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林氏三兄弟纪念馆,他是林氏三兄弟

林氏三兄弟纪念馆,他是林氏三兄弟父亲林育南的生母,即我的祖母华氏,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父亲还在襁褓时,祖母就与世长辞了。继祖母袁昌恒,在父亲的开导下,思想进步,经常为武汉党组织传送情报,掩护同志,党组织在他家开会,她还亲自站岗放哨。祖父也为革命工作过,大革命期间,刘少奇、李立山等经常出入他在武汉开办的布行。大革命失败后,祖父被国民党当局以“共匪家属”的罪名,一年之内三次被捕入狱(摘自《中共党史人物传》4卷133页第5行)。林育南烈士父亲林育南于1898年12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冬月初三)出生在湖北黄冈县迥龙镇林家大湾。父亲自幼秉性聪慧,从小热爱学习,成绩优异,教过他的李卓候(李四光的父亲)先生称誉道:“林育南是我平生最得意的弟子。”父亲的祖父,即我的曾祖父林志高,出身贫寒,靠种田织布(板带)为生。我的祖父林协甫,排行第三,读过私塾,后来在汉口当学徒,习经商,在汉口黄陂街迥龙寺13号开设了“林协兴布行”,为黄冈迥龙一带的农

本文根据林光华生平自述整理 编辑:龙山

[编者按]中共党史上著名的“林氏三兄弟”,林育英(张浩)、林育南、林彪(林育蓉),他们当中,一个是让人尊敬的中共元老、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个是因反对党内“左”倾错误,而被“内鬼”借敌人之手杀害的革命烈士,另外一个军功辉煌但晚节不保。这三兄弟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他们的伟业和功绩、壮烈和喑哑,几乎伴随了中国革命的完整历程。

林育南是“林氏三兄弟”中的老二,他比林育英小两岁,比林彪大八岁,他们三人是堂兄弟关系,他是三兄弟中最早的革命者。

本文为林育南烈士的长子林光华先生的生平自述。

林氏三兄弟纪念馆,他是林氏三兄弟(1)

林育南烈士

革命家庭

父亲林育南于1898年12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冬月初三)出生在湖北黄冈县迥龙镇林家大湾。父亲自幼秉性聪慧,从小热爱学习,成绩优异,教过他的李卓候(李四光的父亲)先生称誉道:“林育南是我平生最得意的弟子。”

父亲的祖父,即我的曾祖父林志高,出身贫寒,靠种田织布(板带)为生。我的祖父林协甫,排行第三,读过私塾,后来在汉口当学徒,习经商,在汉口黄陂街迥龙寺13号开设了“林协兴布行”,为黄冈迥龙一带的农民代售布匹,代购棉纱。

祖父也为革命工作过,大革命期间,刘少奇、李立山等经常出入他在武汉开办的布行。大革命失败后,祖父被国民党当局以“共匪家属”的罪名,一年之内三次被捕入狱(摘自《中共党史人物传》4卷133页第5行)。

父亲林育南的生母,即我的祖母华氏,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父亲还在襁褓时,祖母就与世长辞了。继祖母袁昌恒,在父亲的开导下,思想进步,经常为武汉党组织传送情报,掩护同志,党组织在他家开会,她还亲自站岗放哨。

我们的家庭充满了革命的氛围,我们家是一个革命的家庭。

林氏三兄弟纪念馆,他是林氏三兄弟(2)

林育南烈士故居

革命一生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正在黄冈读书的父亲为辛亥革命潮流所鼓舞,断然剪掉自己头上的辫子,并邀约同学,宣传民主共和思想。1915年,他在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学习期间,就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917年,受我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的影响,父亲加入了当时全国最早和影响较大的进步社团之一的“互助社”,并成为互助社里的活跃分子。1919年,父亲和恽代英等一道,在武汉领导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同年9月,他又在自己的家乡八斗塆一座家庙里创办了浚新学校 传播农民运动。1920年,他与恽代英和伯父林育英先后在武昌创办了利群书社和利群毛巾厂,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思想。

1921年7月,他从北京回到武汉,和恽代英、李书渠、林育英等一起积极倡议,在黄冈迥龙山八斗塆浚新学校成立共存社,继续追寻革命。19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他便申请并加入党组织,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1931年2月,父亲林育南在上海龙华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杀害,父亲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他是我们林家人的骄傲。

