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广州失踪人口怎么那么多?十余年关注城中村流动儿童
以前广州失踪人口怎么那么多?十余年关注城中村流动儿童策展人陈洲在奖状长卷前。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师、艺术家张晓静在绘本作品旁。“我们把相机给孩子们,让他们记录下这个村子最熟悉或最有意思的地方。”张晓静告诉记者,2009年,广州林和村基本上快搬迁完了,村子里一个住户将冰箱等家电放在车上准备拉走,孩子突然在这一堆将被丢弃的物品里捡起了一个泰迪熊。“虽然小熊很脏,但因为小孩很喜欢还是把它捡了起来。即使他不知道自己是在搬家,也不想把这个玩具丢下。”还有一张照片记录下搬家时,一户人家的奶奶和孩子在后面帮忙,照片中的孩子只有三四岁却很成熟,不仅帮大人推车,还时不时帮爸爸妈妈捡起能卖的东西放在车上。每到这时,陈洲、张晓静总会扛着编织袋高价回收城中村的门牌。“很多地名都是从宋朝传下来,很古老也很美。”张晓静说,当一片区域被拆之后,便会有新的东西诞生,很可能地名就变了。这时也是抢救地名的最好时刻,可以通过收集门牌,把这个地名记录下来。
南都讯 记者 王美苏3月20日,读懂广州,温暖童年——“天真的能力”艺术图片展在广州图书馆启动,以艺术图片的形式记录城中村流动儿童的生活现状。此次共展出摄影照片近30幅,由十多年持续关注城中村变迁的艺术家陈洲、张晓静以及生活在其中的流动儿童拍摄完成。展期至4月10日。
一进入二楼亲子绘本阅读馆,映入眼帘的便是由两位老师创作的流动儿童主题原创绘本。绘本结合京剧脸谱、靴子等元素塑造了一个头上顶着一根葱的“大豆腐”形象。在城中村,不少孩子跟着爸爸妈妈从外地来到广州,父母忙于工作缺乏陪伴,“大豆腐”的出现给孩子带来了很多快乐,带他们学会调皮、学会玩游戏,给他们一个彩色的童年。绘本中不少场景都取自城中村。这里就像是广州的胃,消化往来的人口。
编织袋上是陈洲、张晓静在过去十多年不断进入城中村拍摄的照片,还有一些出自孩子们之手。
随着走廊向前,地上放着数个编织袋,袋内一盏盏灯发出蓝紫色的光,映照着编织袋透明胶片纸上的照片。这些照片是陈洲、张晓静在过去十多年不断进入城中村拍摄的孩子们,还有一些出自孩子们之手。
“我们把相机给孩子们,让他们记录下这个村子最熟悉或最有意思的地方。”张晓静告诉记者,2009年,广州林和村基本上快搬迁完了,村子里一个住户将冰箱等家电放在车上准备拉走,孩子突然在这一堆将被丢弃的物品里捡起了一个泰迪熊。“虽然小熊很脏,但因为小孩很喜欢还是把它捡了起来。即使他不知道自己是在搬家,也不想把这个玩具丢下。”
还有一张照片记录下搬家时,一户人家的奶奶和孩子在后面帮忙,照片中的孩子只有三四岁却很成熟,不仅帮大人推车,还时不时帮爸爸妈妈捡起能卖的东西放在车上。
每到这时,陈洲、张晓静总会扛着编织袋高价回收城中村的门牌。“很多地名都是从宋朝传下来,很古老也很美。”张晓静说,当一片区域被拆之后,便会有新的东西诞生,很可能地名就变了。这时也是抢救地名的最好时刻,可以通过收集门牌,把这个地名记录下来。
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师、艺术家张晓静在绘本作品旁。
策展人陈洲在奖状长卷前。
在一个即将消失的城中村,陈洲发现了一户10平方米的房子墙上,贴满了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的奖状,由于匆忙这户主人没有带走这些奖状。陈洲将这些奖状接了起来,制作成一个长长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