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杨万里退休,杨万里与铜陵大通

杨万里退休,杨万里与铜陵大通乾道3年(1167年)上元前夕,杨万里到临安,拜见名臣陈俊卿和虞允文,上政论《千虑策》,含“君道”“人才”“论将”“论兵”等共三十篇,深刻总结靖康之难以来历史教训,直率批评朝廷腐败无能,提出一整套振兴国家方针策略,充分展示他的政治主张。乾道5年11月,又上书陈、虞二相,披陈国家攻守形势。这两次上书,充分体现出他那强烈的爱国情怀。 绍兴31年冬,南宋军队在采石大挫金兵,他兴奋不已,因此作《海鰌赋》以壮之,并对虞允文指挥之功尤深推仰。宋高宗建炎元年9月22日(1127年10月29日),杨万里出生于吉州吉水县中鹄乡新嘉里南溪滥塘村(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乡椪塘村)。 绍兴3年(1134年),杨万里开始随父亲学习经书,宦学四方,曾先后拜高守道、王庭珪、刘安世、刘才邵等为师。绍兴19年,他从安福回到吉水,次年春参加乡试中举。绍兴2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中丙科;次年被授赣州司户参军。在赣州任上,其父杨芾携

杨万里退休,杨万里与铜陵大通(1)

(杨万里雕像)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是南宋文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绍兴24年(1154年),杨万里考中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此后,历任国子监博、漳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秘书监等职,是当时南宋朝廷中主战派人物。绍熙元年(1190年),以焕章阁学士任接伴金朝贺正旦使,后任江东转运副使。因反对铁钱会子行于江南诸郡被改知赣州。他执意不赴,故乞辞官而归,自此闲居乡里。开禧2年(1206年)卒于家中,谥号“文节”。

杨万里早年曾多次拜他人为师 汲取学养,先学江西诗派,后学陈师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绝,又学晚唐诗等,最终促成杨万里的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具有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鲜明特点。其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其词清新自然,也如其诗;赋有《浯溪赋》《海鱿赋》等。今存世的诗共4200余首。

宋高宗建炎元年9月22日(1127年10月29日),杨万里出生于吉州吉水县中鹄乡新嘉里南溪滥塘村(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乡椪塘村)。

绍兴3年(1134年),杨万里开始随父亲学习经书,宦学四方,曾先后拜高守道、王庭珪、刘安世、刘才邵等为师。绍兴19年,他从安福回到吉水,次年春参加乡试中举。绍兴2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中丙科;次年被授赣州司户参军。在赣州任上,其父杨芾携他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他因此深受张九成、胡铨及王庭珪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与力主抗金爱国精神影响,成为当时的主战派人物之一。

绍兴28年(1158年),他任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县丞,有幸与当时谪居永州的主战派领袖张浚结识,张浚说:“元符年间的官员中,有多少高官贪污,只有邹浩、陈瓘刚正不阿!”勉励他要“正心诚意”求学问之道,他因此把读书之室命名“诚斋”,以明志向。并请其时谪居衡州的胡铨为他写下《诚斋记》。故后人将其诗命名为“诚斋体”。

绍兴31年冬,南宋军队在采石大挫金兵,他兴奋不已,因此作《海鰌赋》以壮之,并对虞允文指挥之功尤深推仰。

乾道3年(1167年)上元前夕,杨万里到临安,拜见名臣陈俊卿和虞允文,上政论《千虑策》,含“君道”“人才”“论将”“论兵”等共三十篇,深刻总结靖康之难以来历史教训,直率批评朝廷腐败无能,提出一整套振兴国家方针策略,充分展示他的政治主张。乾道5年11月,又上书陈、虞二相,披陈国家攻守形势。这两次上书,充分体现出他那强烈的爱国情怀。

乾道7年3月,因好友张栻反对宠臣近习执掌要职得罪宰相虞允文,遭排挤出知袁州,他为张栻不当去位致书虞允文抗章力争,以正理相规劝,公而忘私,深为世人称道。

杨万里退休,杨万里与铜陵大通(2)