林氏三兄弟纪念馆,他是林氏三兄弟(3)

毛泽东主席签发的林育南烈士证,时间:1952年8月13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1号烈士。原件现存于湖北襄阳市襄城区民政局。

少年足迹

我生于1927年阴历十月廿二,此时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我的名字叫林光华,就是父亲林育南起的,寓意“光复中华”,即使在白色恐怖的年代,父亲依然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

我母亲汪秀芝和我父亲林育南开始感情较好,后来父亲在外面开展革命工作,经常与各地革命干部和群众联系工作,父母聚少离多,我们的生活比较艰难。

母亲是个小脚女人,没有什么文化,也帮不了父亲什么忙,只能帮助父亲做些接待来访客人、帮助望风、操持家务等。后来父亲离开家乡,前往武汉、上海秘密开展革命活动,我和母亲的生活开销就依靠祖父在武汉经营的“林协兴布行”提供。一开始生活费由祖父从武汉带到老家,母亲和我们的生活还比较顺利,加上农村还有几亩水稻田,生活也就慢慢地维持下来。

我从出生到1937年前,一直随母亲在老家生活。十岁那年为生计所迫,到舅舅家放牛。1938年武汉会战后,我曾经到武汉汉口汉正街祖父家里生活了两年多。

祖父六十多岁时,不幸得了肺结核,祖父回到老家养病,武汉的“林协兴布行”不久也随之倒闭。老人重病在身,再加上布行关门,病情加重,找老郎中看了说病入膏肓,已经无法医治。不久,老人含恨离世。随着祖父的去世,我和母亲的生活就更困难了,几乎无法维持下去,只得到舅舅家里打些零工来维持生活。母亲到舅舅家主要是帮助做些农活和补渔网。我随着母亲在舅舅家附近的私塾学堂里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知识。

1941年,我从武汉回到老家林家大湾,做一些手工织布的活计,以维持家里的生活。

林氏三兄弟纪念馆,他是林氏三兄弟(4)

黄冈县人民委员会烈士追恤领款证

参加工作

1947年9月,中原局城工部地下工作者杜志立①和林明芝②把我介绍到黄冈县人民政府(贾庙)孙侠夫③县长处,孙县长写了一张纸条(当时的介绍信),又把我介绍给县人民政府工商局局长石秋枫同志④,当他得知我是林育南烈士的儿子,又是林育英(又名张浩)、林彪(林育蓉)的叔伯侄子后,便将我留在身边随时调用,如联系工作、传递文件信函、命令,到敌占区收集情报等。这些工作干到1948年8月,当白崇禧军队大举进攻大别山游击区后,县人民政府和各部门向山区转移,并指示本地工作人员暂时动员疏散,隐蔽起来,转入地下。

随着国民党军事围剿次数的增加,大别山到处都是一片白色恐怖和血腥的镇压,大别山的形势严峻。1948年8月的一天,我突然见到了杜志立同志,他说:林明芝被敌人抓去了,林光麟被逮捕了,你祖母家(汉口布行)被抄了,我在黄冈呆不下去了,要到九江去,你如果在湖北呆不下去,就到九江找我。我想,本地党组织找不到了,不如到邯郸去找中原局。杜志立同志同意了我的想法。

林氏三兄弟纪念馆,他是林氏三兄弟(5)

林育南烈士原配夫人汪秀芝捐赠革命文物收据

背井离乡

1948年9月,我从汉口坐火车到河南信阳(火车不通),步行了一天到漯河附近,在那里幸运地找到了中原局城工部,并向城工部领导汇报了三个问题:一是杜志立同志同意我来的,二是杜志立和林明芝两位同志的一些情况,三是黄冈县樊家楼有个樊某,在国民党中央民航公司任总经理。

