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几年学文言文好(学文言文怎么查资料)
小学几年学文言文好(学文言文怎么查资料)大一新生、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以及入门级的文史爱好者,他们有的人的文言文知识,可能还停留在中学阶段。在中学,会有老师、教辅资料告诉你"唯一答案",而没有告诉你"答案"是怎么来的,而且,也不太需要了解"其他答案",考试不考其他答案。我明白了这位同学困惑的根源:对此,我一开始是非常惊讶的,现在的小朋友们都是这样学习的吗?不去老老实实看书,就知道图方便查百度吗?后来,经过和朋友,包括头条的网友的讨论,我才意识到,我自己也犯了一个认知的错误:我以为学习、查资料不能用"百度"等网络渠道代替查书,这是一个常识;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为什么不能用网络查询,更不知道该查什么、怎么查?
上周,我在给我们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大一新生上《中国文学史》(一)课的时候,讲到《诗经·豳风·七月》中 "一之日于貉"这一句。我告诉同学们,"貉"这个字,主要有两种解释,两个读音。我倾向于读作ma(四声),不读he(二声)。
读ma(四声)的时候,是通假字,通“禡”。是古代军队出征和驻扎时候的一种祭礼;
读he(二声),是一种皮毛兽,一种动物。我们常说的一丘之貉,就是这个动物。
课后,有位大一新生同学,用“百度字典”查询了一下"貉"字,发现百度里面没有ma这个读音。然后就来问我。如图:
对此,我一开始是非常惊讶的,现在的小朋友们都是这样学习的吗?不去老老实实看书,就知道图方便查百度吗?
后来,经过和朋友,包括头条的网友的讨论,我才意识到,我自己也犯了一个认知的错误:
我以为学习、查资料不能用"百度"等网络渠道代替查书,这是一个常识;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为什么不能用网络查询,更不知道该查什么、怎么查?
我明白了这位同学困惑的根源:
大一新生、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以及入门级的文史爱好者,他们有的人的文言文知识,可能还停留在中学阶段。在中学,会有老师、教辅资料告诉你"唯一答案",而没有告诉你"答案"是怎么来的,而且,也不太需要了解"其他答案",考试不考其他答案。
这个阶段的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还不够,甚至,查询专业资料的渠道也不太知道。
为解决同学们的这些困惑,我专门整理了一些如何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参考书目,做成了一期视频,发在了头条的西瓜视频上。
https://www.ixigua.com/i6750998432640401927/
除了我视频里讲到的内容以外,我想在这里再补充谈三个问题:
百度、360等网络搜索工具为什么不能用来学习、查资料?为什么要用工具书?工具书就值得信赖吗?
一、百度百科等网络搜索不专业;需要有辨别能力我以如何学习《诗经·豳风·七月》里这个"貉"字为例,来跟大家谈一谈。
我们先来"百度"一下"貉"字,如图:
再来查查专业的古汉语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如图:
两相对比,百度给出的解释,问题非常明显了:
第一, 释义简单,缺少丰富的例句。
第二, 不够全面,ma这个读音没有收录。
第三, 可能有一些偏差、错误,而且不易察觉。我说的不仅仅是"貉"这个词条。相信很多人都吃过这个亏:用百度等网络搜好资料,直接粘贴了用,结果和原典有出入。
为什么百度百科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因为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网络搜索引擎,它缺乏一个正规出版物必然要经历的"质检"环节,也就是说,并没有专业权威人士去核验百度百科中的信息正确与否。
而正规出版物,只要在质检过程中错误达到了万分之四以上(这是三联书店的标准),就要面临无法出版面市的局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读权威的、由正规出版社出版的纸本书,而不要盲信网络读物的根本原因。
那么,用《王力古汉语字典》的好处在哪里?