(杨万里画)

淳熙11年(1184年)10月,杨万里被召入京任职。在应诏上书极论时事时,面对宰相王淮问他:“宰相何事最急先务”,他以“人才最急先务”为答,并上《荐士录》举荐朱熹等六十人,被孝宗升为东宫侍读。

淳熙16年8月,杨万里从受贬知筠州(今江西高安)任上再召入京,他连上三札,建议新继位的光宗爱护人才、疏远奸佞,做到“一日勤,二日俭,三日断,四日亲君子,五日奖直言”(《第三札子》)。

绍熙元年(1190年)8月,因他修成《孝宗日历》非他作序及孝宗不同意由他奉进《孝宗圣政》书,因此外调江东转运副使,暂代总管淮西和江东军马钱粮。

绍熙3年,朝廷下令在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上书谏阻,因此得罪宰臣,改任赣州知州,他未就职,回归吉水。自此幽屏,便与世绝。

杨万里退休,杨万里与铜陵大通(3)

(杨万里画像)

开禧2年5月8日(1206年6月15日),已升宝谟阁学士的杨万里,不肯进食,兀坐书斋中,又别书十四言告别妻儿,笔落而逝,享年80岁。

嘉定6年(1213年)12月,朝廷宣敕,赐杨万里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力主抗金,反对屈膝议和。在进奏皇帝许多“书”“策”“札子”中,他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排投降之误,其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并十分看重、同情人民,认为:“民者,国之命而吏之仇也。”(《千虑策·民政上》)提醒光宗“要节财用、薄赋敛、结民心,民富而后邦宁,兴国之计,就在于此。”(《转对札子》)。

杨万里为人清直,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他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履,随时准备唾弃。在杭州作京官时,他一直预备着回家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行李累赘。

他为官清正廉洁,从来不扰百姓,不贪钱物。在江东转运副使任满时,应有余钱万缗,他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家。退休南溪之上,自家老屋一隅,仅避风雨。当时的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可谓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杨万里退休,杨万里与铜陵大通(4)

(明-周臣绘《杨万里诗意图》)

从杨万里一生活动轨迹来看,无论他从故乡江西吉水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礼部试与科考,都是从吉水沿赣江到鄱阳湖、出湖口入长江,沿长江顺江东下,经大通、铜陵直至江苏境内转入大运河,再直达杭州;他参加礼部试失败回家与进士及第后到赣州赴任,其行程则与他当初到杭州正好反向出行,回吉水老家或直抵赣州。

其后,他因性格刚正,遇事敢言,经常在朝堂指摘时弊,因此遭多次贬谪。无论是从永州零陵到京都任临安府教授、其父大病他从杭州回乡陪护父亲,还是乾道三年/七年到临安任职、淳熙4年遭贬改任常州知州等,他都少不得要往返长江水道经过大通与铜陵。

杨万里退休,杨万里与铜陵大通(5)

(杨万里的诗)

南宋时人们出行就两种方式,要么走官道沿驿路步行,要么坐船走水路。因为坐船比步行省力、轻松,所以那时的人们出行通常都选择水路出行。

杨万里因经常经过铜陵与大通,为此写下了不少的诗篇,其中影响较大且流传至今的有《丁家洲避风行小港出荻港大江》《夜宿羊山矶》《舟过大通镇》等诗。如:

