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勤劳的常德人:品鉴常德人六坦荡大度常德人
善良勤劳的常德人:品鉴常德人六坦荡大度常德人陈建教的事迹先后多次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报道,2005年他被中宣部、司法部评选为“全国十大法制人物”,2011年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他的为民请命、匡护正义体现的是一种公仆情怀和务实作风。在法治社会的今天,老百姓诉求上达的渠道很多,但总有一些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陈建教把自己变成一条信息上通的纽带,用法律维护了百姓权益,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尊严。陈建教眼里见不得不平事,在为民维权、打黑除恶的路上,也有不少惊心动魄。2006年6月,听说家乡有年轻人外出打工,被卖到北方一家黑砖厂,他决定出面解救,不远千里,只身打黑。经过细致调查了解,该砖厂70多名民工都是被骗来的,身份证、钱物全被搜空,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工地上还有若干手持皮鞭的监工,稍有不慎,就会挨打。“黑幕”让陈建教震惊,更激起他的愤怒,他冒着极大危险收集证据材料,写成《关于在全国开展整治黑砖厂的建议》,温家宝总理当即作出重要批示,北方的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高远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人的情怀。”雨果发出这样的感叹,是赞美胸怀宽广的一种美德,是推崇光明磊落的一种品格,是追求坦荡如砥的一种境界。在常德这块土地上,不乏具备这些优秀品质的人,有的为民请命,勇于担当;有的追求真理,百折不挠;有的敢作敢为,气节崇高。作为常德人,也永远传承着这些优秀品质。
饘粥家风是故吾 况兼痛痒切肌肤。何尝一饱寻常事 试问民间饭熟无?
晚清诗人刘凤苞的诗作读起来有郑板桥的味道,作为庄子研究集大成者,牵挂黎民之心伸手可掬。沅澧大地是一块有血性的土地,世世代代居住着有血性的常德人。特别是面对民间疾苦,为了百姓生存,敢于为民请命,直达天听。汉寿县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就有典史青文胜,为全县苛赋请命,自缢登闻鼓,尸谏朱元璋。登闻鼓,是古代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是皇帝设置“直诉”制度的工具,即民有冤可挝鼓上闻。当年,汉寿县水患连年,不仅田园荒芜,而且赋税沉沉,全县每年上交皇粮多达37000石,百姓不堪重负。青文胜面对如此民困窘况,决意为民请命,甘冒越职越级呈诉罪名,以一名掌管刑狱、户籍、税收、粮务的正科级干部的身份,向明太祖朱元璋连上三疏,然而如沉大海。于是青文胜亲赴南京,因官职低微,又呈疏未遂,他仰天长叹:“我有何面目归见汉寿父老乡亲!”洪武二十四年(1391)五月初一,青文胜将上疏状系于发髻:“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缢于鼓下。”青文胜击鼓死谏,惊动了朱元璋,命人赴汉寿察勘实情,蠲免该县积欠,并免浮额24000石,每年缴税减少为13000石。青文胜死时年仅33岁,他用自己的生命为汉寿百姓换来了税赋的减免,自己却穷得一名不文,死后连妻子和年幼的儿子返回老家的钱都没有,正如明朝诗人朱庭声所言:“不为身家只为民,誓将一死撼吾君。寸诚真切弥天地,散作龙阳百里春。”这样的官吏古今少有,汉寿人民为他立惠烈祠,永久纪念是当之无愧的。
无独有偶,时隔4年,桃源县一位学识渊博的隐士苏彬,他看到本县“民寡田荒,额粮难办”,百姓度日艰难的处境,以赴死之心上奏洪武皇帝,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毅然弃隐出山,自费赴南京,击打登闻鼓,并自缢鼓下,震动朝堂,朱元璋颁旨:“钦免22000石”。
面对百姓生存危机,青文胜顾不了自己的所谓 “前途命运”,只有满腔热血;面对天下苍生苦难,苏彬决绝逍遥避世,选择义无反顾。他们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救当地百姓脱离苦难,其壮举可谓感天动地。