第一, 权威,靠谱。
我在很多期视频里,都不厌其烦地推荐这本《王力古汉语字典》,因为王力是古汉语学界的神,是用来献上膝盖膜拜的。
我2005年在北大中文系读硕士的时候,选修过孙钦善先生文献学的课,孙先生那时候已经70多了,课上提到他的老师王力先生,都会两眸放光,无比钦佩地说:王力王了一先生,登峰造极。
孙先生几乎每节课都会念叨"登峰造极"这四个字,这个评价用于评价王力先生一生在古代汉语研究上的贡献,是恰如其分的。
第二, 强调"书证"。
《王力古汉语字典》的《后记》里说:
在词典编纂方面,他 (王力先生)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比如,强调词义的概括性,重视本义和引申义的联系,注意词义的时代性,强调书证的重要性,主张审慎地根据有关资料正确地确定字的形音义等。
……
……在是他在对康熙字典、辞源(修订本)等字典的批评、订正中反映出来的。
还是举"貉"字的例子,大家看《王力古汉语字典》里,收录了3种读音,3条释义。每条释义后面,都引用了一些古籍经典上的字句。也就是说,它的每一条释义,都是有"书证"的,有根据的。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不是随随便便猜的。
可以看出,网络信息和专业的字典,差距巨大。如果你是出于认真学习的目的去查询资料,百度等各种搜索引擎,以及各类网站都是不能被完全信任、直接取用的。
当然,我们可以利用百度等网络搜索的便捷性,做一个粗略的搜索,再去找专业、权威的字典、书籍核对。我在视频里有讲解,在此不赘述。
二、百度的词条是谁写的?是否可信?喜欢篮球的同学可能都知道一个好玩的新闻。
前段时间男篮输给了波兰队,导致男篮小组无法出线,基本丧失了进军奥运的可能。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是周琦还是谁的责任更大。我想到的是,当时有网友一怒之下把"周琦"的百度词条,直接改成了"波兰运动员"。
百度词条也好,360词条也好,他们是怎么产生的?是网友编写和审核的。它的编写和审核,都不是专业的、专职的人员。
有的朋友以为,百度字典也是根据《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来的,为什么就不能用呢?
第一,它们并没有完全原样拷贝《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内容。这也就意味着,它有可能存在错误,自己不知道,不专业的网友也看不出来,拿来用的话,很容易出错。
第二,我在视频里也提到了,学习文言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是不够用的,这两部字典是针对现代汉语的。学习文言文,需要更具有针对性的工具书,《王力古汉语字典》是其中之一;当然,只用这一本,也是不够的。
那么,字典是怎么编写的呢?它是专家队伍编写的。
还是以《王力古汉语字典》为例。
大家可以看看这本字典的《后记》。这本字典是王力先生晚年,穷毕生之学问编写的,后来因为身体原因,由六位弟子协助编写完成。
这六位先生是:张双棣、蒋绍愚、何九盈、曹先擢、唐作藩、郭锡良。每一位都是权威学者,而且都是这个领域里公认的最优秀的那一批学者。
那么,这部字典的编辑、校对者是谁呢?这本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书局是文史哲领域最权威的出版社之一。他们的编辑人员,也都是这个领域的专家。《王力古汉语字典》的责任编辑是刘尚慈先生。也就是说,权威的字典、图书,都是有专家编写、专家审核校对的。这些前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来保证大家学到的知识是尽量正确的。
对了,《王力古汉语字典》这本书,是获得过国家图书奖的。
三、不用百度用什么?纸本字典就值得信赖了吗?有人说了,既然用百度这些网络搜索不靠谱,那我用什么?是不是查字典就可以了?
字典,或者任何工具书,它本身还是"工具"。权威的工具书,提供给你权威的帮助,但是不等于就解决了你的问题。关键还是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思辨能力。
还是举这个例子。
仔细的同学可能发现了,老师你说要查“王力”,你看里面对于"貉"的第二条释义,读he的时候,举的例子正好就是《诗经·豳风·七月》啊,老师你是被打脸了吧?
首先,大学阶段的学习,跟中学相比,区别之一就是没有"标准答案"了。大学阶段的很多问题,是开放性的,需要你自己去发现、解决。
"貉"字在《七月》这里是两读的,读he,是毛传、郑笺的说法,王力先生的字典里采用了这种说法;读ma,是清代的学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里提出来的。如图:
蔡老师个人倾向于读ma,从马瑞辰之说。而且,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成一家之说,不是瞎说、臆断。
这里,需要同学们有马瑞辰这样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认同前人,比如毛传、郑笺的说法。这种能力,是大一新生需要锻炼的。
好了,最后总结一下:
1. 对于学习、查资料来说,蔡老师反对只依靠百度百科等网络搜索工具,因为它不专业,可能存在各种类型的错误,更重要地是,让你失去了"思考"的习惯。
当然,这里不是绝对地拒绝网络,黑"百度",百度这个工具,有它的优势,它大部分是对的,但是错误不少。因此不能把它用在专业学习、研究上,尤其是不能无条件地相信它的内容。
2. 提高思辨能力、判断能力,是进入专业学习的很重要的一步。
3. 要学会使用专业渠道进行学习。具体有哪些渠道呢?可以看我的西瓜视频读书系列视频之三。
https://www.ixigua.com/i6750998432640401927/
感兴趣的同学和朋友,欢迎关注 头条/西瓜视频、B站账号:蔡丹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