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铜短剑,有扁茎柳叶形的,还有宽体、剑锋呈尖拱形,剑身正面起一条狭窄的凸棱的(图二:2、3)。1.直柄铜短剑,内蒙古伊克昭盟朱开沟出土年代稍晚,在甘肃东林、永昌等地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嵌石刃的骨短剑,剑身呈扁平的柳叶形(图一:2、3)。图一 新石器时代的剑图二 商代的剑

剑是用于近战的尖锋双刃短兵器。古诗、书中说“削铁如泥”、“吹毛断发”可是真的?【考古】一起去看看古代的那些宝剑吧!

我国新石器时代分布于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之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曾出土骨制或石制的环柄短剑,可视为此类武器之滥觞(图一:1)。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1)

图一 新石器时代的剑

1.环柄石剑,江苏邳县大墩子出土

年代稍晚,在甘肃东林、永昌等地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嵌石刃的骨短剑,剑身呈扁平的柳叶形(图一:2、3)。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2)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3)

图一 新石器时代的剑

图二 商代的剑

1.直柄铜短剑,内蒙古伊克昭盟朱开沟出土

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铜短剑,有扁茎柳叶形的,还有宽体、剑锋呈尖拱形,剑身正面起一条狭窄的凸棱的(图二:2、3)。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4)

图二 商代的剑

2.扁茎柳叶形剑,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5)

图二 商代的剑

3.宽刃剑,新干大洋洲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晚商遗址也曾出土模拟金属剑之扁茎柳叶形玉剑。此外,在我国北方地区还出土了各种铃首与兽首的曲柄短剑;但曲柄剑在内地并不流行。西周时,陕西长安张家坡、岐山贺家村,甘肃灵台百草坡,河南洛阳庞家沟,北京琉璃河等地周墓出土的都是扁茎柳叶形铜短剑,显然与马家窑文化之石刃骨短剑及商代的柳叶剑一脉相承(图三)。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6)

图三 西周柳叶形铜剑,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

扁茎剑须在剑柄上夹装木片,上述石刃骨剑和西周铜短剑的剑柄都是这样装置的。后来将剑柄称作“夹”,还派生出一个代表剑的“铗”字,如《楚辞·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命意均来自夹装木片的剑柄,可证柳叶形剑与后来的中国古剑确实存在着亲缘关系。不过这类剑无剑格,与朱开沟剑之铸出翼形剑格的作法有相当大的区别,而后一种剑则与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所用之短剑相关。《逸周书》说周武王攻下朝歌后,“先入,适王(指商纣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武王用的“轻吕”在《史记·周本纪》中作“轻剑”,则轻吕指的是一种剑,而《汉书·匈奴传》则说匈奴有“径路”刀。径路与轻吕是一音之转,似为突厥语kilidji(剑)的对音。所以周武王用的短剑或与上述朱开沟所出者相近。如此看来,西周铜短剑不仅有本土的渊源,还可能接受了若干外来的影响。但早期铜剑的数量不多,因为这时最受重视的战斗形式是车战;车战主要用戈、戟,其威力比剑大得多。张家坡所出西周早期的柳叶剑仅长27厘米,出土时位于墓主人腰际左侧,尖锋向下。与《释名》“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又敛也,以其在身时拱敛在臂内也”的解释相合。说明早期的剑不过是防身的小刃具。由于数量少,所以这时它还不是普遍装备军队的制式武器。到了春秋早期,短剑开始加长,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和洛阳中州路所出者,长度已接近40厘米,而且在形制上也有改进。这类剑从剑柄到剑末为一条连贯的圆柱,得名“柱脊剑”,使剑身更强固,比柳叶剑不易弯曲(图四)。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7)

图四 春秋早期的柱脊剑,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

在柱脊剑上,剑柄顶端还出现了圆饼形的剑首,表明这种剑直接在柄部缠细绳,无须夹装木片。到了春秋晚期,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即当时的吴越地区,铜剑的铸造工艺迎来了一个高峰。其中除了当地有铸剑的工艺传统,即古代所谓“地气”;如《考工记》称“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之外,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江南地区水网纵横,这里的军队与中原以战车为主要兵种的情况不同,是以配备剑、盾等兵器的步兵为主。直到春秋后期的成公七年(前584年),晋·巫臣使吴,才教会吴人车战之法。二是由于带剑已成为这时贵族的习尚,成为其身份的表征。前544年,吴国的季札出使中原。途径徐国时,徐君很喜爱季札的剑,但季札“为使上国,未献”。可见为外交礼仪所系,着隆重的正装时,佩剑是不可或缺的。及至战国,此风甚至推广到一般官吏。秦简公六年(前409年)“初令吏带剑”。对于这些人来说,这时带剑不带剑就不仅是装束仪容上的问题,而是制度的要求了。