常德人这种为民请命的血性一直传承到今天。石门县陈建教,作为一名人大代表,30年为底层群众呐喊,30年为惩恶扬善奔波,30年为弱势群体撑腰。他先后走访群众29500多人次,深入实地专题调查1930余次,接待来信来访18100多人次,向国家、省、市提出批评、意见、建议、议案3815件,写《民情日记》185大本,堆起来6米多高。先后解救人质和被骗民工1590人,为民工讨薪1750多人次,为420名伤残民工讨回公道。今天的为民请命,性质发生了变化,手段更有不同,但正义之心、坦荡之勇是一致的。
陈建教(左二)与被他营救的苏安和(左一)及其父母亲在一起
陈建教眼里见不得不平事,在为民维权、打黑除恶的路上,也有不少惊心动魄。2006年6月,听说家乡有年轻人外出打工,被卖到北方一家黑砖厂,他决定出面解救,不远千里,只身打黑。经过细致调查了解,该砖厂70多名民工都是被骗来的,身份证、钱物全被搜空,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工地上还有若干手持皮鞭的监工,稍有不慎,就会挨打。“黑幕”让陈建教震惊,更激起他的愤怒,他冒着极大危险收集证据材料,写成《关于在全国开展整治黑砖厂的建议》,温家宝总理当即作出重要批示,北方的这家黑砖厂被关闭,民工得以解救。同时全国掀起一场整治“黑砖窑”的风暴,数以万计的民工脱离苦海。还有一次,陈建教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43名农民工的求救信,信中说石门县100多名农民工,被地下非法劳务市场诱骗到北京一建筑工地,半年多了,他们不仅拿不到一分钱,还经常遭欺凌,挨打受骂,己经到了有病不能治,有家不能回的地步。陈建教又一次千里奔波,隐瞒自己的身份在工地打工,通过小心翼翼的调查,掌握了大量证据材料,但他的身份也暴露了。一个夜里,他在几个农民工的帮助下,才从地下排水沟里钻出来,幸免一难,只要晚几分钟,七八个手持棍棒的监工就会“收拾”他。陈建教连夜起草《皇城脚下建筑工地的黑幕》,分寄国务院、北京市委。事件震惊了中央领导,4天后报告有了回信。2002年8月,北京市集中开展“首都建设者慰问活动”,共兑付民工劳务费1.4亿元。
陈建教的事迹先后多次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报道,2005年他被中宣部、司法部评选为“全国十大法制人物”,2011年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他的为民请命、匡护正义体现的是一种公仆情怀和务实作风。在法治社会的今天,老百姓诉求上达的渠道很多,但总有一些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陈建教把自己变成一条信息上通的纽带,用法律维护了百姓权益,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尊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一个31岁的寡妇带着6岁的女儿上学,在今天看来,都是不合时宜的,至少背后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而早在100多年前,1909年常德女子师范速成班,就有这样一对母女,母亲蒋胜眉,女儿丁玲。
丁玲与母亲蒋胜眉合影
蒋胜眉,原名余曼贞。她是一位坚强的女性,是一位充满叛逆精神,追求妇女解放的伟大女性。她年少就就有理想、有抱负,犹如她自述写的:“弟考试前列,宾客满堂,父母非常欢喜,吾心极其羡慕,转又自恨身为女子,不能达吾之志。”余曼贞20岁从常德县嫁入临澧名门望族蒋家,婚后随夫姓,取名蒋胜眉,意为“女子胜过须眉”。1904年10月生下丁玲,1908年丈夫蒋浴岚抛下4岁的女儿和遗腹子撒手西去,蒋氏家族开始败落。在经历了丈夫生离死别的苦难,遭受叔伯族人冷眼之后,蒋胜眉携子扶女,一肩行李,凄凄凉凉地走出了蒋家大门。正如丁玲《母亲》中所述:“她满肚子都是苦,一半为死去的丈夫,大半还是为怎么生活;有两个小孩子拖着她,家产完了……靠人总不能,世界呢?又是一个势利的世界,过惯了好日子,一天坍下来,真受苦……”悲悲切切地回到娘家,疼爱她的父母早已亡故,只能寄居在弟弟家。虽然娘家系书香门弟,父亲和弟弟颇有政声,但寄人篱下的日子总不好过,她决心自己奋斗,圆自己的求学梦,圆自己的自立梦。1909年报考常德女子师范速成班被录取,即携女儿丁玲早出晚归,妈妈上师范班,女儿上幼稚园,家中还有未满周岁的小儿。这在当时“女儿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过人的胆识。有多少非议,有多少嘲讽,都随它去吧。