半个月后,我随一批同志到了石家庄。中央驻石家庄接待站负责人申伯纯首长接见了我。几天以后,我又随其他人一道,坐小汽车到河北省平山县党中央组织部所在地(其他人去了中央),中央组织部接到申伯纯同志的信后,安排我在组织部执行所休息。在此期间,经人介绍我见到了父亲林育南烈士的战友吴德峰⑤,吴见到我后感觉很意外,他说:“林育南有这么大的孩子啊!”并说:“中央托龚木贤寻找林育南的后代”。后来我还见到了林育英(张浩)的夫人,即我的八伯母涂松芝,通过伯母的介绍,见到了当时的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

1948年10月,组织部的干部征求我的意见,叫我不要去东北,就留在石家庄学习。因为四爷(林彪的父亲林明卿)通过家里人知道我和母亲汪秀芝多年来孤儿寡母,没人照顾,在林家大湾农村生活艰辛,非常困难,故给我来信让我去东北投奔他们。因此,我要去东北心切,又要伯母涂松芝到安子文部长处说情,最后,终于同意让我等待去东北的干部队伍。

林氏三兄弟纪念馆,他是林氏三兄弟(6)

2017年颁发新的烈士证书

奔赴东北

奔赴东北的这支小分队一共8人,队长刘英杰和夫人、三位高干夫人、一位大夫、陈喻(女)、加上我一个。在我离开中央组织部前,涂松芝伯母对我说:“你到东北去学习,不要打你父亲林育南、伯父林育英(张浩)的牌子,应该完全靠自己……”。并送我一条土洋毛围巾御寒,嘱咐我要自己照顾好自己。

1948年11月,我们8人小队由河北省平山县出发,经山东德州、张村、周店,沿胶东半岛等地到了大连。三位夫人及大夫到当地卫生局办理了住院手续费,剩下我们4人乘火车到东北局组织部,接受工作安排。刘英杰夫妇到全国总工会,陈喻和我到哈尔滨市工作和学习。在我离开沈阳前往哈尔滨之前,刘英杰领我见到了父亲的战友李立三前辈,当他得知我是林育南的儿子、张浩的侄子后,关心地询问我的近况,当听说组织部门送我到哈尔滨去学习时说,那很好,到哈尔滨上学要好好学习。然后留下了他在哈尔滨市南岗区的住址,叫我到他家去玩。

林氏三兄弟纪念馆,他是林氏三兄弟(7)

1962年清明节,林育南烈士原配夫人汪秀芝及女儿女婿等在上海大场公墓祭奠龙华24烈士。

入校学习

我和陈喻到哈尔滨组织部后,陈喻分在市南岗区工作,我被安排在市委附近的一所中学,参加“工人文化学习班”学习。1949年三四月间,随着三大战役的结束,革命形势飞速发展,中央决定干部南下,学习班的一百多人也随哈尔滨市委书记张平化一同南下。这时,市委组织部找到我谈话:“工人文化学习班要撤销了,他们随队南下,你是工作还是继续学习?”想到父亲林育南是从事工人运动,我说:“工人文化学习班撤销了,到中学学习不成,我想到‘东北工人政治大学’去学习革命知识,好接我父亲的班”。

等了几天,我拿着哈尔滨市委组织部的介绍信,随南下干部一道,坐火车到了沈阳,赶到东北局组织部报到。

1949年5月,东北局组织部将我送到“东北工人政治大学”学习,当时该校是第二期,名誉校长李富春,校长张维桢,在半年的学习期间,我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介绍人是荘龙舟,另一位记不清了。还有较熟悉的同学王衍行、胡万才等。这年11月,学习结束,本着哪来哪去的原则,有单位的都回本单位,其他和我一样由组织部门派来学习的同志,由学校统一安排。我与胡万才分配到辽宁省抚顺市总工会组织部,他们又将我们分配到抚顺市龙凤煤矿工作。

林氏三兄弟纪念馆,他是林氏三兄弟(8)

1962年清明节,林育南烈士原配夫人汪秀芝及女儿女婿和部分24烈士家属在上海民政局“光荣之门”前合影。

赴朝参战

1950年11月至1953年5月,组织上派我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兵站12大站13分站赴朝鲜参加战斗。虽说我们是在后方后勤工作,但是美国的飞机常常在我们的头上丢炸弹,我的班长就是在一次轰炸中牺牲的。直到现在,一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和同志,我就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1953年6月,战争结束后,回到祖国。在抚顺市总工会负责后勤工作。时间大约一年,就被组织上送出去学习。

