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傅雷家书》必须要看?这部完整的傅雷家书
为什么《傅雷家书》必须要看?这部完整的傅雷家书1966年夫妇二人含冤与世诀别,家产尽数被抄。他们写给傅聪的信都在国外傅聪那里有留存,而傅聪的回信则未能幸免。然而,傅聪的信在“文革”中遗失了。奇迹般“生还”的傅聪回信旧版的《傅雷家书》没有父子对谈,只是一位父亲的独白,因为没有收录傅聪的回信。非常遗憾,傅雷的许多话,我们不知道他因何而发,傅聪一方的情况也只能在字里行间猜测和想象。从1954年直到1966年的十余年间,傅雷夫妇和傅聪通信数百封。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微信ID:ibookreview
『每个早晨,与576000人一起阅读』
1966年,傅雷夫妇双双离世。十几年后的一天,上海音乐学院在一间装扫帚等杂物的小屋里发现了傅雷的遗物,里面竟有遗失多年的傅聪回信!从此,《傅雷家书》不再是傅雷一人的独白,父子终在书中团聚。这部书亦终于完整。
父子二人在钢琴边
奇迹般“生还”的傅聪回信
旧版的《傅雷家书》没有父子对谈,只是一位父亲的独白,因为没有收录傅聪的回信。非常遗憾,傅雷的许多话,我们不知道他因何而发,傅聪一方的情况也只能在字里行间猜测和想象。
从1954年直到1966年的十余年间,傅雷夫妇和傅聪通信数百封。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然而,傅聪的信在“文革”中遗失了。
1966年夫妇二人含冤与世诀别,家产尽数被抄。他们写给傅聪的信都在国外傅聪那里有留存,而傅聪的回信则未能幸免。
傅雷夫妇
十几年后的一天,上海音乐学院通知作家叶永烈,在一间装扫帚等杂物的小屋里发现了傅雷的遗物,包括照片和文件,里面竟有傅雷夫妇抄录的几册傅聪回信。
傅聪得知此事,却坚决不同意发表这些信,因为自感年轻时思想和文字过于稚嫩,无法与父亲相提并论。直到十多年后,年逾古稀的傅聪终于点头。
至此,《傅雷家书》中的父子终得团聚。这部书亦终于完整。
父母与傅聪在书房(一九五六年夏)
在被傅聪目为“稚嫩”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少年音乐家求学经历的苦乐,他迸发的才华,他参加肖邦比赛的经历,更精彩的是他对肖邦等作曲家的理解和对鲁宾斯坦等演奏家的评论。他谈音乐甚至比父亲谈得还要好。
先做人,再做艺术家
金庸先生评论《傅雷家书》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这句评语很中肯,因为它一语道破了傅雷教育儿子的基本精神。傅聪于1954年远赴波兰求学。临行前,傅雷给他的叮嘱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父亲(一九六一年秋)
阅读《傅雷家书》,你会发现傅雷一方面和我们的父母一样,唠叨、牵挂、敏感、苛求、大事小事都不肯放心,另一方面,他又和绝大部分父母不同,他有着超凡的悟力、渊博的学识、澄明的人生哲学,他不只是询问、敦促、鼓励,而是用这一整套深厚的修养来爱和培养自己的孩子。在家信中,他们谈音乐,也谈人生之真,谈中国人的境界,谈古典诗词,谈爱情与婚姻,谈金钱观,谈生活的艺术。
完整的《傅雷家书》(译林独家版权)
从傅聪写给父母的回信中可以看出,父亲从他年少时就给予他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使他更擅长把握肖邦这位最有诗人气质的作曲家的神韵。他说,“熟读后主词”,就发现了肖邦的精神。他说,舒伯特就像陶渊明,莫扎特就像贾宝玉加孙悟空。非常穿越的类比,但恰恰印证了文化与文化间深层的会通,以及不同艺术的殊途同归。
伦敦,傅聪凝视着自己在欧洲首次登台演出的海报。
在中国钢琴家中,傅聪可以说是最有成就的一位。他对肖邦的演绎震惊了波兰人,他们认为他甚至超越了波兰自己的钢琴家。
傅聪在波兰华沙为比赛做准备(一九五四年)
下面是傅聪演奏的一首肖邦夜曲。
父亲说
傅雷从未鼓励傅聪做一个钢琴演奏的专家,而是主张首先为人真诚,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在文学、哲学、绘画、雕塑以及音乐中涵泳琢磨,获得一种通学,进而浸润至人生,成为一个通人(即金庸所讲的“中国君子”)。
人生
我认为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我一生作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世故
人的心理是:难得收到的礼,是看重的,常常得到的不但不看重,反而认为是应享的权利,临了非但不感激,倒容易生怨望。
爱情
