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路痴,路痴是怎样造成的
如何判断是路痴,路痴是怎样造成的人脑GPS以上是小编和知心老友的对话,如假包换,童叟无欺。作为他们口中的路痴,我嘴上不承认,身体倒是很诚实的。大概也有小伙伴跟我一样,和老友有过类似的对话。那么,科普时间到!今天便来瞅瞅“路痴”究竟有什么名堂?认得啊,我都来了好几次了到了吗?呃,怎么晚上的路和白天的不一样!?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你的微信运动步数挺多啊,有坚持跑步吗
并没有,我只是迷路了
你认识路吗?
认得啊,我都来了好几次了
到了吗?
呃,怎么晚上的路和白天的不一样!?
以上是小编和知心老友的对话,如假包换,童叟无欺。作为他们口中的路痴,我嘴上不承认,身体倒是很诚实的。大概也有小伙伴跟我一样,和老友有过类似的对话。那么,科普时间到!今天便来瞅瞅“路痴”究竟有什么名堂?
人脑GPS
01
1967年,年轻的约翰·奥基夫突发奇想:
我为什么能找到回家的路,我为什么能知道我在哪?
在这串问号的引导下,他研究发现,当小鼠处在某个特定位置时,其海马体中某区的神经元细胞群会被激活。
5年之后,奥基夫确认了自己之前在海马体里发现的神经元细胞与位置认知相关,这些细胞被叫做“位置细胞”。
1980年,纽约大学研究人员陶布、穆勒和兰克发现了另一种细胞:头部方向细胞。这些细胞能够辨别头部朝向的方向。比如,当头部朝向北方的时候,一组细胞会兴奋;而头部转向南方时,另一组细胞兴奋。
19世纪90年代,曾在奥基夫实验室做博士后的梅·布莱特·莫索尔和爱德华·莫索尔夫妇发现,激活小鼠位置细胞的信号来自小鼠的内嗅皮层。经过近十年的研究,莫索尔夫妇在内嗅皮层中发现了“网格细胞”,也就是小鼠的GPS定位系统。
2013年8月,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约书亚·雅各布斯研究确定网格细胞同样存在于人脑。这就意味着,当我们在四处闲逛的时候,存在于大脑内嗅皮层中的网格细胞一直默默地帮我们定立坐标。
凭借在“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奥基夫和莫索尔夫妇共同获得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02
基因惹的祸
权威的诺奖证明了人类的大脑具备定位系统,可是为什么自带GPS的我不是“路精”而是“路痴”?
这还得回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人类个体的差异性,路痴属性可能与人脑中的导航细胞有关,所以难免存在差异。
美国密歇根大学撒德·波尔克博士及其同事对500多对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进行了研究。
让他们观看电脑屏幕上闪现的头像、地点、生造的单词以及其他普通物体,同时对大脑进行核磁共振扫描。
在回忆面部和地点时同卵双胞胎大脑活动模式的相似度,比异卵双胞胎的更高,而其他物体和单词识别则没有这样的区别。
研究发现,人们对于长相和地点的识别能力会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国《神经科学杂志》上。
路痴的自我救赎
03
作为一个他人口中的路痴(自己绝口不提),是否还能够抢救一下?
注意以下几点事项,或许还可以抢救过来。
1、地图导航
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手机的导航功能便显得格外重要。虽然有时会被语音导航耍得团团转(万恶的立交桥),虽然导航前要先原地转圈确定方向(还是会错),但有导航总比没有的好。
2、找参照物
高楼或特色建筑总是能够引起注意,参照物的存在能够有效地解决走错方向的问题,至于路线问题,请参考第一点。
3、找人问路
没有显眼的参照物,看着地图也走错,怎么办?
嗯,还想怎么办?放下最后的倔强,找个路人问路吧,当然警察叔叔最佳。
4、不走夜路
作为过来人,提醒各位不要尝试走夜路,特别是在不熟悉的地方,到最后可能要打的回去。
夜晚对路痴来讲是另一个世界,白天的参照物无处可寻,手机地图导航显得苍白无力,如果没有路人帮忙,原路返回都是个问题。
5、重复记忆
一个路痴,初到新的城市,必然会迷失在陌生的道路之中;但是当他回到家乡,就可以像老油条一样走街串巷。同一个人,不同的两个地方,表现截然不同,说明即使路痴属性受先天条件影响,也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克服。
往期内容回顾:
深圳特区科技
了解更多科普知识,快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