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回不去的校园时光,一盒明信片勾起的回忆
80年代回不去的校园时光,一盒明信片勾起的回忆很少参加聚会,年纪越大也越不喜欢人多的环境。当初那些美好的面孔就让他们都继续留在记忆中吧,继续纯洁天真的青春模样。不要被中年社交里的奉迎客套与勉强欢笑破坏,也别因为彼此渐行渐远而让回忆变得支离破碎。二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也算是很漫长的时间了。原来我已经离开八中这么久,离开同学这么久,离开青葱校园这么久。关于北京八中的那段记忆,在一次整理房间的时候呈井喷式爆发。算来今年已经是高中毕业第21个年头了,八中也在去年过完了它的百年华诞。(八中建校80周年纪念明信片)
一般情况下,由旧物引发的回忆往往会连绵不绝,潺潺汩汩。
一张相片、一台随身听、一盘磁带、一本证书,甚至再次听到一段旋律、一首歌曲,再次路过一幢高楼,一间平房。
这些,都会瞬间触发脑海深层的一串记忆。看不到这些的时候,属于那段岁月的记忆也就安安分分地沉睡着,并不会跳出来打扰自己。
我们的记忆总会被新的经历层层覆盖,有些在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就消失了。再也想不起。
关于北京八中的那段记忆,在一次整理房间的时候呈井喷式爆发。
算来今年已经是高中毕业第21个年头了,八中也在去年过完了它的百年华诞。
(八中建校80周年纪念明信片)
二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也算是很漫长的时间了。原来我已经离开八中这么久,离开同学这么久,离开青葱校园这么久。
很少参加聚会,年纪越大也越不喜欢人多的环境。当初那些美好的面孔就让他们都继续留在记忆中吧,继续纯洁天真的青春模样。不要被中年社交里的奉迎客套与勉强欢笑破坏,也别因为彼此渐行渐远而让回忆变得支离破碎。
(八中建校80周年纪念明信片)
在八中度过的六年,是我最耀眼的时光。不是因为我学习多好多优秀,我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学生。
耀眼,是因为最真挚的友情,最难忘的集体生活,以及在最容易为三观定性的年纪里遇到的良师。
长大以后取得的成绩和待人处事的方式,一些源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更多的则来自中学这六年。而且,我们这一届赶上了世纪之交。
(八中建校80周年纪念明信片:出口是小西门,对面是通泰大厦)
翻出的这套明信片中,记录着八中还是平房小院时的样子。我在这个院子里度过了初中三年,外加高一。
我喜欢这个小院子,接地气儿,从窗户可以直接看到外面的银杏树。水房和厕所分别在教室的南北两端,每天就是这样一条直线来回穿梭。
(八中建校80周年纪念明信片:秋天叶黄的银杏树,淡绿色的木窗框)
永远记得中院里的玉兰树,在春天开出洁白的花。可那会儿并不曾注意它,因为彼时我们自己比这花还娇嫩灿烂。
(八中建校80周年纪念明信片:中院讲台,白色建筑是礼堂)
中院最常干的几件事儿就是:升旗仪式,第一次铃声仪式,最后一次铃声仪式。
旧的学期结束,新的学期开始,大家都要在这里集合。听校长老师讲话,听他们敲响那叮叮铛铛的铃声。我们在下面窃窃私语,盼着灼热阳光中的小小仪式赶紧结束。
直到高三那年,听完最后一次铃声仪式,我知道这次是真的结束了。清楚地记得我酝酿足了感情,以为自己会哭得稀里哗啦,然而并没有。
(八中建校80周年纪念明信片:中院东侧长廊)
那次集合和每次并无二样,甚至还多出了些轻松与贫嘴。直到现在才觉得,18岁的我们真的不知道离别意味着什么,那种滋味都是在之后漫长的人生中逐渐显露出来的。
我们从此踏上不同的人生路,以为会经常再见的人从此咫尺天涯。
当时应该给彼此一个大大的拥抱吧,纪念没有尔虞我诈、笑里藏刀的岁月。那些时常挂在脸上的灿烂笑容,那些只需要为学习而烦恼的日子,那些拍着胸脯义薄云天的兄弟姐妹,在今后的日子里都会渐渐退出你的舞台,最终只剩自己在走。
(八中建校80周年纪念明信片:二层小楼,是高年级的教室)
然而当年我们并不知道,也从没想过,原来长大其实是件残忍的事情。比长大更残忍的,是大多数时间你要独自面对这些残忍。
可在最无忧无虑的年岁里,就盼着长大呢。
初一时羡慕初三,初三时羡慕高一,等到了高一,又开始抬头仰望楼房里高三的哥哥姐姐。感觉他们是校园里的老大,面对高考的压力还能如此稳定平静。
(八中建校80周年纪念明信片:按院胡同旧校门)
记得高三那年的每个周末都要在八中上补习班,随便找一间其它年级的教室,还有不少外校的同学来听课。某一天在我听课的那张桌子上,发现了一些乱写乱画的字迹,大概就是关于数学啊物理啊听不懂之类的。
那是一间高一学生的教室,我坐在最后一排。那个下午,忽然就想跟这张桌子的主人说些什么,很快她(他)也会升到高三,经历我经历过的一切。
