不起的国家,曾经诞生过一批了不起的纪录片。

它们用影像写诗。

影评的重要性:影评汇他们用影像写诗(2)

上个世纪60年代,当法国先锋电影大搞新现实主义的同时,这些波罗的海国家还隶属于苏联——是我们熟悉的那个苏联。但这些纪录片大师没有按要求拍摄“苏联风格”的电影,他们更偏好纪录狂欢或是死寂的瞬间,问询纪录的意义,拍摄渔夫的扎实和哲学的虚无。

大家管他们叫波罗的海新浪潮。

这些影像片段,如今在《时间之桥》里看起来,浪漫得要命。

拉脱维尼亚导演艾瓦斯·弗雷马尼斯,多年之后,重新在他1969年拍摄《The Catch》的一家人旁边坐下。那位穿着轻便而勤劳的水手如今是饱足丰满的老人,害羞顽皮的小孩现在成了暴躁的中年人。

两个时期的影像交叠,互文。

很像人类故地重游时,回忆的过程。大师自己出镜,讲述记忆里的记忆。

影评的重要性:影评汇他们用影像写诗(3)

“拍电影的意义是什么?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恐怕没人能回答这些问题。

但某些时刻,影像总给人希望——好像它能击败时间,留存于底片上的人永不消亡。“所以我们当然要纪录。”导演说,“要搭建过去通往未来的桥梁。”

如果有人觉得这部纪录片对波罗的海新浪潮导演的梳理是不完整的,我并不是很同意。《时间之桥》原本就不是关于这些导演的编年体教材,它只是给那些不太为人所知的电影人绘了幅肖像。或者说,是关于这些电影诗人的,电影诗。

影评的重要性:影评汇他们用影像写诗(4)

若是对波罗的海诗意纪录片毫无了解的人,并不用担心。这根本不影响观影。反倒是可以说,很少有人会在看完之后,不或多或少地对1960年代的诗歌电影产生兴趣的。

虽然碎碎念样地写了不少字,但是这个介绍好像对理解这部纪录片完全没有帮助。我在不同的介质上看过这部电影,却从未感到真正的“足够”。

我觉得只有亲自去看一看才能明白它的迷人之处和重要性。

《我母亲的消失》

The Disappearance of My Mother

事情的起因是Benedetta Barzini企图消失,永远不再被任何影像捕捉到。

影评的重要性:影评汇他们用影像写诗(5)

“我要搬到遥远、失联的小岛去。”她说。

Benedetta Barzini是上个世纪的超模,意大利人,曾经是安迪·沃霍尔的缪斯。或许现在也是。

影评的重要性:影评汇他们用影像写诗(6)

我们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就能找到大量、极为出名的时尚硬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她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只是“男性透过镜头的审视”。她在时尚产业里,是“一件美丽的商品”而已。

所以Barzini后来成了7、80年代有名的女权主义者,并且有些激进。如今在大学里教授时尚相关的课程,依然不允许学生主张“女性身体的自然美感”。

“都是买卖。”她说。

但他的儿子,就是本片的导演兼摄影师Beniamino Barrese坚持要拍。

影评的重要性:影评汇他们用影像写诗(7)

隔着镜头的探究和对抗。这就变得有意思起来了。


数年不见的同行好友,美国超模去拜访Barzini。儿子当然想记录,可以说是一个创作者嗅到了好素材的味道,就差把镜头怼在她们脸上了。得到的回应是母亲真实的怒气,“你给我滚蛋”。

这段宛如教科书式的纪录片伦理101条——要不要冒犯被拍摄对象?能不能冒犯被拍摄对象?——看的时候,我忍不住笑出了声。

类似的对抗在全片中并不少,而且很真实。作为观众,我看得有滋有味。


Beniamino Barrese是哲学系出生,后来又去英国修了摄影学。在拍摄《我母亲的消失》之前,长期从事的是商业摄影的工作。这在影片中能看得出来,无论是用光还是构图,都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审美。

75岁的母亲Barzini在镜头里仍然保有美和优雅。这样讲或许有点讽刺,因为这正是她要努力摆脱的、来自(尤其是白人)男性的审视。


“我与影像无关。只有你(拍摄者)与影像有关。”她说。

影评的重要性:影评汇他们用影像写诗(8)

这时候,让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Barzini想要的消失,实现了没有?

客观的讲,当然没有。她几乎是全片唯一的拍摄对象,连睡觉的时候都被儿子偷拍了,Barzini为此可是足足的发了顿脾气。但作为观众,看到这里,再看到结束,第二天起床又回味了一下。我最大的体会是“这个老太太可真是太酷了。真有趣呀。凶巴巴的姿态可真是棒呀。”
后来打开豆瓣看了看,绝大多数网友跟我有很类似的心得。贬与褒的词,都用在她这个人身上。既不是前超模,也不是“母亲”。是Benedetta Barzini,性别“女”而已。
片名中使用的词“Disappearance”,我自己把它翻译成“不显影”。时光也好,人事也罢,雁过留痕,不是可以消除抹去的,但可以不显现。用东方一点思维讲,是一种“隐”。
导演在这部纪录片里,有意无意的做了这件事情。他的叙事松弛、轻巧,观众一不小心就会被带走,很容易忽略这种模糊的叙事其实可能是很片面的。
比方Barzini是独身的吗?她是不是只有导演这一个孩子?(答案是:不是,Barzini有伴侣,一共有4个孩子。这些在影片中毫无痕迹。)
从半个世纪以前她就说要离开时尚圈,但在影片中我们看到Barzini参加了伦敦时装周的走秀。这是为什么?她是不是需要钱?


影片都没有交代。


《45周年》的导演安德鲁·海格用来形容阿涅斯·瓦尔达的《五至七时的克莱奥》的评价:“我曾经认为制作一部想法复杂,但同时又轻如空气的电影,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句话我想借用一下。


《我母亲的消失》就是这样的电影。

一个疑似恋母的儿子,一个看穿一切的母亲,和非常非常多的不妥协,缺了哪一样,都不会有这部电影。它很难得。 影片的最后,Barzini用棒球帽盖住了镜头。“我很高兴。这下我又重新拥有了我的儿子。”她说。语气轻快,透着藏不住的喜悦。

转载来源:后窗

作者:杨婷轩

编辑:梓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