蒋胜眉求学既非哗众取宠,更非为功名利禄。1912年常德女子师范停办,她又借款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一师求学期间,与比自己小16岁的向警予等7人结为姐妹同盟,盟誓:“振奋女子志气,励志读书,男女平等,图强获胜。”1913年36岁的蒋胜眉赶往蒋家变卖家产,睹物伤怀,想起自己英年早逝的丈夫,回想几年孤儿寡母的生活,泪雨滂沱,对着丈夫遗像泣声祷告:只要我有三寸气存,务必扬眉吐气,使我们的儿女成人成才。
因为家庭困难,也就是36岁那年,蒋胜眉没有等到毕业,就到桃源教书了。1919年秋,她和好友蒋毅仁、余子敏、李德全(冯玉祥夫人,新中国首任卫生部长)一道创办“妇女俭德会”,并任会长,提倡妇女不敬神、不缠足、不梳粑粑头。同年,她创办常德第一所私立文艺女校。第二年又成立“平民工读女校”,既当校长,又当教员。学生在这里既学手艺又接受新文化,免学费,有津贴。1922年6月,常德社青团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蒋胜眉被选为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长,不久又发起成立“常德女界联合会”,又叫“天足会”,响亮喊出“还我天足”口号,公开反对妇女缠足。常德女界在蒋胜眉的奔走呼号下,开会、结社,彼此往来,生机勃勃。1931年,女婿左翼作家胡也频被国民党杀害,她毫不犹豫承担起抚育两个外孙的重任,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在日军侵略常德期间,年至6旬的老人,孤身一人,先后在钱家坪、草坪、长茅岭、港二口、花岩溪等地避难,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就在这一段极端艰辛的日子里,她写了一部60年的回忆录和200多首旧体诗。蒋胜眉的一生,是挣扎的一生,是追求解放的一生,在封建思想、封建势力的重围中闯荡出来,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儿女做出了榜样,培养了丁玲自尊、自强的性格。
我们要赞美蒋胜眉,也要追思黄细亚。娟秀的面容、俏丽的短发,粗黑的浓眉下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歌乐山烈士陵园,汉白玉雕的黄细亚,昂首扬眉,21岁青春飞扬的脸上,永远凝固着一个微笑。
说起黄细亚,不得不提及临澧有着极高声望的黄氏家族。这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三湘两黄诗千古,书香门第耀神州”一诗中,称道的“两黄”就是晚清著名诗人黄道让及其子著名法学家、诗人黄右昌,黄细亚就是黄道让的玄孙。这个家族还诞生了日后闻名于世的国际微波与纤维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黄宏嘉。
革命志士黄细亚
1943年,一位乡绅子弟向不满15岁的黄细亚求婚,得到其父母同意,没想到刚烈的女儿竟吞下整包红头火柴药,誓死抗争,经抢救才脱离危险。这一年日本军队侵占湖南,黄细亚在亲友的帮助下逃离老家,跟随战区流亡学生一路到四川,投入到革命运动大潮中。喜爱文学的黄细亚,在四川江津国立九中学习期间,与朱配德等人发起组织进步社团“五月诗学社”,开展读书活动,宣传进步思想。在中共重庆党组织的帮助下,“五月诗学社”以热情洋溢的诗篇,抒发着对和平统一、繁荣富强新中国的向往,同时愤怒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屠杀人民、造成人民苦难的罪行。黄细亚的诗篇和言行,引来了国民党特务的重点关注,经常遭到跟踪、监视、威胁、恐吓。1948年,黄细亚加入中共四川党组织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协助地下党做国民党部队的策反工作,她战斗的诗篇从没停歇。
“剥掉我的皮,我还有鲜红的心!吃掉我的肉,啃不动我的骨头!”(《桃子》)
“用你笔的斧头,去砍掉人类的痛苦;以你诗的镰刀,去收割人类的幸福。牢记着吧,诗人!在凯旋的号声里,我们将会交换一个微笑……”(《一个微笑》)
