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饭圈分析:狂热的饭圈文化

饭圈分析:狂热的饭圈文化敢抢“偶像”风头者,“对骂”。敢批评“偶像”者,“控评”。“偶像”发新歌,各个音乐榜单刷到第一。“偶像”出演的电影,电影院四处锁场“撑票房”。“偶像”上杂志封面,集资买空杂志。

饭圈分析:狂热的饭圈文化(1)

编者按

2021年,是新冠疫情第二年,也是各项新政在中国“落地生根”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疯狂的学科培训被“双减”摁下停止键;“996工作制”在大厂“刹车”;熟练掌握“打投、控评、互撕”的“饭圈”降温;互联网反垄断进入高潮……旧规改变,新政施行。过去浸润在生活中的、司空见惯的“不合理”,在这一年中,逐渐被重视、被打量、被纠正——到了说改变的时候了。时值年终,在2021年最后一周,我们带大家一起回顾过去一年,公共政策领域的诸多变化,推出“新京报评论——‘破局2021’沸腾年终策划”,希冀通过对政策脉络的梳理与评析,一窥过去一年社会生活的深刻改变,同时为新的一年指引方向,积蓄力量。2022年,生活奔涌而来,别忘了继续向前奔跑。

文 | 丁慧

“偶像”发新歌,各个音乐榜单刷到第一。

“偶像”出演的电影,电影院四处锁场“撑票房”。

“偶像”上杂志封面,集资买空杂志。

敢批评“偶像”者,“控评”。

敢抢“偶像”风头者,“对骂”。

敢在“偶像”之外还喜欢别人者,“开除‘粉籍’”。

……

2021年之前,不同偶像的粉丝,大都是“圈地自萌”,自娱自乐。不同粉丝群体之间的争端,也都仅限于网络口水战。在今年,“饭圈”的狂欢高潮在某选秀的“倒奶投票”中集中呈现。而这次事件也成为窥测粉丝种种怪异行为的一个切口,虽然荒诞却又如此现实,让人惊愕。

而借由这起轰动全网的事件,公众也渐渐意识到,粉丝群体的某些行为只是表象,这些仅凭“粉丝集合”是远远做不到的,背后少不了资本、厂商的合谋,以利用“流量至上”的价值观谋取利益。

随着相关部门重拳出击,2021也注定成为公众舆论场告别疯狂“饭圈文化”的转折之年。

“饭圈”脱胎于追星,却比“追星”更狂热

2004年,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开启了粉丝投票时代。

2014年-2016年,中国娱乐圈深受日韩偶像文化的影响,新型视觉偶像借鉴日韩偶像工业在中国不断涌现,被国内的粉丝叫作“爱豆”。

随后围绕“爱豆”出现的粉丝社群——“饭圈”概念也出现了。再加之,社交媒体的兴起,韩国某男团艺人的回国发展,国内娱乐圈逐渐形成了“饭圈文化”以及“流量至上”的风气。

饭圈分析:狂热的饭圈文化(2)

资料图。图/IC Photo

2018年,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横空出世,节目衍生出一系列方式来吸引粉丝“打投”。随后,偶像选秀节目密集出现,衍生出一系列“登峰造极”的“饭圈文化”。“数据女工”等粉丝自嘲话语也相继出现。

由此,粉丝集资为“爱豆”“打投”,为“爱豆”刷榜冲人气以帮助偶像出道的种种行为已成为追星年轻人的“常规操作”。由此,粉丝对“爱豆”的追捧早已超出喜爱的范围,维持“爱豆”在公众舆论场内的正面形象,继而维持“爱豆”的流量才是主要的。

由此,也就出现了种种令人难以忍受的行径:粉丝群体只要锁定不喜欢的目标,就是铺天盖地的污言秽语;看到不顺眼的留言,就是铺天盖地的控评、攻击;更有甚者人肉搜索所谓“黑粉”,曝光其住址,电话骚扰。

“集资、应援、打投、控评、互撕”让“饭圈”越来越乌烟瘴气,甚至蔓延至整个文娱领域:流量造假,控评,不允许普通人一句差评,否则“网暴伺候”。渐渐地,公众舆论场成了粉丝“吹捧、控评之地”,偶像一出作品评论区只剩下赞美之词,而罕见批评之语。

