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有没有可能上市:三次上市没成功
海底捞有没有可能上市:三次上市没成功不超过4132万的股票,募资金额为5.3亿元。为了这个目标,天味食品着实不易。 近期,火锅底料生产商四川天味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味食品)公开发行招股说明书,拟登陆上交所。
能与天味食品对标的企业,海底捞供应商颐海国际是其中之一。在2014年,颐海国际的营收还仅为天味食品的一半,扣非净利更不足天味食品的三成。后生可畏的颐海国际,不仅实现了反超,更拉开了极大的差距。
文 ✎ 王君亚
编辑 ✎ 思远
这家公司又来敲A股的大门了。
近期,火锅底料生产商四川天味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味食品)公开发行招股说明书,拟登陆上交所。
不超过4132万的股票,募资金额为5.3亿元。为了这个目标,天味食品着实不易。
早在2012年,天味就向A股发起进攻,但随后自动终止发行审查;两年后,二次重启IPO,却因新股发行放缓而放弃;2015年,锲而不舍的天味食品再次提交招股书,却在上会前夜被证监会取消审核。
如今,天味食品第四次敲响IPO的大门,它能成功吗?
私有化曾饱受质疑
作为一家以调味品为主的企业,天味食品的产品包括火锅底料、川菜调料等,其中,在消费者中有较高知名度的“好人家”调料和“大红袍火锅底料”,正是来自天味。
天味食品算是“夫妻店”,实际控股人为邓文和唐璐夫妇。上市前,俩人持股比例分别为75.36%和12.1%。本次发行完成后,邓文和唐璐分别持有公司67.82%和10.89%的股份。
市界发现,整个股东构成中,大部分为邓文亲属。
家族企业并不稀奇,多次为天味食品的IPO之路蒙上阴影的,是天味在私有化过程被质疑是否合规。
天味食品的前身可以追溯至政府组建的集体企业“成都市天味食品厂”,时任政府财贸办科员的邓文,担任该厂的法人代表。后因经营不善,食品厂在1999年下半年停业。对资产进行处置后,天味食品厂剩余的有效资产仅有已注册的“仁人欢”商标和当时尚在申请注册的“好人家”、“大红袍”商标。
同年6月,邓文停薪留职创办成都天味、四川天味等公司。接下来,邓文通受让了“仁人欢”和当时正在申请注册的“好人家”“大红袍”等三个商标。也正因此,对于天味食品是否合理使用“天味”商标进行经营活动,其私有化过程中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曾饱受质疑。
据最新的招股书显示,天味食品已经取得相关部门的确认,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形,也算为天味食品扫平了积压多年的隐患。
着急上市是来自资本压力?
市界发现,天味食品的股权结构中有国内知名创投机构达晨创投的身影。
招股书显示,2010年7月,天味食品完成股份改革的两个月后,吸引了达晨系三家公司的入驻,三家公司分别以9元每股的价格认购60万股、251万股和289万股。目前达晨系合计持有天味4.84%股权。
作为中国五大VC之一,达晨创投在资本圈战绩斐然。自2000年成立,先后投资了上百家企业,目前其投资的企业已有40家挂牌上市,48家在新三板挂牌。
在天味的股权占比中,市界还看到了晨晖朗姿的身影,2017年9月,公司部分股东进行股份转让,引入新股东晨晖朗姿,转让价格为 8.4元/股,本次发行后,晨晖朗姿持股比例为0.39%。
若按天味食品此次发行10%的股份募集5.3亿元计算,达晨系此次受让天味食品股份浮盈将近 7650万元,而晨晖朗姿股份可浮盈将近790万元。
众多业内市场观察员对比表示,达晨创投已入股天味食品并持股八年之久,晨晖朗姿也在IPO前夕入股,两家资本公司都在等待公司上市后退出。而天味食品近些年频繁冲击资本市场,也可能源于投资人的压力。
增收不稳 产能过剩
虽然相继得到资本加持,但近些年,调味品市场竞争加剧,天味食品面临着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公司的营收增长放缓,五年来最大客户的神秘“消失”,则为天味食品是否还有扩张风险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招股书显示,天味食品2015年至2017年营收实现三连涨,分别为8.7亿元、9.8亿元、10.7亿元,但净利润却由2016年2亿元下降到2017年1.8亿元,跌幅达到10%。天味食品解释称,如果剔除 2017 年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确认 2 745.90万元股份支付费用影响后,2017年净利润则为2.07亿元。
在全年接近十亿的营收中,火锅底料与川菜调料是天味食品最大、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2015年至2017年天味食品来自火锅底料的营收分别为3.76亿元、4.63亿元和4.9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45%左右,川味调料营收在3.5亿元浮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在三成以上。
此次天味食品的拟募集资金将用于调味品生产基地和原辅料加工基地的项目建设。
2015年至2017年,公司主要产品合计产能利用率仅维持在60%左右,尽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并不十分显著。从招股书中看,其中占营收比例最大的火锅底料,其产能利用率2015年为48.42%,2016年为62.75%。
有业内人士向市界表示,在整体产能利用率不足70%的情况下,天味食品仍进行产能扩张,可能会为公司埋下产能过剩的隐患。同时,川味调料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可替代性强,产品种类多,天味食品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
与大多数调味品的市场营销体系相似,天味食品选择以经销商为主,定制餐调、电商、直营商超为辅的策略,报告期内,经销商渠道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90%左右。
长期依赖经销商的天味食品,其经销商数量每年基本维持在700家以上。但市界注意到,在过去三年,天味食品每年减少的经销商数量在80-90家之间浮动,且新增经销商的数量,在2015年至2017年,从135家降至117家,而后再降至71家。
另外,在更新的招股书中看到,曾经连续五年一直占据天味食品第一大客户宝座的“郑州姐弟俩”,在2017年的财报中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李想大虾火锅店。2016年、2017年两年,李想大虾火锅店以2307.16万元、3571.81万元成为天味食品第一大客户,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3.37%,2.35%。
重要大客户的消失,让外界对天味食品的业务稳定性产生质疑,现有的大客户究竟是否会重蹈“姐弟俩”覆辙,也让人为天味食品今后的表现捏了一把汗。
能与天味食品对标的企业,颐海国际是其中之一,作为今年在港股上市的海底捞的供应商,颐海国际早已进入百亿港元市值的行列。2013至2017年公司营收从3.16亿元增至16.46亿元,而在2014年,颐海国际的营收还仅为天味食品的一半,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更不足天味食品的三成。后生可畏的颐海国际,不仅实现了反超,更拉开了极大的差距。
随着天味食品多次折戟IPO征程,以及大客户“消失”或面临的扩张风险,在未来,天味食品还能争夺多少调味品市场呢?
对于上述疑问,截至发稿前,市界未获得天味食品的回应,其官网邮箱拒收邮件,电话无人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