1949年9月13日,由于重庆二中女特务的出卖,黄细亚被重庆军统稽查处逮捕,11月29日夜,被杀害于重庆松林坡。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中是这样记述的:“下来,快下来!持枪的匪徒首先拖下反绑双臂、年仅21岁的女记者黄细亚,拽着她拖入林中。黄细亚是个烈性女子……中学毕业后,进入《西南风晚报》当记者,经常以采访为名,传递革命消息。1949年9月,她被重庆警备司令部稽查处逮捕。黄细亚年纪不大,诗却写得很好。”在何建明、厉华的《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第一章“血染红岩”中对黄细亚的也有具体记录。《人间魔窟》记载:“她的头部、胸部一共中了三颗子弹。”
她曾是柳亚子的学生,她是重庆渣滓洞最年轻的烈士,当鲜血浸红了她衣衫的生命最后时刻,脸上依然充满着胜利的微笑。黄细亚倒下时,离重庆解放只差10小时,此时在遥远的北京,鲜艳的五星红旗己经遍插全城。
危难险重时,有人赴汤蹈火;民族危亡时,有人精忠报国;身负重托时,有人鞠躬尽瘁;路见不平时,有人一声断喝。
常德人知道“英雄诗人”陈辉和他的《十月的歌》吧。在2006年、2007年央视新年新诗会上,央视节目主持人刘建宏、郎永淳、姚雪松和月亮朗诵了《为祖国而歌》、《姑娘》两首诗。朗诵结束后,电视屏幕上出现一段简介:“1945年2月8日,《为祖国而歌》的作者陈辉遭日伪军100多人包围,苦战数小时后,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4岁。”
陈辉烈士三百健儿齐护卫,万头钻孔看何郎。
这是何来保《绝命诗》的第一章,是写300清兵押赴长沙,途径常德,观者塞途的情形。读罢顿生一种豪气,也有一份凝重。何来保因为参加反清活动,在常德组建自立军,响应起义失败,于1900年(光绪26年)8月22日在沅陵被捕,9月在长沙浏阳门外从容就义,时年27岁。临刑前,按照清朝规矩供给受刑者大碗白酒和馒头。来保举酒,一饮而尽,清吏问:“能再饮吗?”答曰:“能!”又递一大碗,来保又一饮而尽,笑着说:“足矣。”从容坐地受戳,高吟:“七尺残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洒荒郊”。
有一首歌是这样写的:“危难险重时,有人赴汤蹈火;民族危亡时,有人精忠报国;身负重托时,有人鞠躬尽瘁;路见不平时,有人一声断喝。”常德人正是有这种担当的品行,有这种坦荡的胸怀,有这种敢作敢为敢为人先的浩然正气。
从1840年至今,常德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7000余人,烈士最集中的时期正是中国处于动荡、民族处于危难之际。其中土地革命时期3748名,抗日战争时期320名,抗美援朝时期1092名。翻开《常德市革命烈士名录》,不乏各个时期的先驱、名人、名将,一个个名字都闪耀着光辉。仅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担任过红军师级以上职务的常德籍烈士就有颜昌颐、王尔琢、刘炎、黄鳌、鲁易、游端轩、汪毅夫、陈协平、周小康、郭天明、陈寿山、覃苏、李年华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远离硝烟的时代里,常德依然英雄辈出。像发生在1969年7月28日汕头抗击特大台风事件中,有41名常德籍战士牺牲。1985年7月19日,面对两名持刀抢劫银行、连伤30多人的歹徒,原常德塑料五厂供销员丁为禄挺身而出,在拦腰抱住并按倒其中一名时,被另一名连刺数刀,英勇牺牲,年仅32岁,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烈士,原常德市政府在滨湖公园内建造了他的塑像和纪念亭。2005年6月4日,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工兵防化处处长丁哗,在一次执行重大国防施工任务途中突遭山洪爆发,被洪水冲入河中,因抢救战友而牺牲。集团军追任他为烈士,广州军区追记一等功。90后消防战士王强去年5月21日,在重庆石柱,为救援被山洪围困“孤岛”的群众,被巨石击穿头盔,壮烈牺牲,牺牲时还紧紧拽着救援绳。公安部授予其革命烈士称号,重庆市公安局追记他一等功。1995年夏,常德船工杨建忠驾驶自己两艘装满石膏矿石(200吨)的船途经南京江面时,南京正遭遇大洪水,一段江堤出现了缺口,六朝古都危在旦夕,杨建忠毫不犹豫地沉船堵口,保住了南京城,南京市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我们应该铭记这些英雄,应该向他们敬礼,英雄值得后人永远膜拜。
胸中有度是非明,心底无私天地宽。
