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隶书行草书法,冯光英草隶书论辑要

隶书行草书法,冯光英草隶书论辑要及宋中庶宗炳出九体书,所谓缣素书、简奏书、笺表书、吊记书、行押书、檝书、槁书、半草书、全草书,此九法,极真草书之次第焉。所学正书,宜以殷钧、范怀约为主,方正循纪,修短合度。所学草书,宜以张融(被齐太祖评为“无二王法”者,梁时奉为楷模)、王僧虔为则。体用得法,意气有余,章表笺书,于斯足焉。(光英按:六朝人正草或真草,师法间接右军,风气又一变。)二、传王羲之《用笔赋》:“秦、汉、魏至今,隶书其惟钟繇,草有黄绮、张芝,至于用笔神妙,不可得而详悉也。”“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唐窦臮《述书赋并序并注》:“幼子子敬,创草破正。”三、南朝宋虞龢《论书表》记:“羲之尝诣一门生家,设佳馔,供亿甚盛,感之,欲以书相报。见有一新棐床几,至净滑,乃书之,草正相半。”《晋书·王羲之传》:“尝诣门生家,见有一新棐床几,至滑净,乃书之,草真相半。”(光英按:相半当为杂糅,非各半之意。)四、南朝梁庾元威《论书》

前言:书体草隶之名,来自南朝宋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对王羲之“特善草隶,古今莫二”的评语中。当时隶又称真书。是王羲之参草法破隶体,以隶笔运草体的创新书体,也属于草书体的一种。在东晋,它与吴皇象所善的章草书,魏钟繇所善的行狎书,晋卫瓘所善的草稿书,一并在日常相闻书信公文奏报中的使用。作为王羲之的代表书体,草隶启发了王献之的行草书创作,在唐代,张旭经过对草隶的进一步减省,突出了雄逸的笔势,完成了狂草书体的创作。草隶体因为其宏富的艺术内涵,兼顾了实用与艺术性,一度成为唐代官方奏报的书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当下,深入学习草隶书体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今人对书法艺术的态度,有的学书者质疑真楷书在书艺训练中的基础性作用,有的书学者将馆阁楷书作为最高标准顶礼膜拜,有的学书者忽视了草书的法度,而趋向任笔为体的变态,让人难以辨识,更有妄者将草书变形为各种图式,使人莫名其妙,这些都影响了书艺的传承与发展。

本篇所集草隶书论,辑自西晋至清代的多种文献,是草隶(或称真草)在历代发展的真实描述。其中有的辨书体,有的言笔法,有的论风格,相信大家读后会对这一书体有更全面的理解。为了突出草隶体的丰富内蕴,并将部分相关的画论诗句一并列出。以为博雅君子博览。

一、西晋杨肇,见潘岳《杨使君诔》:“草、隶兼善,尺牍必珍,翰若飞动,纸落如云。”又云:“披帙散书,屡睹遗文,有造有写,或草或真。”(光英按:亦真、草相间之书。草隶之名已显,而书体未成。)唐张怀瓘《书断》评其“未能自通”“草隶入能”。

二、传王羲之《用笔赋》:“秦、汉、魏至今,隶书其惟钟繇,草有黄绮、张芝,至于用笔神妙,不可得而详悉也。”“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唐窦臮《述书赋并序并注》:“幼子子敬,创草破正。”

隶书行草书法,冯光英草隶书论辑要(1)

三、南朝宋虞龢《论书表》记:“羲之尝诣一门生家,设佳馔,供亿甚盛,感之,欲以书相报。见有一新棐床几,至净滑,乃书之,草正相半。”《晋书·王羲之传》:“尝诣门生家,见有一新棐床几,至滑净,乃书之,草真相半。”(光英按:相半当为杂糅,非各半之意。)

四、南朝梁庾元威《论书》

所学正书,宜以殷钧、范怀约为主,方正循纪,修短合度。所学草书,宜以张融(被齐太祖评为“无二王法”者,梁时奉为楷模)、王僧虔为则。体用得法,意气有余,章表笺书,于斯足焉。(光英按:六朝人正草或真草,师法间接右军,风气又一变。)

及宋中庶宗炳出九体书,所谓缣素书、简奏书、笺表书、吊记书、行押书、檝书、槁书、半草书、全草书,此九法,极真草书之次第焉。

五、南朝梁《萧子恪传》:“子云善草隶书,为世楷法。自云善效钟元常、王逸少,而微变字体。其书迹雅为高祖所重,尝论子云书曰:‘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美过崔寔,当与元常并驱争先。’”

