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个世界失望到极致:面对这个世界的尖锐
对这个世界失望到极致:面对这个世界的尖锐……“我们没有,是你太敏感了。大家一起玩不好?都是同学,你为什么老是要说要谁和谁绝交。”那天晚上去查寝,刚出电梯就听见带着哭腔的争辩声,几个女孩子分了两团站着,中心分别都站着一个女孩哭得梨花带雨。“我在班上根本没朋友!”这话的源头是那个纤弱的人儿。“是你自己不和我们当朋友的。”另一头也哭嚷着。“你们都不跟我玩。”“我们来找你你又爱搭不理。你们都不喜欢我。”
#我在头条搞创作#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生活是动态的,它无时不刻在缔造着惊喜,也同时在抛给每个人一些棘手的麻烦事儿。这话用在发展中的,正在被塑造、自我塑造的青春期少年身上倒也贴切:少男少女天然是不确定性的集合体,他们仿佛是设计繁复万花筒,变换着情绪,性格,行为。
平常时候的她,斯文恬靜,声波范围仅在半米范围内,素雅清瘦,总是一副纯真无措的样子。和她说话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降低了音量,在言语里添了温柔的成分,生怕自己有任何举动惊扰了这池美好的春水。她是勇敢的,竞选班长的时候她主动举手上台,我着实暗暗一惊。班长第一周的实习期结束后再次全班竞选,当看到那个第一次抱憾落选的纤弱身影再次站起来说出“请大家投我一票”的时候,惊喜感再次包围了我,我甚至有点喜出望外。她是温暖细腻的,当我带完早操没空去食堂,她会把自己的间点往我怀里一塞,不好意思地迅速跑开,躲到同学背后冲我羞涩地笑;当有同学因为亲人离世而伤心落泪时,第一个搭在肩膀上轻轻拍抚安慰的人也是她。在给她的生日贺卡上,我这样写到:
再后来,我遇见了“月亮的另外一面”——她是高度敏感的。导生签约三天不到,她突然找到我,说想要另一个老师做导师。而我的疑问和交流都无一例外地被她的沉默挡在门外,那个纤弱的身影就站在门内,默默地低着头,不时抿一抿嘴唇。看这个状态,不解的我只能暂时先用“一个月的磨合期”稳住她的情绪。但那个纤弱的背影着实让我又疑惑又心疼,一两天我都在回想和反思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问题了呢?
那天晚上去查寝,刚出电梯就听见带着哭腔的争辩声,几个女孩子分了两团站着,中心分别都站着一个女孩哭得梨花带雨。“我在班上根本没朋友!”这话的源头是那个纤弱的人儿。“是你自己不和我们当朋友的。”另一头也哭嚷着。
“你们都不跟我玩。”
“我们来找你你又爱搭不理。你们都不喜欢我。”
“我们没有,是你太敏感了。大家一起玩不好?都是同学,你为什么老是要说要谁和谁绝交。”
……
通过逐个谈话调解,我渐渐在大家的描述中看到了一个敏感的小女孩:因为小学被孤立,所以想要抓住身边的朋友,同时患得患失,因为太在意他人的言行而对误会有所郁结。另外我也得到了换导师的原因:导生签约在一个教室里,我绕圈挨个签字的时候,她恰巧坐在第二个大组的尽头,我最后一个和她签约。
“钝感力”。我和她要一起培养的第一个能力是钝感力。怀着五味杂陈的的心情,在当天的导生记录本里我写下这三个字。
“钝感力”出自渡边淳一的书《钝感力》。
此书中解释道,“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不过分计较,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拥有钝感力的人更容易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Knowyouself曾总结过这些「爱多想」的人的6种特点:
与人交往时,先预想最糟糕的局面,即使每次其实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下一次还是会做最坏打算;
在说话、做事时,会特别在意他人的感受;
很会察言观色,在意别人的一些非语言表达,比如表情、眼神和小动作;
总是担心别人会拒绝自己、批评自己,或是不太喜欢自己;
因为这些担心,有时候会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甚至回避和他人打交道;当真的被批评或被拒绝的时候,内心反应往往特别剧烈,哪怕表面上装作没事的样子。
以上的这几个特质,在这个孩子的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我既心疼又苦恼:由人际关系和过度反应所造成的负面情绪不仅会分散她本该用于学习的精力,也不利于她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以及贯穿一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倘若遇到更大的质疑和挫折她是否会囿于其中,陷入心理困局无法自我排解呢?通过3M法则来判断,女孩正处在3个非理性想法的陷阱中挣扎:第一个M,Magnifing,放大化。夸大发生的事情,归纳过度。全有或全无的态度,把失败小题大做,而不是把失败当成机遇,一个跳板。第二个M是Minimizing,极小化。又称“隧道视野”,顾名思义,我们的视野就像进入了隧道,变小了。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时,只关注自己失败的部分,对成功的部分和整体的效果视而不见。第三个M是Making-up,虚构化。不理性的个人化,选取一种情绪,把它当成现实,而不是把情感只当做情感。 我们不能创造所有遇到的事情,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对待它们,评估它们,这些评估会成为自我实现预言。扩大和构造现象取决于我们自身。
