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档升级文旅产业:龙游县成功打造成为浙江省首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
提档升级文旅产业:龙游县成功打造成为浙江省首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二)解码“运动文化”提振“龙尾”。依托六春湖在省内罕见的高山草甸型天然湿地、稀有的生态区位、独特的高海拔用地条件等自然禀赋,结合国家健身登山步道、汽车拉力赛道原有配套设施,充分挖掘其运动元素,着力将六春湖打造成“国际山地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区”衢州一号旅游目的地。其总规划面积为70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总投资2亿元的“浙江第一索”已于5月份投入运营。六春湖景区总体规划通过审查,滑雪场完成初步设计,冰雪嘉年华、露营基地和高山度假区项目启动建设。六春湖项目纳入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项目,由副厅长叶菁专项挂联指导,6月份入围省级首批山地休闲度假发展试点。(一)解码“红木文化”点睛“龙头”。龙游红木小镇是国家AAAA级景区,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单位,连续五年考核获省市优秀。小镇以红木为基、文化为魂,充分发挥独特的红木文化优势,打造了彩虹桥、万姓宗祠、紫檀宫等多个特色文旅融合景点,建成吉恒
2020年初,龙游县成功入围省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培育名单。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下,龙游县以“优秀文化基因传承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为主攻方向,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文旅精品IP工程、体制创新改革工程等,引入社会力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获得文化和旅游部的高度肯定,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作交流,六春湖高山运动小镇入选浙江省首批山地休闲度假发展试点,龙游石窟国际音乐盛典精品IP影响力不断提升,文旅融合在推动幸福产业、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实效。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强化保障落实之要。
(一)明确组织保障。为大力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培育,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由县委宣传部、文联、史志办、文广旅体局、财政局、发改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及乡镇组成的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多方力量,统筹安排3000万元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举全县之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二)坚持目标导向。根据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出台《龙游县创建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2020年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文化基因解码、文旅项目攻坚、体制机制创新等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确保工作有效推进。
(三)强化督查考核。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工作纳入县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县人大、县政协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培育工作纳入监督视察范围,组织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深化重大项目攻坚,筑牢产业发展之基。
以衢江、灵山江“两江走廊”为核心,大力推进红木小镇、六春湖高山运动小镇以及两江沿岸等重大文旅项目,打造一条“龙”形美丽经济带、幸福产业带。
(一)解码“红木文化”点睛“龙头”。龙游红木小镇是国家AAAA级景区,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单位,连续五年考核获省市优秀。小镇以红木为基、文化为魂,充分发挥独特的红木文化优势,打造了彩虹桥、万姓宗祠、紫檀宫等多个特色文旅融合景点,建成吉恒商业街区、木都商业街区、吉恒家居步行街等6个特色商业街区,陆续开发疗养游、研学游、养生游等17个旅游产品。积极打造“三区三基地”,逐步形成夜龙游产品核心区、国学文化游览区、匠心传承体验区、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康体养生基地和党群活动疗休养基地,丰富小镇业态。今年国庆节,龙游红木小镇正式开园,连续高规格举办系列音乐节、啤酒节、购物节等活动,集聚大量人气,国庆小长假期间接待游客超过14.3万人次。
(二)解码“运动文化”提振“龙尾”。依托六春湖在省内罕见的高山草甸型天然湿地、稀有的生态区位、独特的高海拔用地条件等自然禀赋,结合国家健身登山步道、汽车拉力赛道原有配套设施,充分挖掘其运动元素,着力将六春湖打造成“国际山地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区”衢州一号旅游目的地。其总规划面积为70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总投资2亿元的“浙江第一索”已于5月份投入运营。六春湖景区总体规划通过审查,滑雪场完成初步设计,冰雪嘉年华、露营基地和高山度假区项目启动建设。六春湖项目纳入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项目,由副厅长叶菁专项挂联指导,6月份入围省级首批山地休闲度假发展试点。