六、南朝梁庾肩吾《书品》:“惟草正疏通,专行于世。其或继之者,虽百代可知。”另“郗愔、安石,草、正并驱”。《书品》:“论曰:隶既发源秦史,草乃激流齐相,跨七代而弥遵,将千载而无革;诚开博者也。均其文,总六书之要;指其事,笼八体之奇能;拔篆籀于繁芜,移楷真于重密;分行纸上,类出茧之蛾;结画篇中,似闻琴之鹤;岭㟧间起,琼山惭其敛雾;漪澜递振,碧海愧其下风;抽丝散水,定于笔下;倚刀较尺,验于字中。真、草既分于星芒,烈火复成于珠佩。或横牵竖掣,或浓点轻拂,或将放而更流,或因挑而还置,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铦。詹尹端策,故以迷其变化;《英》、《韶》倾耳,无以察其音声。殆善射之不注,妙斲轮之不传。是以鹰爪含利,出彼兔毫;龙管润霜,游兹虿尾。学者鲜能具体,窥者罕得其门。若探妙测深,尽形得势;烟花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疑神化之所为,非世人之所学,惟张有道、锺元常、王右军其人也。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锺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锺,工夫过之。羊欣云:‘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若孔门以书,三子入室矣。允为上之上。”

七、颜之推《颜氏家训》

“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家中尝得十卷,方知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诸书,莫不得羲之之体,故是书之渊源。萧晚节所变,乃右军年少时法也。”

“真草书迹 微须留意。”

八、唐虞世南《书旨述》论隶草

(通玄)先生曰:“古文、籀篆,曲尽而知之,愧无隐也,隶、草攸正,今则未闻,愿以发明,用祛昏惑。”曰:“至若程邈隶体,因之罪隶以名其书,朴略微奥,而历祀增损,亟以湮沦,而淳、喜之流,亦称传习,首变其法,巧拙相沿,未之超绝。史游制于急就,创立草稾而不之能。崔、杜析理,虽则丰妍,润色之中,失于简约。伯英重以省繁,饰之铦利,加之奋逸,时言草圣,首出常伦;钟太傅师资德升,驰骛曹、蔡,仿学而致一体,真楷独得精妍。而前辈数贤,递相矛盾。事则恭守无舍,义则尚有瑕疵,未分贤明,失之断割。逮夫王廙、王洽、逸少、子敬,剖析前古,无所不工,八体六文,必揆其理,俯拾众美,会兹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光英按:因隶、草之成熟,草隶体的创始方有条件。)

九、唐欧阳询《用笔论》:“忽正忽斜,半真半草。”

十、唐孙过庭《书谱》:“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解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乘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焉。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至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自兹以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此段专论草隶,分则一草一真,合则草隶一体。)

另有“镕铸虫篆,陶钧草隶”语。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

十一、唐李嗣真《书后品》:“虫篆者,小学之所宗;草隶者,士人之所尚。”(附明李日华《紫桃炫杂缀》:“古人不贵小楷,谓之隶书,为胥吏所书耳。梁武帝敕臣下书疏,皆用行押笔自书,惟署名稍谨耳。唐文皇令三馆诸生写道释诸经,以其楷正,名经生体,士大夫不为也。”)(参看李靖《上西岳书》帖)

十二、唐张怀瓘《书断》:“三古为实,草隶为华。妙极于华者羲、献,精穷于实者籀、斯。”又“伯英损益伯度章草,亦犹逸少增减元常真书。虽润色精于断割,意则美矣。至若高深之意、质素之风,俱不及其师也。然各为今古之独步”。(光英按:草隶者,减元常之真书耳。)又“(王羲之)然剖析张公(芝)之草,而秾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繇)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

十三、张怀瓘《六体书论·草书》:“故学真者不可不兼钟,学草者不可不兼张,此皆书之骨也。如不参二家之法,欲求于妙,不亦难乎!若有能越诸家之法度、草隶之规模,独照灵襟,超然物表,学乎造化,创开规矩,不然不可兼于钟、张也。”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真草偏枯,谓两字或三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谓之偏枯,须求映带,字势雄媚。”

十四、张怀瓘《评书药石论》:“自草隶之作,《书断》详矣,从宋、齐以后,陵夷至于梁、陈……肥钝之弊,于斯为甚。”(英按:唐人书贵瘦硬。)