吴越剑系浑铸成型,长度有的接近60厘米。剑柄为实心的圆柱或空心的圆筒;实心柄的剑首多为圆饼形,空心柄的剑首多为圆环形。柄中部往往凸起两道圆箍,用于阻滞其上所缠之缑,防止滑动。剑身的两刃不是平直的,而呈中部略带束腰的两度弧曲,向前收缩成尖锋。剑身的断面呈扁菱形,也有中脊特别隆起的。剑格有的较窄,呈一字形;也有的较宽,其发育最成熟之例,上部耸起两圆肩,下部出尖低垂,正视若蝠(蝙蝠)形,其上且往往铸出花纹或文字,也有镶嵌琉璃或松石的。吴越剑的形制实已集此前我国各型铜剑之大成。剑柄缠缑与剑身断面呈扁菱形,早在朱开沟所出商代剑上已经见到。两度弧曲的双刃则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銎柄或短茎曲刃剑的形制相近。蝠形剑格也在江苏吴县和安徽屯溪西周早期墓所出铜剑上看到过。中脊隆起的作法与柱脊剑的关系更不难一目了然。还值得一提的是,吴越剑之圆筒形剑柄与圆环形剑首形成的空管,当时也引起注意,因为它可以像哨子一样地吹(图五)。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8)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9)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10)

图五 装蝠形格的铜剑(1)与空首铜剑(2、3)

1.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江苏吴县出土;

2.春秋晚期,四川大邑五龙出土;

3.春秋晚期,湖南长沙东郊出土

《庄子·则阳》曾提到:“吹剑首者,吷而已矣。”虽然剑首吹出声音不够嘹亮,但武器而兼响器,也蛮有意思。以后,吴越剑的形制乃成为战国、秦汉之剑式的主流。

不仅如此,吴越剑在合金配比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由于含锡多的青铜脆而硬,含锡少的青铜柔而坚。所以吴越剑之脊部用含锡较少(约10%)的青铜制作,而刃部用含锡较多(20%)的青铜制作,以使之刚柔相济。这种剑被称为复合剑或双色剑,因为其脊部呈黄色,而刃部的光泽浅淡,接近白色。古人对此也有清楚的认识,《吕氏春秋·别类》说:“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韧也,黄白杂则坚且韧,良剑也。”而此种技术实由吴越剑发轫。有些吴越剑在剑身表面用硫化的方法处理出黑色的菱形暗格纹(图六)。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11)

图六 饰黑色暗格纹的吴越剑,江苏六合程桥出土

还有的吴越剑上饰以不规则的亮斑,此处含高锡、高铅,但与器表平滑无间,绝不是嵌错上去的。其制法尚未能尽知。

由于吴越剑工艺精湛,所以当时就为世所珍。《庄子·刻意》说:“夫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20世纪以来出现的吴越王室所铸之剑已有21件,仅河南淮阳一地就先后出了3件越王剑,而1976年一年中就在湖北襄阳蔡坡、河南辉县百泉发现了两件吴王夫差剑。尤其是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保存状况极佳,错金铭文完整,锋刃仍甚锐利,20余张纸一划而透,当之无愧地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图七)。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12)

图七 越王勾践剑,湖北江陵望山出土

这类剑不仅在现代备受重视,在古代也引起万众倾慕。《越绝书》说楚王拥有一把吴越的湛庐剑,“秦王闻而求之,不得”,乃“兴师击楚”。为了一把剑,甚至不惜大动干戈。《淮南子·修务》又说:“今剑或绝侧赢文,齧缺卷銋(刃),而称以顷襄之剑,则贵人争带之。”尽管是一把残缺的剑,只要说它原本是楚顷襄王的,则身价百倍;对吴越剑的追捧更可想而知,所以当年就有人仿冒。故《吕氏春秋·疑似》说:“相剑者之患,患剑之似吴干者。”那么,回过来看,近年吴越王室之剑出现的频率这么高,其中会不会杂有先秦时制作的赝品呢?似乎值得考虑。

当铜剑铸造工艺已臻极致时,铁兵器也已问世。陨铁所制者稀如星凤,暂且勿论。人工冶炼的铁兵器在西周晚期也出现了,如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出土的铁剑,长34.2厘米,刃部以块炼铁锻成,柄部以铜管和玉管套合,显得很华贵(图八)。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13)

图八 玉柄铁剑,西周晚期,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

春秋时,陕西宝鸡益门出土的秦国铁剑装金柄,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国铁剑装玉柄,都说明了它们的不同寻常。而1976年在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楚墓中出土的铁剑,经检测剑身已锻成含碳量约0.5%的低碳钢,这是我国已知之最早的钢剑。之后,钢铁制作的剑遂以其巨大的优势迅速发展起来。战国时,用钢铁制剑更加普遍,剑身亦明显加长。以七雄中相对弱小的燕国为例,河北易县燕下都一座战国晚期的丛葬墓中就出土了15把铁剑,完整的有8件,最长的达100.4厘米,其中有用块炼铁锻成的钢剑,但含碳量不甚均匀;也有一把是用块炼铁直接打造的,还不成为钢;还有一把剑是青铜的。而对于当时兵力最强的秦国来说,由于始皇陵之兵马俑皆执铜兵器,从而给人以秦国仍以铜为兵的印象,其实不然。陕西凤翔高庄战国秦墓出土的5把铁剑,最长的达105厘米,比燕下都出土的还长。剑身增长,使它除直刺外,又强调旁击即砍劈的方法。《墨子·节用》说:“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而这时中国的剑术已能“持短入长,倏忽纵横”,有相当高的技巧。所以剑也成为步、骑兵普遍使用的武器。

