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困难总是放弃怎么办?遇到困难就情绪崩溃
孩子遇到困难总是放弃怎么办?遇到困难就情绪崩溃总是被否定为什么孩子会有“畏难情绪”?通常有以下4点原因。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不同的性格特点,面对困难和挑战,有的孩子可能表现比较勇敢,喜欢尝试一切新事物,但是有些孩子他们的性格相对比较懦弱胆小,面对挑战他们常常会觉得不知所措,感觉”整个天都塌下来了”,甚至会选择逃避。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也非常的苦恼,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变得坚强勇敢一些,这样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同时也能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父母不可能永远陪伴孩子,所以孩子必须学会自己成长。作为家长,要好好的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这样他们能够更加勇敢、独立的生活。
经常有家长们诉说这样的烦恼:我家孩子在学习上总有“畏难”情绪,遇到点困难就想放弃,怎么办?
写作业,一遇到难题的就问父母,不愿自己多思考;玩游戏,发现自己不太会或“落于下风”,就不愿继续,甚至大哭大闹发脾气;胆子小,不愿尝试新事物,不敢接受挑战。
……
为什么有的孩子越挫越勇、喜欢钻研思考,而有的孩子遇到难题,却只想逃避呢?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不同的性格特点,面对困难和挑战,有的孩子可能表现比较勇敢,喜欢尝试一切新事物,但是有些孩子他们的性格相对比较懦弱胆小,面对挑战他们常常会觉得不知所措,感觉”整个天都塌下来了”,甚至会选择逃避。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也非常的苦恼,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变得坚强勇敢一些,这样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同时也能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父母不可能永远陪伴孩子,所以孩子必须学会自己成长。作为家长,要好好的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这样他们能够更加勇敢、独立的生活。
为什么孩子会有“畏难情绪”?通常有以下4点原因。
总是被否定
有这样一种家长,对孩子充满了挑剔和否定,在孩子尝试、探索和犯错的时候,总爱去否定自己的孩子比如:孩子做家务时,“哎呀,你不会”“别添乱了,学习去”;孩子犯错的时候,“笨死了,你有什么用?”孩子考差了的时候,“你就不是学习的料!”
家长总是否定,贴一些负面的标签,会打消孩子尝试和探索的积极性,也会破坏孩子的自信心,让他变得怯懦、自卑,缺乏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任务难度大
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太高,教育孩子比较心急,没有考虑到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求孩子做一些超出他们能力太多的事情。比如孩子才刚刚会说话就要求孩子写字、背很长的诗、拼很难的拼图;孩子手脚还没发育协调,就让孩子学轮滑、游泳······
目标太高、任务太难,孩子能力达不到,怎么尝试都不行,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心理学中称为“习得性无助”心理。这些消极的体验,会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让孩子对于一些任务和挑战充满了畏惧,觉得自己做不到,因此一遇到困难就会条件反射性地退缩。
缺少成功的体验
生活中,很多家长总是替孩子包办一切,什么都准备地好好的,孩子唯一需要做的只有学习;在学习方面,孩子遇到问题了,也赶紧想办法帮孩子解决。
这样一来,孩子缺少独立做各种事情、尝试和探索的机会,学习上又依赖父母,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他没有或很少有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做成某件事的成功体验,自我效能感差,没有建立起稳固的自信心。
于是一遇到困难和挑战,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战胜它们,自然而然还是习惯了退缩、逃避,依赖别人的帮助才敢往前走。
家长表扬太多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想,夸孩子也会让孩子有“畏难情绪”?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类孩子不敢面对困难和挑战,是因为害怕失败,怕输。
这类孩子,通常被家长表扬得很多,“哎呀,我家宝贝真聪明”“真棒”,或者家长教育孩子时过分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因此,孩子为了保持那个“聪明”“优秀”的形象,害怕自己表现不好或失败,丢脸,
自己忍不住否定自己,所以不敢尝试有挑战性的事情。这是思维方式出现了偏差。
如何改善孩子的畏难情绪?
01
接纳畏难情绪,跟孩子统一战线
一位妈妈曾跟我们的老师分享过她和孩子一起学习英语时的一段对话:
孩子:“妈妈,这个strawberry太难读了,我不想读了。”
妈妈:“是么?这么难读么?”(第一步:接纳情绪)
孩子:“对呀!你看他有1234...10个字母,我都读不会!”
妈妈:“真的诶!天呐,这个单词真的好长,确实很难读,妈妈也不会。”(第二步:统一战线)
孩子:“啊,你也不会啊,那我再听听试试吧,我学会了我我教你!”
即使是再优秀的天才都难以避免畏难情绪的困扰,所以打破畏难情绪的第一步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然后告诉宝宝即使是妈妈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和孩子站在同一个角度并恰当示弱,让他觉得“不会”也没关系,妈妈也不会。
02
告诉孩子,你输得起!
在成功发明灯泡之前,爱迪生足足失败了1600次。有人会挖苦他,已经失败了那么多次了。
但是爱迪生听后都会笑说,“不,我已经成功发现,有1600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正如他所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教育孩子不要把成败看得太重要。
孩子成功了,要奖励,孩子失败了,也要奖励,肯定他们的努力,同时要鼓励他们从失败中吸取经验。
03
拆解任务,让苹果踮脚就够得到
当孩子嚷嚷着难的时候,不妨审视一下头上要摘的苹果是否是他“跳一跳够得着”的,而不是强迫不会爬树的孩子去够一颗树尖的苹果。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做一件事困难,是因为它太复杂庞大,所以我们无从入手。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他们会有压迫感,本能地抵触不想去做。
爸爸妈妈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或者拆分任务,让孩子不用花费多大功夫就能完成。
04
培养自我效能感,树立自信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呢?自我效能感的英语为“self-efficacy”,在《抗压力·亲子篇》一书中这样描述道:对达成既定目标和成果所需能力的确信。
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是孩子对自己“只要去做就能成功”的信心。与模糊的自信相比,自我效能感赋于了孩子达成目标的能力,同时也让孩子拥有了去挑战更高目标的动力。
在这之前,要给孩子植入一个“暂未获得”的信念,让孩子相信他只是暂时没有获得这种能力、暂时没有找到办法,只要专注于找到解决办法就能够成功,获得成就感。
写在最后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说过:“孩子要想成功,必须学会接受失败,感觉痛苦,然后不断努力,直至成功来临,每一过程都不能回避。失败和痛苦是构成成功和喜悦最基本的元素。”
正确引导孩孩子积极应对“畏难情绪”,使得孩子无惧困难,知难而上,才能让自己更强大,他们的人生才会活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