十五、《书断》引常文休云:“然草隶之间,已为三古。崔、杜为上古,钟、张为中古,羲、献为下古。”(光英按:自汉兴有草书以来,草、隶兼行而作,此为史实,汉之刘穆、西晋杨肇,可以为证。而今以奉王羲之为草隶之宗。)

十六、窦臮·窦蒙《述书赋并注》载东晋至唐善草隶书家评记

1、庾翼,字稚恭。“名齐逸少,墨妙所宗。善草则鹰搏隼击,工正则剑锷刀锋。”(光英注:庾怿、庾翼为庾亮从弟。)

2、郗超,字景兴。郗愔子,其姑母郗璿为王羲之妻,王献之母。“正草轻利,脱略古法。”

3、谢尚,字仁祖;谢奕,字无奕;谢安,字安石。“谢氏三昆,尚草特峻”,“达士逸迹,乃推无奕”;“能事雅量,末归安石”;“至夫蕴虚静,善草正……恨其心惧景兴,书轻子敬”。

4、王羲之,字遗少。“然则穷极奥旨,逸少之始。虎变而百兽跧,风加而众草靡。肯綮游刃,神明合理。虽兴酣兰亭,墨仰池水。《武》未尽善,《韶》乃尽美。犹以为登泰山之崇高,知群阜之迤逦。逮乎作程昭彰,褒贬无方。秾不短,纤不长。信古今之独立,岂末学而能扬。”

5、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幼子子敬,创草破正。”

6、刘琰,字真长。“草含稚恭之爽嵦,正迩越石之羁束。轻浮森峭,秾媚藻缛。”

7、刘璞,字子成。“正隶敦实,稾草沈轻。”

8、张翼,字君祖,书能乱右军之真。“穷正验草……正企钟而悠邈,草师王而莫著。”

9、桓温,字元子。“元子正草,厚而不伦。若遗翰墨,犹带真淳。”

10、桓玄,字敬道。“依凭右军,志在凌乱。草狂逸而有度,正疏涩而犹惮。”

11、齐高帝萧道成,字绍伯。“吐纳僧虔,挤排子敬。昂藏郁拔,胜草负正。”

12、南朝齐徐希秀。“正则谨从有度,草则拘检靡伸。”

13、梁萧子云,字景乔。“丰媚轻巧,纤慢旖旎。”

14、梁阮研,字文机。“文机纤润,稳正利草。软媚横流,姿容美好。”

15、梁庾肩吾,字子真。“工归文华,拙见草正。”

16、梁陶宏景,字通明。“紧密自然。”

17、周弘让,失其字,汝南人。“弘让迅快,放诞可观。利疾速著,笔墨轻乾。”

18、北齐刘珉,字仲宝。“劣克凡正,备法紧草。遐思右军,欻尔由道。”

19、隋房彦谦。“浮紧循常。”

20、唐贺知章,字季真。《“落笔精绝。”

21、窦尚辇,字灵长,窦臮、窦蒙弟。“词藻雄赡,草隶精浑。”《述书赋并注·语例字格》)

十七、唐蔡希综《法书论》:“自我作古,因奇立度。”“八体之极是归乎钟、蔡,草隶之雄是归乎张、王。”又“仆尝闻褚河南用笔如印印泥,思所以,久不悟。後因阅江岛间,平沙细地,令人欲书,复偶一利锋,便取书之,崄劲明丽,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盖草正用笔,悉欲令笔锋透过纸背,用笔如画沙印泥,则成功极致自然,其迹可得齐於古人。”

十八、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书之求能,且工真草。”“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附北宋曹彬跋颜书《裴将军诗》:“右唐颜鲁公书真草九十三字,若雷奔电掣,绝妙非常,世所罕见。”)

隶书行草书法,冯光英草隶书论辑要(2)

十九、唐司空图《书屏记》:“时李忻州戎亦以草隶著称。”“其‘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十数字,或草或隶,尤为精绝。”

二十、北宋杜衍诗“伯英筋骨羲之肤”,言其学书早学楷,晚学草。

二十一、黄伯思《论书》:“流俗言作书,皆欲悬腕而聚指管端,真草必用此法乃善。”又:“逸少书法,真一行二草三,草书必在其三,而真行弥近。”(光英按:草隶近真行。)

二十二、北宋苏东坡《论书》:“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

宋蒋之奇跋

隶书行草书法,冯光英草隶书论辑要(3)

二十三、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宋仁宗时有太常博士黄孝先,有诗名。常师右军笔法,深得其妙。每曰:‘学书当务真楷,端正匀停,而后饶得破体,破体而后饶得颠草。’”(光英按:草隶亦破体,所谓“破真成草”。世谓小王破体书,殆非破右军草隶小纵绳墨之谓乎?)

