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4句话告诉你处世之道:领悟这两条古训

14句话告诉你处世之道:领悟这两条古训《围炉夜话》有言:“天地生人,都有一个良心,苟丧此良心,则其去禽兽不远矣。”我们之所以贵为人,皆是因存有良心道义,知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规范,若将其抛去,则是在以人身行禽兽之事,也就丧失了为人的资格。君子都是有自己的志气节操的,譬如作恶邪行等,明知是有恶果,必是坚决不为的,而对于积善修德的事情,即使是让自身利益受损,也是要尽力而为的。释义:一段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操守,是人能够行事立业的基础。不仅如此,在《菜根谭》中,还有着许多可以启悟真理,升华我们人生境界的句子,正如古人所言:“咬得菜根,百事可为”,若能读懂一部《菜根谭》,即使面对再多的横逆困穷,亦是敢于直面,世事皆可为之。如下是我自《菜根谭》中,摘录的两条名言古训,意在教诲我们如何做人修德,走好人生路,若能领悟,百事皆可为,将来必成大器。一、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

《尚书》中有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意思是说,积善的人所得的尽是吉祥安康,而那些作恶的人,必然是没有好的结果,祸殃很快就要来临。

在人生中,福至心灵、子孙贤孝有德,想必都是大家所寄望得到的,但要知道,福气善报都不是凭空就来的,凡事都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必然关系。福分是靠“作善因”累积所得的,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如此人生即使不想有福报,亦是难以如愿的。

我曾经看过一个科学报道,讲的是世事万物都有个能量场,大到宇宙、小到微尘粒子,皆是由信息所组成,我们内心所起的每一个善恶、嗔喜的念头,都是有频率波动的。其中善良、真诚等正面思绪,对应的就是高振动频率,反之,像恶行、妒忌等思绪,则对应低振动频率。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的振频越高,他的品格、德行就愈是高尚纯粹,所感召来的人事物,也都是美好,且让人欢喜的。

14句话告诉你处世之道:领悟这两条古训(1)

在著名处世奇书《菜根谭》中,便有言:“一念慈祥,可以酝酿两间和气;寸心洁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仁慈、纯净的心灵,就是一个极强的能量场,所摄受的亦是和善美好的事物,人生可谓是坦荡而无忧愁。

不仅如此,在《菜根谭》中,还有着许多可以启悟真理,升华我们人生境界的句子,正如古人所言:“咬得菜根,百事可为”,若能读懂一部《菜根谭》,即使面对再多的横逆困穷,亦是敢于直面,世事皆可为之。

如下是我自《菜根谭》中,摘录的两条名言古训,意在教诲我们如何做人修德,走好人生路,若能领悟,百事皆可为,将来必成大器。

14句话告诉你处世之道:领悟这两条古训(2)

一、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

释义:一段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操守,是人能够行事立业的基础。

《围炉夜话》有言:“天地生人,都有一个良心,苟丧此良心,则其去禽兽不远矣。”我们之所以贵为人,皆是因存有良心道义,知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规范,若将其抛去,则是在以人身行禽兽之事,也就丧失了为人的资格。君子都是有自己的志气节操的,譬如作恶邪行等,明知是有恶果,必是坚决不为的,而对于积善修德的事情,即使是让自身利益受损,也是要尽力而为的。

在《超级演说家》节目中,有一期北大才女刘媛媛所做的演讲,她说道:“即使你有十万个理由来作恶,也请你坚守住自己的节操和底线,这是人异于禽兽的根本差别!”我们每天都在做抉择,总可能会遇到无奈妥协,亦是拒绝同流合污的境况,这时就极为考验一个人的气节操守了,若是逾越心中底线,人生必会因此晦暗甚至祸患连连。

14句话告诉你处世之道:领悟这两条古训(3)

据民间善书《欲海回狂》记载:在明朝宣德年间,曹鼐时任泰和典史。有一次曹公夜间捕捉强盗时,在驿亭中解救一美女,且此女有亲近曹公之意。曹公心中大喝:“我怎能侵犯一少女呢?”遂取纸在上写“曹鼐不可”四字,并焚之,整夜都是正气存内、未曾动心。后来,曹公在参加殿试时,忽见一纸飘至眼前,上有“曹鼐不可”四字,顿感文思沛然,即中状元。

由上述故事可知,不可两字之中,绝是大有力量。君子行事做人要有骨气,懂得知惭有愧,不可为的事情,要坚决制止,而可为的善举,则要勤而行之,如此“转恶为善、获福远祸”,又怎能说不是轻而易举呢?

14句话告诉你处世之道:领悟这两条古训(4)

二、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

释义:心中有一方净土,能够做到纯洁无暇的人,才能够研读诗书学习圣贤的美德。

佛家有言:“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得证。”在佛家的观点中,每个人本来都是佛,而如今为何却是凡夫,且承受着烦恼、苦痛呢?只因是被虚妄、执着的心染污了。譬如有人虽有行善、志在圣贤的心愿,但在这其中却有夸耀于人、满足私欲的想法,因发心不纯粹,是永远难契入圣贤境界的。

而当我们安住于当下,坦然、知足的接受自身的一切时,内心就极易获得清净,远离一切妄念尘情。这时再慈心的面对周遭的人,细心研读圣贤的典籍,心境就变得很不一样,之前的心念尽是浮躁,而今却可以很快契合圣贤教育,体悟古人的智慧美德,让生命进入更深的层次和境界。

俗话说:“做人要勤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一个人的心地干净与否,决定着他看待这个世界的美好程度。要知道,古时的人是很注重清净心培养的,譬如颜回虽日子清苦,“一箪食,一瓢饮,身处陋室”,但即便如此,颜回仍是有着极高的精神享受,这是超脱物欲、悟道的真正喜悦。而反观今人,往往是活在空虚和欲求不满之中,即使是名闻利养皆具足的人,依旧可能过得不快乐,甚至心中的烦恼欲望有增无减。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舍得和放下,学会自净其意,如此才能重新回归到,纯净的自在安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