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百年宽仁大爱永恒
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百年宽仁大爱永恒开启房颤治疗“微创时代”为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疾病痛苦,殷教授与心内科团队详细分析患者病情后,决定为患者进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全面的术前评估及周全的术前准备后,6月30日,由殷跃辉教授主刀,佘强、刘增长教授为手术助手,这场西南第一例射频消融术如期开展。此前,手术在传统二维X线引导下进行,仅能局限地标测几个点,难以记录远端情况;当时也还没有环形标测电极,只得放入仅有的条形电极标测……尽管如此,殷跃辉凭借过硬的手术技巧克服了简陋的“手术条件”,对心房颤动的发源部位——肺静脉,进行有效的射频消融,以达到电隔离的目的。耗时4小时左右,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患者出院后,规律随访五年,未曾复发过一次。2001年6月,59岁的谢先生(化名)来到重医附二院心血管内科,找到殷跃辉教授,讲述了自己的一桩“心事”。原来,谢先生一直饱受阵发性房颤之苦,尽管长期规律用药,还是频频发作引起反复心悸等症状,令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百年老院逐光而行,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跨越130年时光长河,她登临无数医学事业巅峰,守护一方百姓安康。驻足回望,浩然之气依然长存,艰苦奋斗之风融于血脉,攻坚克难之气荡漾心间。即日起,上游新闻联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开设“百年宽仁 大爱永恒|百年巡礼”系列专栏,从技术革新、学科发展、科教成就等不同维度,巡礼回顾百年宽仁的铿锵足音。
一直以来,我国房颤患者群体庞大,患病人数超千万。但上世纪90年代,房颤治疗还只停留在药物和外科开胸的阶段。2001年,重医附二院克服医疗器械与设备的局限,率先在西南地区开展了第一例导管射频消融术。从开胸到微创的技术突破,极大提升了医院在心血管病学领域的业界影响力,也让更多患者看到了彻底摆脱房颤、重获健康的希望。
开展西南首例射频消融术
规律随访五年“零”复发
2001年6月,59岁的谢先生(化名)来到重医附二院心血管内科,找到殷跃辉教授,讲述了自己的一桩“心事”。原来,谢先生一直饱受阵发性房颤之苦,尽管长期规律用药,还是频频发作引起反复心悸等症状,令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他表示迫切地想治好“心病”,安心地享受退休生活。
这一时期,虽房颤患者基数很大,但几乎都依靠长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减轻症状,副作用大且疗效有限。或是通过外科“切开”和“缝合”左右心房(迷宫手术)的方式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创伤大且手术风险高。
鉴于患者房颤反复发作,口服药物难以达到良好的疗效,长此以往还很可能形成血栓进而造成体循环栓塞,特别是脑卒中。殷跃辉告诉谢先生,房颤射频消融术或许能让他彻底摆脱房颤。同时,殷跃辉也坦言,此前科室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都未曾开展过该手术,且医院医疗器械与设备很局限,进一步加大了手术难度。了解这些情况后,经过再三思量,谢先生依旧向殷教授表达了强烈的手术愿望。
为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疾病痛苦,殷教授与心内科团队详细分析患者病情后,决定为患者进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全面的术前评估及周全的术前准备后,6月30日,由殷跃辉教授主刀,佘强、刘增长教授为手术助手,这场西南第一例射频消融术如期开展。此前,手术在传统二维X线引导下进行,仅能局限地标测几个点,难以记录远端情况;当时也还没有环形标测电极,只得放入仅有的条形电极标测……尽管如此,殷跃辉凭借过硬的手术技巧克服了简陋的“手术条件”,对心房颤动的发源部位——肺静脉,进行有效的射频消融,以达到电隔离的目的。耗时4小时左右,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患者出院后,规律随访五年,未曾复发过一次。
开启房颤治疗“微创时代”
医院业界影响力迈上新台阶
我国是房颤第一患病大国,房颤患者超千万。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的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在心慌、胸闷、气短、头晕等症状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房颤更是引发卒中的隐形杀手,使卒中发生风险增加5倍。
外科经典迷宫手术的复杂性和较大的创伤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而药物治疗需经常监测,可能存在出血风险和控制欠佳,此外可能伴随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肺脏纤维化、肝功能损害等,多数会反复发作。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这项微创技术的开展,无疑给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的广大房颤患者带来了福音。
该术式通过静脉血管途径将电极导管插入心脏,用电生理标测技术找到心脏内异常电传导通道或异位搏动点,向患者病变部位释放射频电流,使局部组织产生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异常传导通道或消灭异位起搏点的目的,让患者心脏恢复正常跳动,具有治疗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小、效果好等优点。
自1997年房颤射频消融术的临床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开始萌芽起,提升心血管临床治疗能力,殷跃辉开始潜心研究相关文献并持续进行该术式相关练习。此次手术的实施,仅据我国第一例房颤射频消融术过去两年,助力重医附二院一举成为全国第四家开展该术式的单位,填补了西南地区此领域的空白,进一步推进医院专科在心血管领域实现精准治疗,
20余年房颤消融术层出突破
助力实现房颤诊治能力全面提升
自开展第一例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医院从设备更新、技术操作、安全系数、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寻求突破。2002年,医院购入了CARTO心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可构建出心脏三维模型,清晰地显示心脏和血管的三维结构,从而指导临床医生进行导管操作和定位,提高射频消融成功率,大大减少了手术风险与并发症。在院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下,相关医疗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如今使用的Carto、Ensite和Rhythm系统都是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系统。
(重医附二院 殷跃辉、凌智瑜团队)
发展至今,射频消融术已成为重医附二院常规开展的手术,年手术量达800余台,手术时间缩短至1.5小时以内,阵发性房颤单次消融成功率达83.7%(全球平均水平约为75%),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射频消融术不仅是治愈房颤的利刃,如今,房颤、房扑、房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都可以接受导管消融治疗。同时,培养了一批如凌智瑜、杜华安、肖培琳、陈伟杰、张波医生等高水平的术者,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革新发展,房颤的治疗方式更加多样,除了射频消融,还有冷冻消融、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心源性卒中、房室结消融加起搏治疗等。2018年,医院加入中国房颤中心建设项目,并成为全国首批43家“中国房颤中心介入诊疗技术培训示范基地”之一,建立了房颤诊疗立体化管理体系,促进了房颤的整体诊疗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悉,近年来医院正致力于一种新兴的、备受关注的非热能消融疗法——脉冲消融(PFA)的相关研究,广泛应用于临床后,将为房颤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从无到有、从精到优,重医附二院以心血管优势专科为抓手,在技术革新上不断打破壁垒,实现治疗房颤的内外科融合发展,临床专科诊治实力大幅跃升,创下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多个“第一”,真正为无数心血管疾病患者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