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父爱如山知恩感恩:父爱如山感恩永远

父爱如山知恩感恩:父爱如山感恩永远而常常为了达到不下车目标,父亲就要非常吃力地蹬。他的身体向前倾,然后整个身子就随着左右两脚的轮流用力蹬,而一会左倾,一会儿右倾,反复来回重复着。经常在上坡时,父亲都会提前加速,以便利用惯性,一是多省些力气,二是尽量不用下车就踩过坡去。却时好时发,始终没法根治。于是父亲就带我走遍周边所有镇村 ,但凡听说哪里有好医生,他就用他那辆28吋的老红棉单车,载着我东奔西访寻医问药。那时经济落后,农村的路又窄又是泥路,还有很多山路,大多弯弯曲曲,凹凸不平,十分颠簸。特别是不少陡坡,我坐在后座,经常都被颠簸得屁股发疼,双腿发麻,人常常都有要被抛下车的感觉。但父亲其实更辛苦,他要在弯曲窄小、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把好方向,不致单车失去控制,撞落山谷山沟,确实需要不错的车技。

在我的心目中,有一座巍峨大山,从小给我养分,指引我前进,给予我榜样与力量。他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农村汉子,他伟岸的身躯如山,撑起整个家,尝尽人间艰辛,把我们几个儿女一一养育成人。

父爱如山知恩感恩:父爱如山感恩永远(1)

现在,他已逾八旬,小时那么高大的他,站在我面前,却仿佛有点弱小。须知年轻时,他以身材高大、一身勇力闻名四方,挑重鲜遇敌手,干事样样敏捷,在幼小的我眼里,他就象天一般高大。

在我记忆里,他始终没跟我说过一次爱我,且小时候平时也颇为威严。但他所有的言行,都展现了深深的父爱。

记得小时候,我身体弱,经常咳。他就与母亲一起,给我尝试了各种人提供的偏方。从沙参炖瘦肉,薄荷煮鸡蛋,到猪肺煲什么草……

却时好时发,始终没法根治。于是父亲就带我走遍周边所有镇村 ,但凡听说哪里有好医生,他就用他那辆28吋的老红棉单车,载着我东奔西访寻医问药。

那时经济落后,农村的路又窄又是泥路,还有很多山路,大多弯弯曲曲,凹凸不平,十分颠簸。特别是不少陡坡,我坐在后座,经常都被颠簸得屁股发疼,双腿发麻,人常常都有要被抛下车的感觉。

但父亲其实更辛苦,他要在弯曲窄小、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把好方向,不致单车失去控制,撞落山谷山沟,确实需要不错的车技。

经常在上坡时,父亲都会提前加速,以便利用惯性,一是多省些力气,二是尽量不用下车就踩过坡去。

而常常为了达到不下车目标,父亲就要非常吃力地蹬。他的身体向前倾,然后整个身子就随着左右两脚的轮流用力蹬,而一会左倾,一会儿右倾,反复来回重复着。

我从背后,看到他那双有力却瘦削的大手,紧紧的抓住车头车把,由于全身用力,双手与后脖上的青筋都突起。如是酷暑,就会看到手上、脸颊上、脖子上,都满是汗珠,且随着父亲的不断用力,脸颊上的汗珠,还一滴滴象有节奏地滑落,湮没到路上的尘土中……

有时候,远的医生有几十公里,就得早早出发,而回来已是傍晚。无论寒冬酷暑,只要为给我看病,父亲从不犹豫。

那些坐在父亲单车后座,风里来雨里去,奔忙在乡村小路山路,穿越在此村彼乡的日子,至今仍幕幕如新……

父爱如山知恩感恩:父爱如山感恩永远(2)

那时物质匮乏,单车是稀有品,据说父亲的单车是花了180元,托人从柳州买回来的。那时180元可是笔大开支,我一学期的学费才十来块钱。

父亲除了用那辆单车载我看病,更多是农闲时十里八乡的奔跑,寻找生计。从买卖碗碟,到三华李,到谷物……不言辛苦劳累,只为能用力气换回微薄的赚头,支撑整个家庭的开支……

不少同行,吃饭时都会不时犒劳一下自己,或吃个瘦肉汤,或买个面包什么的,但父亲从来没有这么干过,他只是吃个白粥,多花一分钱都不舍得。

实在是那时太穷了,收入有限,每一分钱都得花到最需要的地方。记得那时刚懂事时我的压岁钱是一分硬币,就很羡慕别家孩子可以有两分的硬币。后来好像上小学了,我的压岁钱变成了一角土色的纸钞,而看到别家孩子的绿色两角纸币,就觉得像个仙女一般漂亮吸引。而小学阶段,我基本都没有添过新衣,衣服都是大哥穿不合穿了,便一个个传下来,直到最小的我。

尽管这样,但我清晰记得,小学时很多其他孩子都不能及时交学费,但我们的学费,父亲都会在开学时就准备好钱让我们去及时缴交,从未拖延过。

那时落后的乡村,村里很多家长都对读书的重要性认识不多,绝大多数家长都是让孩子读完初中就不供了,让孩子出去打工赚钱。

我父母亲虽然文化也不高,但很开明、有远见,鼓励我们好好读书,并对我们几兄弟姐妹说,只要你们能读得下去,我们都会想尽办法供你们读,但你们谁读不下去就是你们的事。

所以,我家五兄妹,我大哥有读书天赋,发愤读书,成为了我们镇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个本科生,当年轰动整个镇,也激励了那个偏僻落后山区更多年轻人发愤读书,跳出农门。

而我也在11年后,沿着大哥走过的路,考入了同一所大学,成为了大哥的师弟。当时大学还没扩招,录取率非常低,在落后的山区学校,挂“零”是常有的事,能考个中专或大专已是人中龙凤,考上本科更是凤毛麟角。