二十四、姜夔《续书谱》:“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又:“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又“古今真书之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二十五、元郑杓《衍极并注》:“真则字终意不终,草则行尽势不尽。”与张怀瓘《书议》“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相参。

隶书行草书法,冯光英草隶书论辑要(4)

二十六、元赵孟坚《论书法》:“今人但见烂然如藤缠者为草书之妙,要之晋人之妙不在此。法度端严中萧散为胜耳。”

二十七、明解缙《书学传授》:“逸少世有书学……隶兼崔、蔡,草并杜、张,真集卫、钟,章齐皇、索。润色古今 典午之兴;登峰造极,书家之盛。”

二十八、明赵宧光《寒山帚谈》:“真书不师篆古,行书不师章分,如人入粟易丝,不知蚕茧之所出也。”又:“真草虽并有挑剔,大半从飞白得之,或引带过脉,无一笔虚设。”又:“昔人云:‘能草不能真,无本之学。’余因而进之曰:‘真不知篆,草不知章,皆盲儿也。’”

二十九、明孙克弘跋《宋克书孙过庭书谱残卷》:“故悬腕之际,神与手会,阖辟变作,纵意所如,自合绳尺,若钟王羲献交集奔走于豪端也。”

三十、明许容《说篆》:“大抵高文典册,则宜篆籀,著之金石,至寻常简牍,则一草隶足矣。”

三十一、清王澍《虚舟题跋·草书第九》:“草书须以楷法为之,一点一拂,皆敛入规矩,乃是右军嫡嗣。”

三十二、清姜宸英《湛园题跋》:“草书者,草其真也。”

清包世臣《历下笔谭》:“长史(张旭)惟《千文》残本二百余字,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挫如泉流,上接永兴,下开鲁郡,是为草隶。”

三十三、包世臣《自跋草书答十二问》:“右军作真如草,大令作草如真。”作真如草,率更雅有神解。作草如真,乃汉晋相承草法。

三十四、清曾纪泽《题贺知章孝经》:“四明狂客酒中仙,诗句昆山片玉传。诗酒余闲挥草隶,纨缣真迹散云烟。一编醉帖留沧海,万里回光照剡川。长史萧疏虔礼密,权量铢寸较谁贤。”

草隶书法与画法

明董其昌:“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

姚绶:“题画多用草隶。”

清石涛《山亭独坐图》跋:“吴道玄有笔有象,皆一笔而成。曾□张颠、知章,学书不成,因工于画,画精而书亦妙,可知书之可通神于画也。”

清翁方纲《范宽山水,王铎丙戌五月题》:“香光那区河朔派,孟津漫借草隶诠。”《题芝山所收小米画》:“澄观忽造万物表,后来房山辨流派。自古草隶谁知津,一水一石自起讫。空烟冉冉蒸无纹,神光回入三折皴。”《题方方壶山水》:“更无草隶题,苍然不破墨。”《题董文敏仿北苑帧歌》:“草隶折旋不可觅,空窗斜日转渌芜。”《题集香亭斋观所藏孙雪居、董香光书画合册》:“三真六草董尚书,但有真行无篆隶。”《题徐昭法山水自题仿李营丘画于涧上草堂》:“草隶欲奚托,焉仿营丘为。”《题吴水云画十二首》:“子久出世士,峰峦不在多。纵横藏草隶,皴法竟如何?”《题王安节画册二首》:“君摹画家稿,石脚树分枝。欲用草隶诀,于君转笔时。”《题徐絸园仿文五峰夏山卷》:“小窗研璞留影在,但作草隶神郁蟠。”《题惜别卷芝山画为匏尊题》:“满卷林峦杂草隶,题者姓名相推排。”《题文休丞秋江行色图摹本二首》:“钩云本出元晖法,旧梦都从草隶出。”《题影园扇册二首》:“泥得何陈硾纸样,长洲草隶费摹临。”

清郑燮《画兰》:“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