铁剑取代铜剑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西汉初年仍兼用铜、铁剑。至西汉中期铜剑在中原地区已逐渐由用于实战转为用于仪饰。如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鎏金铜剑,显然不是为了实战的目的制作的。在洛阳、西安、长沙等地西汉中期墓的出土物中,也反映出铜剑急剧衰落的趋势。只是广州地区,可能由于冶铁业相对落后等原因,直到东汉时,还使用长约84—95厘米的铜剑。

西汉时的铁剑均已锻冶成钢。满城刘胜墓出土的佩剑,虽然也是以块炼铁为原料渗碳锻成,但反复折叠捶打的次数增多,使含碳量均匀,杂质减少。同时,这把剑的刃部经过淬火,刚硬而锋利,脊部未经淬火,仍保持较好的韧性,质量较燕下都出土的钢剑有明显提高。并且,由于我国在西汉末年已经发明炒钢,江苏出土的新莽残剑已是用炒钢锻成的。炒钢的原料是生铁,可在炒钢炉中有控制地将它的含碳量减少到较适宜的程度,然后趁热锻打成型。与以前的块炼渗碳钢相比较,既没有从块炼铁带来的大共晶夹杂物,也省去了渗碳的繁慢工序,使生产者能通过较简便的手段获得质量更好的成品(图九)。从而剑身更加长。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14)

图九 汉代铁剑

1.山东临沂金雀山出土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15)

图九 汉代铁剑

2.贵州赫章可乐出土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16)

图九 汉代铁剑

3.河南陕县刘家渠出土

刘胜佩剑长104.8厘米。江苏铜山出土的建初二年(77年)“五十湅”钢剑长109厘米。《汉书·景十三王传》中说广川王作“七尺五寸剑”,则合172厘米多。这样长的汉剑虽尚无实例出土,但在汉代的画像砖、石上却屡屡见到那类“修剑拄颐”的长剑(图10)。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17)

图10 汉代空心砖上的带长剑者,河南洛阳出土

这时豪华的剑还装配整套的玉制剑具,被称为“玉具剑”。

玉剑具出现于春秋,但当时一把剑上只装一两件玉具。完整的玉剑具共四件,玉首(剑柄顶端的挡头)、玉镡(剑格)、玉璏(剑钮)、玉摽(剑鞘底端的包尾)。其中首和镡装在剑上,璏和摽装在鞘上。一把剑上四件玉具齐备的作法要到汉代才出现。玉剑具上往往有纹饰,有的还以高浮雕的手法琢出螭虎等动物形象(图11)。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18)

图11 玉具剑及所装玉剑具

其中以玉璏的体积最大,也最引人注目。它装在剑鞘表面,又名剑鼻。鼻是器物上供贯绳索以悬挂之处。《广雅·释器》:“钮谓之鼻。”剑璏就是用来穿剑带的钮。有的剑带是单独的一条革带,也有的与腰带合而为一,它们在腰间都系得很牢,使剑鞘紧贴于身侧。如果带的是短剑,虽贯璏系结,拔起来还算顺利;假如是长剑,则有所不便。荆轲到秦国行刺时,秦王“拔剑,剑长”,“不可立拔”(《史记·刺客列传》)。左右侍臣忙喊:“王负剑!”要他将剑推到身后,才得以拔出剑来。尽管如此,但璏式系剑法在我国一直沿用到6世纪。之后,才采用由西亚传来的附耳式系剑法。

但是剑在武器中之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没有持续很久,随着骑兵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兵种,骑兵用马刀取代了用剑。刀背比剑脊厚实,不易折断,更利于挥砍。自东汉以后,剑明显地衰落了。除了在仪仗、佩饰、武术、宗教活动中使用外,战场上已罕见它的踪迹。明·茅元仪《武备志》说:“古之言兵者必言剑,今不用于阵。”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图文源自《古兵奇观》)

上古的古王剑:考古近战短兵器(19)

关于我们:

  • 手机微信搜索公众号:“daojianxuetang”关注我们。

  • 点文章下方“订阅”键订阅

  • 刀剑爱好交流加飞红巾:longquan1956

  • 推荐铸剑师傅liu15268786772

  • 了解更多点击查看“相关链接”。

关于刀,关于剑,关于冷兵器的那些事儿,欢迎刀剑,武侠爱好者加入刀剑学堂一起交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