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咋去世,徐志摩之死对文艺界的影响
徐志摩咋去世,徐志摩之死对文艺界的影响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林徽因在后来的悼念徐志摩的文章《看雨后的虹去》中写道:
“人家说志摩的为人只是不经意的浪漫,志摩的诗全是抒情诗,这断语从不认识他的人听来可以说很公平,从他朋友们看来实在是对不起他。志摩是个很古怪的人,浪漫固然,但他人格里最精华的却是他对人的同情和蔼,和优容;没有一个人他对他不和蔼,没有一种人,他不能优容,没有一种的情感,他绝对地不能表同情。”
▲ 徐志摩
徐志摩是友好的,他总是能够包容很多;但唯独对张幼仪苛刻,甚至是天然的成见。他追求极尽的理想,如同他的《雪花的快乐》所述写的那样: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他追求自我的方向,追求浪漫的、理想化的世界,这世界里有着和自己一样富有浪漫才情的红颜知己,因此追求林徽因,追求陆小曼……但是,张幼仪的存在,总是让他立即回到现实。在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变得紧密——通信更频繁,说话言辞更温和。1925年徐志摩再次旅欧时,居然和已离婚三年的张幼仪一起旅游意大利。
▲ 林徽因
林徽因在《看雨后的虹去》中继续写道:
“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他站在雨中等虹,他甘冒社会的大不韪争他的恋爱自由;他坐曲折的火车到乡间去拜哈代,他抛弃博士一类的引诱卷了书包到英国,只为要拜罗素做老师,他为了一种特异的境遇,一时特异的感动,从此在生命途中冒险,从此抛弃所有的旧业,只是尝试写几行新诗——这几年新诗尝试的运命并不太令人踊跃,冷嘲热骂只是家常便饭——他常能走几里路去采几茎花,费许多周折去看一个朋友说两句话;这些,还有许多,都不是我们寻常能够轻易了解的神秘。我说神秘,其实竟许是傻,是痴!事实上他只是比我们认真,虔诚到傻气,到痴!”
徐志摩的骨子里是虔敬;他接受西方文化,因为崇拜汉密尔顿而学习政治,又因为罗素而决然奔赴伦敦,总是不顾一切地忘我追求,就仿佛在雨夜的壁炉前写诗一样,超然无我。
▲ 徐志摩
胡适在徐志摩遇难次日的日记中,写道:“朋友之中,如志摩天才之高,性情之厚,真无第二人。”作为师长好友,又多次帮助徐志摩调解是非,胡适还是非常了解徐志摩的。他在《追悼徐志摩》中写道: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然而,从徐志摩真实的人生轨迹来看,他所追求的“爱与美”,并非道德上的爱和美,而更多的个人祈求。他不是胡适,胡适所追求“新文化”和“新道德”,却从未抛弃发妻江冬秀,这便是道德高度上的“爱与美”。徐志摩“突破”传统,为了追求他之所爱——无论林徽因还是陆小曼,以“自由”离婚的态度来施压张幼仪,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大多停留在个人私欲的“爱与美”,很难体现到道德上的“爱与美”。
▲ 徐志摩墓
徐志摩死后,新月派的活动迅速衰减。连周作人也认为:“中国新诗已有十五六年的历史,在这中间志摩要算是唯一的忠实同志。”1933年6月,著名诗刊《新月》停刊,随后新月社的主阵地“新月书店”经营难以为继,被商务印书馆接收,新月社宣告解散。
▲ 新月派
徐志摩的诗歌,遵从了新月派闻一多的三美理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可以说是三美理论的代表诗人。他的《再别康桥》《我不知道的风》《康桥再会吧》《偶然》《沙扬娜拉》《云游》都已是新诗中的传世名章;在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百年里,恐怕没有人的诗歌成就超过徐志摩。如下便是《沙扬娜拉》修改版后仅保留的一首: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 沈从文
对于徐志摩的死,沈从文说:“纪念志摩的唯一方法,应当是扩大我们个人的人格,对世界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爱。”在沈从文处境艰难的时刻,徐志摩曾连续在《晨报副刊》为沈从文发文章,帮助沈从文解决了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