而一个偏僻落后山区的农门能出“两本科”,也算是少见的,那时乡里人都特别羡慕,父母为此也非常自豪。

所以,要支撑一个这样的家,是极其艰难的,父母只有拼尽苦力。记得小时候,朝晚多是吃粥,晏则吃番薯什么的。早上放学回来,打开饭盆基本是没有悬念的白粥。而一旦有一天是白饭,就可以断定终于有肥猪肉吃了。

特别是大哥上大学的时候,把全家所能有的资源都集中到支持大哥读书上。记得经常到赶集的时候,父亲就会把家里的稻谷碾成米,再拉到镇上集市去卖,筹钱寄给大哥。

那个年代,一年到头,也只有到中国传统的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等大节日才有肉吃,平时能吃到肉,可能也就三两次,而且都是肥肉,瘦肉太贵,不舍得买。所以有肉吃的那种喜悦心情,真是没法形容的。

我童年的生活就是这样贫穷,而且父亲在我们不听话时,也会拿鞭子生气地抽得我们心惊胆战。但每每忆起童年,我都会生起对父亲的无比感恩与感激。我至今想不明白,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父亲节将至,写给父亲的诗——《我是不孝之子》,竟可以写得那么阴郁。“父亲”不是一个温暖、刚武、伟岸的字眼吗?

父亲一辈子苦命辛劳,8岁时他父亲去世,自小就要上山砍柴、放牛、做农活,上学了都要靠砍柴去卖凑学费,他成绩很好,但终因家里支持不起,所以初中没毕业就缀学了。

可因他学习用功,基础扎实,所以在那个年代,在乡村里,他也算是个“文化人”。加上他为人正直,处事公道,深得乡亲们信赖。他当过村里的会计,并做过村小组长,不仅从不牟取私利,还常常为公而耽误家里的事。

平时整个乡里有谁家操办红白喜事,也常常叫父亲去帮忙“理数”(收取客人送的礼仪钱,并按比例回礼)。

那时村里有两、三个年青的“刺头”,谁都收服不了,但唯独对我父亲心悦诚服。但凡他们在村里闹出什么事,别人都说服不了时,父亲一出马,准能顺利解决。

听说乡里农信社曾让父亲去当会计,但那时恰好母亲怀孕在身,家中大哥他们亦年幼,父亲不忍妻儿太苦,从而放弃了那个万千人梦寐以求的跳出“农门”机会。

而为把我们五兄妹养育大,父亲就象一头从不喊苦的牛,一生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生活,耗尽了一个男人所有的心力,从年轻的伟岸刚武,到中年的满脸风霜,再到老年的苍老瘦弱……

记得在我读大学的一个暑假,我回到家,咋一见父亲穿着一条褪色老旧的背心,和一条有点破旧变形的短裤,整个脸极其瘦削,满是皱纹,白发一下子多了很多而且有点凌乱,比我离家时竟似乎一下苍老了好几年。一刹那,一股心酸就涌上心头,鼻子发酸,双眼也一下子涩了……

我大学毕业落户在珠三角的一个城市,离家有约四百公里,后来自己成了家,也当了父亲,逐渐地体会到一个中国式父亲的不容易,所以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就日增。

记得买第一套房时,让父亲过来玩。因自己正常上班,专门叮嘱他周五过来,想着这样第二天便是周末,可花更多时间陪他走走看看。哪知他住了一晚,便嚷着要回去。

他一是不习惯城市,从农村的屋到城市崭新的楼房,生怕自己把房子搞脏或什么的,且我们上班他既不便到处走,在家又没人陪很闷。二是怕影响我们上班与休息,给我们添麻烦。三是惦记家里的母亲与事情。好不容易把他留下来,带他看了这座城市的风景,带他吃了一些特色美食,才把他送回去。

也曾要把他与母亲接过来,但父亲确实不习惯城市生活,他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在老家他可不时到田里弄弄这个,再到山里搞搞那个,但在城市里确实没有这个条件。

所以最终我也放弃了接他们到城里的想法。自参加工作收到第一个月的薪水起,便每月给父母寄钱。并与哥哥姐姐们约定,每年父母生日时一齐回去,并一直坚持了近二十年。

也许最让他开心的是,那一年在我的提议下,几兄妹共同出钱,让大哥带着他去旅游。从北京一路到湖南,游了故宫、长城、毛主席故居、刘少奇故居……父亲回来兴奋与感慨不已,感叹长城的雄伟、故宫的庄严、毛主席故居的风水秀美……

其实父母亲要求的一直不多,而我们作为儿女的给予他们的回馈也很少,但我们在整个村里,算是孝顺的,所以父母亲也一直很骄傲与开心。目前他们都已逾八旬,虽然身体不如以前但也还算硬朗。

记得去年,父亲节时,我专门打电话回去给父亲,感谢他辛劳把我们养大。父亲却说,难为你们几兄妹了,我作为父亲的,能力有限,让你们从小缺衣少食……

父爱如山知恩感恩:父爱如山感恩永远(3)

那一刻,我眼眶一下子就湿润了,其实在我心目中,父亲一直都是最伟大的父亲,尽管他从没亲口对说过爱我,但他倾尽所能所有,把最好的都给了我们,而他却吃尽所有的艰苦,却从没有任何的怨言,他就是一座大山,永远矗立在我的心底里。

父亲虽然没有给予我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他倾尽所能,把我们养大,培养我们读书,并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赋予我正直善良、勤奋踏实、热情担当的品格,成为我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打心里感激父亲,为有这样一个正直善良的父亲而骄傲!

明天又是父亲节了,我一定再次打电话回去,亲口对父亲说: “老爸,感谢您!节日快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