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的哲学思想:孔子的人生哲学
孔子一生的哲学思想:孔子的人生哲学故事虽为后人杜撰,想法却十分符合现代的趋势。用流行语来说,就是“常与同好争高下,不共傻瓜论短长”。世间纷扰,白云苍狗,人走其间,乱麻丛生,遇见些价值观大相径庭的人,慢慢也就不愿意再去争辩。不理,是不想让自己生气。可孔子的不愠,需要怎样的虚怀若谷啊!他有着人间最极致的智慧,却依旧还在包容那些在别人眼里不可理喻的、小小的无知。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很多话,读书时读到没有什么感觉,只是机械地去背诵,直到后来见过许多人历过许多事,
作为天纵之圣,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当之无愧。而我们了解他,多半还是从上学时期的必背典籍《论语》说起。
论语中的孔子,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辩论,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又娓娓动人的语言中,一些深刻到至今还被人们推崇的人生哲理跃然纸上,穿越历史的风尘,拨云见雾地走到了我们面前。
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恼怒,这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很多话,读书时读到没有什么感觉,只是机械地去背诵,直到后来见过许多人历过许多事,才知道能达到那种高度的,的确是这世上少有的圣人,是值得我们修行一生去学习的丰碑。因为人家对我不了解从而产生的误会与偏见,我毫无愠色,不由得让人想起寒山与拾得之间那段经典的对话: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依照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善良也好,宽容也好,都应该是有锋芒的,避他和不要理他轻而易举,忍和让如何使得?现在一想,这样的做法,倒有点三季人的味道。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故事虽为后人杜撰,想法却十分符合现代的趋势。用流行语来说,就是“常与同好争高下,不共傻瓜论短长”。世间纷扰,白云苍狗,人走其间,乱麻丛生,遇见些价值观大相径庭的人,慢慢也就不愿意再去争辩。不理,是不想让自己生气。可孔子的不愠,需要怎样的虚怀若谷啊!他有着人间最极致的智慧,却依旧还在包容那些在别人眼里不可理喻的、小小的无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其实,细心一点来看,不难发现,这一句与上一句,都是在讲君子对人是否了解自己的态度。他不生气于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我想,这跟他们的“德”有关。
圣者渡人,因此,在他们的价值体系里,自己的存在目标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第一步,所以自己的德行要至上,与其说是君子的善意,不如说是君子的德行。所以他们不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害怕自己不够了解别人,不能很好地去渡人。这就是圣人,把自己以外的世界放在心中是与生俱来的宿命,并不关心别人怎么对自己。这显然与如今大多数人付出即为求回报的想法相悖,所以,圣洁的不是他们的想法,而是在那样的年代,他们可以对自己无欲无求,从不索取,仿佛为这天地而生、肩负着整个人类的宿命之使者。
只能说,圣人远去,精神不变。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是随着流水前行的人,途径浅滩急流,越过高山险阻,在一次次的冲刷中塑造人格、形成意识。那不变的是什么呢?也许,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成长后,有那么一刻,自己的想法受到了那句话的启发,然后与千年之前,某个伟大的灵魂有那么一瞬间的接壤。而孔子告诉我们的,远不止上文所提到的这些浅显的道理,更在于,每一次重读其经典时,所领悟到的不同的东西。人在变,时光也在变,只有一步步去走自己的路,才会在一次次重读后更加理解,亦或是有一些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