“钝感力”似乎是摆脱(减轻)敏感和玻璃心的最优解。
在查阅各种培养钝感力相关的教育资料后,结合这个女孩的情况,我将培养的核心放在积极心理学上。在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中,积极心理学的定义为:
The aim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s to catalyze a changein psychology from a preoccupation only with repairing the worqst things in life to wildling the best qualities in life。
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成种变化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
做减法比做加法让灵魂成长得更快。这是积极心理学以及钝感力最为关键的中心私想。人的成长,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应该如罗丹心中的大卫,凿去多余的东西,凿掉束缚,摆脱限制与阻碍,从而得以阳光快乐地成长。
她曾将语文课前演讲的演讲稿分享给我看,当时便觉得她文笔不错,加上她内敛的个性,在各种培养积极心理和钝感力的方法中,我和她一起确定了最适合她的方案:写日记。
每个周期五天,以一个周期为单位写日记。日记内容要求:痛苦的事情(和别人从未谈论过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进行分析。
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干预方式。准许自己为人,释放感情,放开心胸。根据精神本源说:1.理解能力。我理解这个世界、事件、困难。2.管理能力。我可以处理得很好,我能够处理突如其来的困难。3.能够产生关联性的意义。困难的出现不是毫无意义的,我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可以学习如何在事情发生后用最好的方法解决。
这三点都能在日记中反应出来,这便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同时这也能从三个维度提高孩子的整体适应性:1.在生命中个体感受到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压力,是明确、具体、可预测的(即领悟性) 2.个体感受应对内外部环境压力所需资源是充分的,是可利用的(即可控性)。 3.个体感受到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压力具有挑战性,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应对。
同样的,我也和她分享我的日记本:记录的的是生活中让我欣喜的“小确幸”,一些搞笑的生活碎片和对话,以及一些趣味性的冷知识。虽然我们的这个小约定开始的时间不长,可我们在日记本上的交流已不少。通过这种方式,她将苦恼的事情私密地、即时地分享给我,我亦能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对她进行开导,同时将“积极的能量”、“对幸福的感知”以鸡汤文之外的形式传递给孩子。
让我欣喜的是,渐渐地,她在打破我们的“约定”。虽然约定好的是她记录令她苦恼的事件和情绪,但不知不觉中出现在她日记本中“快乐的因子”变多了,她也愿意将是生活中发生的美好分享给我。
我也不禁反思,似乎我不应该将“敏感”这个特质给全盘否定,正是因为她的敏感,她对于细节的感知度也会更强。从另一方面说,这个孩子发现美的眼睛也更为“敏锐”。生活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每个人在自己平行线的进程中不断与他人的轨迹产生交错,随之带来影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无暇顾及因敏感过度而受到伤害的情绪。因此我们需要“钝感力”。运用“迟钝的力量”把一些所谓的“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消除一些无谓的烦恼;运用“迟钝的力量”不去锱铢必较,耿耿于怀,学会宽以待己,给自己多一份的空间;运用“迟钝的力量”做到难得糊涂。同时,保持自己对美好事物、对值得雀跃的小事的敏感度也是我们的必修课。
周颖佳老师导师故事于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