1954年4月,在抚顺市委党校学习三年。在此期间,系统学习了理论文化课程,受益匪浅。

1957年7月,在三年学习结束后,分配到抚顺市手工业管理局汽车修配厂工作,负责修配厂后勤物资供应工作,基本上是做一些报表统计的工作。

1959年7月,组织上又一次把我送到在抚顺市工学院学习。这一次学习的是理工科,包括机械,工艺等。因为我的底子较薄,学习仅仅是及格而已,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

1962年7月,三年的学习结束后,我被分配到抚顺市运输公司供应处处理物资组工作。具体负责物资供应工作。因为一直和后勤方面打交道,所以这次的工作很快就适应了。我的工作也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赞扬和鼓励。为此,我很高兴,更是努力地工作,报答组织的培养,绝不给老一辈革命家的父辈丢脸。

林氏三兄弟纪念馆,他是林氏三兄弟(9)

1962年清明节,林育南烈士与龙大道烈士两家家属子女在上海民政局“光荣之门”前合影。

支援三线

1965年11月,毛主席发出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我怀着一腔热血,积极报名,坚决要求参加三线建设。组织上考虑到我的祖籍在湖北,就批准我参加位于鄂西北襄樊(今襄阳)市的湖北省汉丹电器厂(军工代号9604)。

我刚到汉丹厂时,那里还是一片荒山,荆棘遍地。工厂选在一个山坳里,很是闭塞和荒凉。我们住的房子都是自己割草自己搭建的茅草棚,吃的口粮也不够,只能在山里找一些野果、红薯之类的东西,来填饱肚子。

我到汉丹厂以后,还是负责物资供应。但工厂领导却让我到湖北黄冈地区(今黄冈市)浠水县招工。那时候,招工进城,能吃上商品粮,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谁家有人被招工,就意味着脱离苦海跳出农门。所以,招工就是一项政治工作,首选是严格的政审,必须是工人、贫下中农子弟,其二要求为人正派,工作作风好。也许工厂领导看到我是烈士后代,为人忠厚老实,我老家也在黄冈,比较熟悉当地情况,所以就让我做这项工作。我没有辜负领导的教诲,顺利从浠水县招工250多人,大多是复员转业军人,还有根正苗红的农村青年。很多人直到现在还感谢我当年把他们招到工厂了。当然,我们自己家的亲戚,没有一个人被我招工进厂的。现在看来,这也是一件憾事!

在轰轰烈烈的建厂时期,是我这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候。那时候年轻,只想着干工作,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对于自己的家事,包括父亲林育南,伯伯张浩,叔叔林彪,从来不在外面宣扬,我觉得他们是他们,我是我。他们的伟大功勋,只会激励我更加努力工作。

扎根山区

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我和家人都被工厂组织部门叫去谈话,说是了解我的情况。工厂领导知道我是林育南烈士的后代,组织部门也就是走个过场。但单位里的一些人,不明真相,在后面指指点点。好像我也有问题了。

时间很快就到1978年,清明时节,在我的要求下,在襄樊市民政局和汉丹厂支持下,我们全家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给父亲林育南烈士扫墓。上海民政局和龙华烈士陵园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我当时之所以要去上海扫墓,就是因为“九一三”事件影响了我不能好好工作。虽然没有谁说我是林彪的儿子,更没有受到监禁之苦,但是一直就是一个普通的办事员,再没有上升的机会。当然,对于我而言,能够平安的工作生活就够了!

1988年1月,我在汉丹厂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办理了离休手续,现在汉丹电器厂的家中安享晚年生活。

母亲汪秀芝于1983年去世,姐姐林光秀于1995年12月去世,姐夫魏清澄于2005年12月因病去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愿后来人别忘了前人的付出,别忘了先辈们的遗志!

林光华

2007年10月23日

注释:

①杜志立,1980年代江汉油田驻武汉办事处书记。

②林明芝,林伯渠侄女,1990年代西安市财政局干部。

③孙侠夫,新中国成立后黄冈县第一任县长。

④石秋枫,1980年代,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党委书记。

⑤吴德峰,武汉市解放后第一任市长。

(图文由林光华之子林旭东授权发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