热情是一朵美丽的火花,美则美矣,无奈不能持久。希望热情能永久持续,简直是愚妄。
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
文化
东方的智慧、明哲、超脱,要是能与西方的活力、热情、大无畏的精神融合起来,人类可能看到另一种新文化出现。
艺术
大多数从事艺术的人,缺少真诚。因为不够真诚,一切都在嘴里随便说说,当作唬人的幌子,装自己的门面,实际只是拾人牙慧,并非真有所感。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
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
回归人生
别为了音乐的艺术而抛荒生活的艺术。艺术是最美的花朵,生活就是开花的树木。
傅雷家书墨迹(译林独家版权)
看这些格言式的文字,真难想象是在家书中写出的。这些从未想过要公开发表的文字,完全是毫无矫饰的父子间的对谈。
完整的《傅雷家书》
2016年,译林出版社从傅雷家人手中获得独家授权,拥有《傅雷家书》完整出版权。以下内容为新版《傅雷家书》独有:
1. 傅聪回信。家书本是傅聪和父母相隔万里的情感交流,如果少了傅聪的呼应,《傅雷家书》便成了独白,而许多内容都变得无从理解。有了傅聪回信,《傅雷家书》变得更完整更好读更有趣。
2. 傅家照片及傅雷家书墨迹。
3. 楼适夷序言。作家楼适夷是傅雷最好的朋友之一。《傅雷家书》第一版推出时,三联书店请他作了一篇序言,名为《读家书,想傅雷》,交代家书的背景,回忆傅家的往事,解读傅雷的思想世界。
4. 金圣华译注。金圣华女士是著名翻译家,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也是傅雷先生生前好友。傅雷家书中为表达一些微妙的意思,经常不得不使用英法文词语。为方便读者阅读,金圣华教授将这些外文词翻译成中文,以括号形式标注在原文后面,译文灵活而贴切。同时,在有必要加注释帮助理解的地方,她都精心加了脚注。
5. 英法文家书中文版。傅聪和大音乐家梅纽因的女儿弥拉结婚后,傅雷家书每次都写两封,一封中文给傅聪,一封英文或法文给弥拉。这些信是结合生活讲生活的,是傅雷人生智慧的生动表述。这些英法文家书在编入《傅雷家书》时,请金圣华教授译成了典雅流畅的中文。
傅雷(1908-1966),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形成享誉译坛的傅译特色。主要翻译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丹纳、伏尔泰、梅里美等法国名家名作,尤以《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哲学》等译作最为著名,计三十四部,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一百余万言的文学、美术、音乐等著述收录于《傅雷文集》。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身后由次子傅敏选编出版的《傅雷家书》,则是他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文革”后的新读者,大多通过家书才认识傅雷,甚至把书信家傅雷置于翻译家傅雷之上。
傅聪,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一九三四年三月十日生于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氛围和学术精神的家庭。傅聪童年时代断断续续上过几年小学,主要是由父亲在家督教。八岁半师从李蕙芳开始学钢琴,九岁师从李斯特再传弟子百器,一九四六年百器去世后,基本上是自学。一九五四年赴波留学,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杰维茨基教授,并于一九五五年获得第五届萧邦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佳演绎奖。一九五八年底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于华沙国立音乐学院,移居英国伦敦,只身驰骋国际乐坛五十余年,有“钢琴诗人”之美誉。
译林出版社
yilinpres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点击以下 关键词查看精彩内容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
去书评君的小店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