“木奴千头”的故事,在古诗文里经常被褒扬,吟唱。它讲的是一位父亲位高权重,但不愿给儿子谋个一官半职,而是教育他回老家从事农业生产。故事的主人翁就是三国时期龙阳(今汉寿)人李衡。李衡家住汉寿樊州,敢于得罪权贵,政声远播,后官至丹阳太守。在职期间,不忘农家本色,为官清廉,治家严格,虽然只有一个宝贝儿子,也时常为儿子将来的生计担忧,但又不愿利用自己的职权让儿子世袭官位或安排差事。于是他雇请门客到龙阳老家,修整住宅,并栽种桔树千株,以便日后儿子回家培育经营,以继承祖辈的农家本分和清白家风。李衡临终前对儿子说:父亲为官多年,但没有什么家产,只是在老家有千头木奴,只要你精心照料,够你终身受用。儿子牢记父训,携全家回樊州,这时桔树已经成熟,从此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李衡栽种桔树的樊州成了名副其实的桔州,也因此引来不少文人墨客和游览的人群,使之成为常德府的“八景”之一 名曰“桔州晚霁”。李衡种桔遗子,其坦荡如砥的清廉家风和农耕情怀成为千秋美谈,正如诗人张之杜咏颂的“种桔非关欲生存,愿遗清白示儿孙。木奴千树寒霜色,赢得桔洲香满村。”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木奴千头”的故事应当像桔香一样浸入各级领导的骨髓,并以此为清廉教材、家风样本。
桃源宋教仁以天下为已任,不计个人功名荣辱,光明坦荡、舍身报国的一生,同样为国人所称颂,更受到家乡人的无比敬仰。1907年,宋教仁赴东北“联络马使”从事革命活动,意外得知日本特务组织“长白山会”正在制造伪证,挑起所谓间岛问题争端,企图侵占我国延边四县10多平方公里土地。他当时正被清政府悬赏通缉,同时受到日本特务的监视,但宋教仁仍义无反顾,冒着生命危险,化名日本浪人贞村,打入“长白山会”获取实证。“费数月之功,编著《问岛问题》一书,发现该地为中领之证据,欲以为政府外交援助”。成书后,顶住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和革命党的误解阻挠,托友人将书稿交给中国驻日公使。清政府得此书后,据理抗争,日本人不得不妥协默认,取得了清朝统治中国200多年数十次领土争端中的一次全面胜利,保卫了延边十几万平方公里国土。宋教仁用正义守法行为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情, 用理性文明的方式真正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1912年冬,宋教仁北上会晤表世凯,临行之前,国民党激进派陈其美、应桂馨等设宴饯行。席间,陈其美问宋教仁组织国民党政党内阁的办法,宋教仁表示说:“我只有公正无私没有拉帮结派的办法(唯大公无党耳)!”应桂馨听后骂道:“你这样做简直就是叛党,我一定给你一点颜色看看!”一边说还一边掏出手枪,幸好有在场其他人劝住。宋教仁对此毫无惧色,大声说:“死无惧,志不可夺!”宴席不欢而散。1913年3月20日22时45分,宋教仁被洪述祖暗杀于上海火车站,年仅31岁。在医院,他向于右任留下遗嘱:“今以三事奉告: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东京寄存之书籍,悉捐入南京图书馆;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请克强与公及诸故人为我照料;三、诸公皆当勉力进行,勿以我为念而放弃责任心。”多么敞亮的胸怀,多么崇高的节操,宋教仁真正践行了“天下为公”的宗旨。上海闸北公园建有宋教仁墓,石座上有于右任撰书刻铭,读之荡气回肠:“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为曲笔乎?曲笔天诛。嗟嗟九泉之泪,天下之血,老友之笔,贼人之铁,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铭诸心肝,质诸天地。呜呼!”
宋教仁勤政廉政,身体力行。他认为:“为国服务,本非权利,共和国之职事,非专利国之官爵可比。”1912年4月任北京政府农林总长时,即在《民立报》连登两次“宋教仁启事”:“鄙人以菲才承乏农部,为国服务,深恐用人行政不得其当。部中职员量才任用,一切干谒概行谢绝……所望亲之故旧,曲加体谅,不事无谓之请托,以杜夤缘奔竞之风……”其勤廉之用心可谓良苦,同时也是政务公开,反腐倡廉的典范。“宋教仁启事”刻在常德诗墙廉洁文化园内,常读可以警醒,常读可以清心,常读可以正行。
作者:丁兴宇编辑:倪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