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年轻的模样(姜文的本命年道出了边缘人的)
姜文年轻的模样(姜文的本命年道出了边缘人的)姜文与谢飞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中的领头人物,谢飞导演也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在很多人眼中谢飞导演是个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导演,他不同于很多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他们常常局限于自己所处在的那个特定时代中,而谢导却相反,他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也善于从他们身上挖掘新的东西。哪怕是在今天,77岁的谢飞导演也常常活跃在网络上,在一些知名的影视评论平台高谈阔论,指点江山。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是中国爆发新思潮的一个新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它的初级阶段,大量外国文艺作品开始走入到我们生活当中,人们对于全世界最新的艺术形式有了新的认知,从而一批现实主义题材的文学作品开始大行其道。
一直以来,电影都是对文字的具象化,它将人们对于文字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用影像来取代,所以很大程度上电影精神内核的走向是伴随着文学而改变的,从1988年王朔的四部经典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从而搬上大银幕开始,文学改编电影的风潮逐渐在中国达到了顶峰。
姜文与谢飞
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中的领头人物,谢飞导演也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在很多人眼中谢飞导演是个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导演,他不同于很多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他们常常局限于自己所处在的那个特定时代中,而谢导却相反,他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也善于从他们身上挖掘新的东西。
哪怕是在今天,77岁的谢飞导演也常常活跃在网络上,在一些知名的影视评论平台高谈阔论,指点江山。
姜文与谢飞
人们对于当代社会的关注,他自然看在眼里,商品经济大潮对于传统社会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过于迅猛,这形成了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有人曾向他推荐过王朔的作品,作为当时小说影响力最大的作家,王朔的小说不但有着广泛的传播性,还具备着非常深刻的社会意义,他对于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洞悉非常敏锐,对于人和人之间那些负面现象他不留一点面子,大肆的进行调侃和讽刺。
这也是很多知名的先锋导演都热衷于改编他作品的原因,谢飞虽然很具有进步精神,但他还是认为王朔的文学作品不够严肃,尤其是当时王朔走红的现象引发了一场精神文明大讨论,谢飞对于王朔的态度还是极为谨慎的。
刘恒
于是,他把目标锁定为经典小说作品《黑的雪》,这部文学作品正是出自著名作家刘恒之手,他后来一系列的表现也证明了谢飞导演的眼光,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张思德》、《秋菊打官司》、《集结号》、《金陵十三钗》等影视作品都是由他执笔担任编剧的。
在谢飞看来,刘恒针砭时弊的反映出了这一带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具备着深刻的探讨价值,它基于哲学的拷问层面,并具有着足够的深度。
影片《本命年》
影片的主人公李慧泉为了朋友义气而打伤人,最终进了公安局,劳教之后他被释放回家,此时母亲已经离世,空荡荡的家中显得无比凄凉,为了生计他开始做起了个体户,眼看过了龙年春节李慧泉就将年满二十四岁,这一年正是他的本命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自古就有着“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说法,民间也常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而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过一道槛儿。按照北方的老理儿,每到本命年时,不论大人、小孩,还是老人都需要系上红腰带,穿红袜子、红背心、甚至红内裤,以此来达到逢凶化吉的目的。
影片《本命年》
电影的片名便来源于此,这让电影无形之中蒙上了一层宿命的色彩,最开始影片并没有打算改编原著的名称,但当年北京的冬天迟迟没有迎来一场大雪,这让主创人员们一筹莫展,最后还是姜文提出的主意,既然天公不作美,那我们干脆就不叫“黑的雪”了,剧本中的另一个符号是主人公的故事发生在本命年,那干脆就叫“本命年”。
谢飞听完之后非常高兴,在他看来,每到一个社会变革期间都会有一群不能适应当下环境的边缘人,然而社会的变革从不会按照少数人的意志去停下脚步,这些人和美国70年代信仰崩塌的那些垮掉的一代非常相似,以片中男主角为例,他们便是中国的“嬉皮士”群体,他们对于时代赋予人们的全新价值观充满着不屑,却又无力去改变这一切。
影片《本命年》
成长在这个“节骨眼”上的年轻人就像是卡在了人类历史进程的“本命年”当中,因此“本命年”的名字可能相对更加有深度和喻意。
随着剧情的发展,李慧泉被他旧日的一个朋友约到咖啡厅小聚,在里面他认识了驻唱歌手赵雅秋和行踪诡秘的倒爷崔永利。由于门外一群小痞子的纠缠,演出结束后的赵雅秋希望有人能送她回家,于是这个任务就交给了人高马大的李慧泉。
李慧泉便因此充当了赵雅秋的“护花使者”,开始每天在夜里送她回家,一来二去,孤独的李慧泉渐渐被眼前这位歌声甜美,长相漂亮的女孩子所深深吸引。而随着赵雅秋的名声鹊起,她的仰慕者和追求者越来越多,最终李慧泉的"职务"被赵雅秋身边的其他小伙子们所取代,自此李慧泉怅然若失。
影片《本命年》
那天,李慧泉决定将自己全部的存货清仓甩卖,并取出了全部存款,他买了一条金项链,来到酒楼,找到了早已大红大紫的赵雅秋,打算将项链送给她,却遭到了她无情的拒绝,万念俱灰的李慧泉到酒馆里喝的酩酊大醉,最终被两个少年犯捅死在了大街上。
当我们看到李慧泉最后的结局时,很多人不理解导演为何会如此处理结尾处的这个情节,它给观众们带来的第一印象便是突兀,他就这么不声不响的死掉了,甚至没有一点说法。
影片《本命年》
但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李慧泉的结局看似是一种巧合,其实却更像是一种宿命,当一个人信仰崩塌、一贯秉承的价值观遭到严重的颠覆,从而在社会当中彻底的失去了希望以后,这个人也就成为了一个行尸走肉,因此李慧泉的死充满着一种黑色的荒诞意味。
坦白说,李慧泉也许注定会拥有这样的结局,性格决定命运,尽管从头到尾,观众们始终对他充斥着某种同情,但对于一部反映现实主义的电影来说,大多数拥有李慧泉这样人生经历的人并不能更好的掌控自己的人生,他们往往迷失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之中,这是悲剧,也是必然。因此,李慧泉的结局真实的让人毛骨悚然。
影片《本命年》
影片当中当李慧泉从“号子”里出来,他去了好哥们方叉子的家,准备看望一下他的父母,可最终换来的却是冷眼和鄙视。
有人曾给过李慧泉如此的忠告:“这人生一世就得怎么自在怎么来,我知道你李慧泉仗义,稳当,可也不能把自己当佛供起来呀,一辈子‘吃素’忒没劲了吧?”。
李慧泉所坚守的品质变成了愚蠢,他自我标榜的道义变成了固步自封,变成了没劲。更有片中梁天的“没劲宣言”,道出了商品经济时代下边缘年轻人的迷茫与彷徨:“你说这人活着怎么这么没劲,上班吧,没劲,不上班吧,也没劲。你说搞对象吧,没劲,不搞对象吧,它也没劲,怎么什么事它都这么没劲呢?”。
影片《本命年》
试图鼓动李慧泉出卖朋友的崔永利也对他说过:“这年头,谁不顾着点自己?都像你这样,可就没法活了!”最终,格格不入的李慧泉被这个时代所抛弃了,他真的被崔永利言中了,因为这个时代并没有大度到能容下这么多“没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