(三)解码“夜间经济”激活“龙身”。围绕“两江走廊”诗画风光带,依托衢江、灵山江沿岸景观资源,点亮“夜间经济”激活消费“新引擎”。聚宝古街开街、龙游红木小镇亮化、龙游美食城新建、文创集市兴起,夜间经济日趋繁华。衢江沿岸小南海镇,依托团石湾商帮兴盛地,成功举办啤酒音乐节,实现以平台促发展、以节会惠民生,展销本地特色农产品和传统工艺,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活动期间,团石村引流超15万人次,拉动内需消费近600万元,打响团石湾“夜经济”品牌。
三、深化文化内核挖掘,打造文旅品牌之魂。
(一)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根据《龙游县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工作方案(2020-2022年)》,成立工作专班,并邀请龙游当地文史研究老专家,各机关、乡镇及行业的才俊、乡贤、文创人才、民间文艺家等组建龙游文化基因解码专家组,落实经费180万元,从龙游方言、美术、音乐、戏曲、小说、故事、文物、非遗、俗语等文化形态入手,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文化基因。截至目前,共梳理文化基因611个,其中包括龙游商帮、龙游石窟、姜席堰、上山文化荷花山遗址、龙游发糕、徽戏等重点文化元素23个。接下来,将进一步积极谋划,通过提炼龙游核心文化基因,打造入城口景观节点,凸显城市品牌形象;打造商帮文化特色小吃品牌、龙游石窟音乐盛典文旅品牌;推进荷花山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出版龙游文化基因系列丛书、开发一系列体现重点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等,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实施文旅融合样板工程。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上的重要工程龙游县博物馆于今年5月份建成开放,成为市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和外来游客打卡的首选之地,自开放以来,已经接待市民游客10万余人次,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创建4A级景区。整合南孔书屋、综合文化站、市民驿站、农村文化礼堂等阵地资源,融入旅游元素,实现文旅功能叠加,打造城乡文旅驿站,为群众提供文化活动、休闲娱乐、旅游服务、体育运动等服务。作为2020年龙游县民生实事项目,首批11家城乡文旅驿站项目已经基本建成,其中城区3家南孔书屋文旅驿站和沐尘畲族乡、石佛乡等3个乡村文旅驿站已经对外开放。
(三)实施文旅融合精品IP工程。成功举办红木小镇开园、2020龙游石窟国际音乐盛典、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龙游等系列文旅活动,形成文旅融合精品IP,进一步打响了“衢州有礼 天下龙游”的城市品牌,集聚了旅游人气。2020年国庆中秋假期,龙游县共接待游客 124.72万人次,同比增长2.7%;实现旅游总收入7.46亿元,同比增长2.86%,实现疫情影响下的逆势发展。
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发展之能。
(一)厅地合力打造龙游石窟音乐小镇。充分挖掘龙游石窟的自然文化禀赋,依托龙游石窟天然音乐厅的独特优势,推进龙游石窟音乐盛典文旅融合精品IP打造。今年,《“洞”听龙游 音乐无界》主题音乐盛典邀请了郎朗、自得琴社等业界知名音乐人来龙演出,更是通过云合奏方式,打破了疫情影响下的界限,打造了一场国际性的音乐狂欢。2019年以来,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龙游县人民政府已经成功举办龙游石窟国际音乐盛典两届,更好地帮助龙游融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行动,既促进了旅游的提质升级,为旅游体验增添故事与温度,也更好地推进文化的传承发展,讲好龙游故事。
(二)跨区域合作推进文旅项目机制有亮点。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衢龙两地政府按照“一体两翼,衢龙合作”的政府合作开发模式,结合“旅游”和“运动”,兼顾“开发”和“保护”,通过资源整合、要素整合、项目整合、职能整合,探索和创新山地度假旅游可持续发展机制。今年4月,龙游县与衢江区签订六春湖度假区(景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龙游文旅公司、衢江区康投公司按6:4股比出资,组建浙江六春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运营、管理,注册资金1.2亿元,着力打造衢州大花园旅游合作典范。下一步还将探索两地合作向三地合作拓展,共享丽水优质旅游资源,打造衢丽旅游精品。
(三)国资与社会化资本多元化合作模式有成效。大力扶持文旅特色小镇——龙游红木小镇,以产业发展基金入股的方式注入资金2.23亿元,以省政府特色小镇建设扶持政策为依据、对小镇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评估回购,形成扶持资金2.22亿元,总计4.45亿元的扶持资金,极大地提振了龙游红木小镇业态培育和产品开发的信心。
(四)政企合作模式有新突破。龙山运动休闲小镇基础设施主要为全民健身户外运动拓展基地和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主服务区等,由政府投资兴建,目前由浙江广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运营,开启了龙游旅游项目政企合作的先河。小镇以运动体验、休闲度假为主,自2019年7月底正式运营以来,游客量呈显著增长态势,今年疫情好转以来至10月底,已经接待县内外游客超过5.5万人次,成为政企成功合作的典范。目前,龙山运动休闲小镇正在谋划启动二期项目,将打造“自然生态 专业运动 全龄康体 亲子游乐 养生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早在2013年,龙游县作为全省唯一一个省级文旅融合发展专项改革试点县,在文旅融合方面已开展先行先试,机构改革以来,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大,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深化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做好文化挖掘、规划引领、业态植入、人才培育、要素保障等文章,加快产品培育、文旅融合,奋力打造“诗画浙江”文旅融合龙游样板。(作者:汪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