我拿铅笔在桌面上写下“我也不喜欢数学,物理更加听不懂。” 第二个周末再来上课的时候,发现课桌主人竟然回复我了。
在那个呼机普及、手机刚刚出现、电脑还很奢侈的年代,收到这样的手动回复是很平常的事儿。但我还是因为这种平常觉得感动。
一来二去,我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每次都是在桌面留下只言片语。后来的一天,我发现课桌主人留了一个薄薄的作文本在位子里,专门用来每周末的这场交流。
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很神奇。从未谋面的两个人,后来补习班停课后也再无交流,就在这间背负着高考压力的教室里,互相抱怨也互相鼓励,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和性别,仿佛认识很久的朋友。
(八中建校80周年纪念明信片:按院胡同旧校门,我们上学时候的样子)
高中时代另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是赶上建国50周年大庆。从高一的那个暑假开始几个月的合练,全校的,全区的,全市的。我们从来也没把它当任务,去天安门广场举花组字也不过是从繁重学业中的暂时解脱。印象中大家都无比兴奋,把每次练习都当作放假一般庆祝。
十万人组成的花海背景,后来从电视里看是那么整齐划一。那应该是我组织纪律性最高的时候了吧。我在9排398,至今都记得。
初中时眼看着周围的房子一间间拆掉,盖起了通泰大厦,后来开始有了金融街。高中时八中也开始建设新的教学楼,体育课时老师带我们去月坛体育馆滑滚轴儿,去实验中学游泳馆游泳。
(2001年,站在新楼顶上往东看,现在这里是体育场吧)
高三那年我们作为新教学楼的第一批使用者倍感兴奋,也有点儿自豪。
更多的回忆堆积在高考前一个月,那是我们第一次经历封闭冲刺,也是八中第一次尝试这种复习备考模式。结果很成功。
(2001年,阶梯教室的黑板上每天都写满大家的留言)
现在回想起来全是美好,并没有出现高考带来的痛不欲生的压力。或许因为我们遇上了好老师、好班主任以及好的年代。
(2001年,班主任张爱民老师午休时间在跟同学们聊天儿)
那时阶梯教室的一角总是堆满了西瓜,每天下午都有固定的吃瓜时间。紧张的备考之余,午后吃瓜是我们每天最轻松的时刻,也成为我们这一届文科班的集体回忆。
老师切瓜我们吃,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照顾我们。甚至比对自己孩子更加上心。
教师节前回去看望张老师,还工作在一线,带着毕业班。虽然外表老去,但内心并没有太多岁月的痕迹。其实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保留这样纯粹的初心本质,传道授业解惑,不贪名利。
(2001年,记忆中的西瓜特别甜。爱民兄当年是帅小伙子!)
想想那时的自己就已经喜欢拍照片了,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只要你愿意。
在北京八中度过的六年时光比起后来的大学、工作更难以忘记。那是最纯粹的一段日子,那是还相对单纯的一个年代。
(2001年高考前夕发准考证,左老师和张老师一个一个念名字)
从前照片中破败的大殿屋顶,现在是修葺一新的都城隍庙;从前200米一圈的小操场现在建起了体育馆;从前喧闹的工地现在是茶餐厅,加油站还在,旁边的路变宽了。
只有校门口的那棵老树(据说老狼在上面刻过名字哈哈哈),依然静静地在那儿,继续枝繁叶茂地生长着。
(2001年,还在施工中的茶餐厅那个大厦。加油站已经在了)
我们在一天天老去,但又仿佛依旧停留在二十多年前的那间教室,周围依旧是二十多年前的那群人。
(2001级文科班,我们在新楼顶层的天文台前合影)
一路上多少人聚了散了,来了又走了。我们被岁月的洪流裹挟着,身不由己地陷入每天的柴米油盐、鸡毛蒜皮。
我们给自己定义成功,我们也活在别人对成功的定义里。我们忘记了自己曾经青春年少,就好像我们一直都是这么现实。
(八中建校80周年纪念明信片:跨过前院,穿过这里就是中院)
————
看着现在八中的孩子们,他们当中有多少人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对自己说一声:我很好,很幸福,很满足。
又有多少人能在回忆起八中的时候,会觉得它是自己最耀眼的时光呢。
站在四十岁的入口,我懂得了想要的幸福:寻常的人依旧,寻常的事依旧。
曾经同窗的大家,你们都还好吗?
(北京八中2001级文科班毕业照,我们的:数学老师陈孟伟,语文老师袁其采,历史老师左玉祥,班主任张爱民,校长龚正行,年级主任牟淑清,体育老师雷宏,英语老师金培英,政治老师谢国虎)
————
跟明信片一起翻出来的,还有一本纪念册,拍几张照片吧也:
-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