“天下苦‘饭圈’久矣”,这样的风气绝对不正。

此外,“饭圈”中的“粉丝集合”不止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为偶像“发电”的群体,而俨然成了一个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组织分工明确、利益链条成熟,有着一套完整的纪律、组织、人事、财务制度的民间组织。然而,这样一个民间组织却面临着无规章制度可依、无责任可追的问题。

粉丝组织作为一个自发组织,其中资金、人事、活动等明细也缺乏独立第三方监督,完全靠大粉自觉公示公开,这里就有不少人以“偶像”的名义趁机浑水摸鱼,粉丝组织的诈骗案比比皆是。

“饭圈”的“控评、互撕”等行为,把舆论场搅和得“乌烟瘴气”,一些行为甚至触及法律底线,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饭圈文化”也由此正式进入主流舆论视野,引发主流舆论的重视。

饭圈分析:狂热的饭圈文化(3)

此前,一些粉丝曾在社交媒体平台“控评”“反黑”实录。新京报 师春雷 制图

明星、艺人“祛魅”的时代,来了

在“饭圈”中,无论是“控评”也好,“互撕”也罢,粉丝的目的无非让自家偶像在公众舆论场上保持良好的形象。

粉丝要为偶像制造、增加正面数据,消灭、压制负面数据,偶像才能顺利把流量数据兑换为资源,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这些资源即是:电视剧集的出演机会、广告拍摄、登上时尚杂志封面……

因而,我们在公众舆论场上频繁看到的、与“饭圈文化”有关的字眼:“撕番位”“集资”“割粉丝韭菜”,本质上都是“流量至上”逻辑统领下形成的闭环,闭环中的任何一环都离不开“数据”和“流量”。

舆论场出现有关偶像形象的、大量的正面言论——偶像由此获得更多好的资源——偶像的资源更好,数据也更好——偶像职业发展也就更好,这些循环,一次又一次地印证了“流量至上”的可行性。

但这其中的任何一环都需要资金运作。各路人马,如品牌方、粉丝组织,也就有“有利可图”的空间,不少人“趁虚而入”。偶像在这个过程中也被异化成了一个符号,粉丝喜欢偶像、喜欢偶像的美好品质,这一单纯的行为,早已被扭曲。

而“数据”也粉饰了某些偶像的种种恶行。打破这个闭环,本质上,还是要打破“流量至上”这个单一的价值崇拜。

好在,今年选秀节目的“倒奶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开始着手治理娱乐圈的乱象。

5月10日,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工作的通知》;

8月27日,中央网信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

9月2日,中宣部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把整治范围从“饭圈”扩大到整个演艺娱乐行业;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提出,要坚决抵制违法失德人员、坚决反对唯流量论、坚决抵制泛娱乐化、坚决抵制高价片酬、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开展专业权威文艺评论、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切实履行管理职责监管动向。

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对于饭圈和娱乐圈治理“重拳出击”:从选秀节目的投票机制,到“饭圈”,再到整个文娱领域的风气,一步步扩大治理范围。而这能从各个环节打破文娱领域对“流量至上”价值观的追捧,让偶像以最本真的“面目”和业务能力面对观众。

饭圈分析:狂热的饭圈文化(4)

截至8月5日,“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结果。图/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为明星粉饰数据的“饭圈”的崩塌,今年也是娱乐圈明星、艺人频频“塌房”的一年。从郑爽、吴亦凡再到王力宏,公众渐渐发现,某些明星、偶像并不如舞台上的那么“光鲜”,大众渐渐摘除了对明星、艺人的“滤镜”,更多的是以审视的目光看待他们。

因此,2021年不仅是告别不良“饭圈文化”的一年,也是明星“祛魅”的一年。而公众对娱乐圈的认知也将深深影响着未来对娱乐圈的舆论评判。

但还需要认识到的是,明星“祛魅”并非拒绝“偶像”。喜欢优质偶像的本质是喜欢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并将其化作自身前行的力量。

只不过,在今年之后,明星团队打造出来的优质“人设”将岌岌可危,真正具有美好品质的偶像,才是公众能“欣然接受”的。

更加健康、清朗的娱乐圈氛围,才是公众真正的“心之所向”。

新京报评论员 | 丁慧

编辑 | 刘昀昀

实习生 | 韦英姿

校对 | 陈荻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