丁家洲避风行小港出荻港大江

蓼岸藤湾隔尽人,大江小汉绕成轮。

围蔬编荻不争地,种柳坚提非买春。

匏瓠放教俱上屋,渔樵相倚自成邻。

夜来更下西风雪,荞麦梢头万玉尘。

荻蓠萧洒织来新,茅屋横斜画不真。

干地种禾那用水,湿芦经火自成薪。

岛居莫笑三百里,菜把活他千万人。

白浪打天风动地,何曾惊着一微尘。

芦挥尘尾话清秋,柳弄腰支舞绿池。

引得长风颠人骨,戏抛白浪过于楼。

十程拟作一程快,一日翻成十日留。

未到大江愁未到,大江到了更添愁。

杨万里路过大通,写下的《舟过大通镇》一诗,是千年古镇大通以其镇名载入史册的第一首诗。

舟过大通镇

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

顺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

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

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

诗中说:某一天,诗人路过大通镇时,大通江段正风急浪高,江岸云脚低垂,雾气蒙蒙,江中浪涛翻涌,险象环生,所有船只在经过时都要十分谨慎。即使是顺风顺水扬帆,也不敢稍有大意东张西望;若是逆流而行,只能劳烦纤夫沿着江岸将船慢慢拖动。但是,丛生密集的芦荻偏偏好客,欲牵留船上的缆绳。最是那些捕鱼虾的密集渔罾频繁作业,阻碍着船只前行。

然而,诗人并不曾有丝毫抱怨船行慢,正好可稍作停留,饱览这江南水乡的绮丽风光,同时好好享受这里的特产。因为这里的鱼蟹实在太多,多得不论价钱就可随意买到很多很多。诗人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一个侧面描绘出鱼米之乡大通古镇的商贸辐揍、经济富庶的兴旺景象和自然活泼的水墨图画。

应该说,这首诗真实记录下了当时大通镇的繁华与富庶。诗人以淡雅、凝炼的文笔,撇开闹市的繁华,单从大通镇的自然美景中截取那风高浪急、水拍江滩、渔罾碍船和鱼蟹价廉等镜头,尽情地渲染,恣意地点化,成就一幅水乡古镇的渔罾图,描绘出江畔大通鱼市兴旺的繁荣景象,让人读后不禁心驰神往。

据史料记载,杨万里此诗一出,当时好评如潮。千百年来,也不知收获了多少粉丝。可以说,是大通镇成就了杨万里,也更成就了《舟过大通镇》这首诗;《舟过大通镇》既彰显了长江边的大通“渔乡”之名,至今仍名重江南,享誉海内外。诗因镇名,镇因诗名。诗与镇互为映衬,珠联璧合,可为是相得益彰。

大通镇(即今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地处贵池、青阳、枞阳、铜陵四县交界处,自古就是沿江重镇。据春秋《左传》记载:早在周景王八年(公元前537年)时,春秋五霸中的吴楚两国便因争霸,在长江边的鹊岸(即今铜陵大通)打过著名的“鹊岸之战”。《左传》的这一记载,也因此成为大通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最早记载。

唐代,朝廷在此设立“大通水驿”;北宋之前即已正式成为长江沿岸十分繁华的水陆交通枢杻与商贸重镇;明代,朝廷在此设“巡检司”“河泊所”“递运所”“驿运站”等,让其成为安徽与蚌埠、安庆、芜湖齐名的“四大商埠”之一;及至清代与民国时,更是以“鱼盐城市”闻名海内外,享有着“小上海”的盛誉。如今仍是江南著名的千年水乡古镇,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通古镇风景区”常年向游客开放。

诗中的“淮上云垂岸”,是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压着厚厚的云层。而诗中的“牵”,则通“纤”,指纤夫拉船用的纤绳。诗中的“缆”,是指拴船用的缆绳。至于诗中的“渔罾”,是指大通本地渔民用竹竿支架的渔网。大通镇上的渔罾主要有三大类:岸边罾、船头罾和拦河罾。岸边罾固定在岸边,大的有一两丈,小的只有一两米;船头罾是用小木船在河面上来回流动扳的罾;拦河罾则是用渔网把整个河面拦腰截断,是大通渔民捕鱼作业使用最大的渔罾。“川后”则是引申义,是指船行驶的慢。

杨万里退休,杨万里与铜陵大通(6)

(《诚斋集》(《钦定四库全书》版))

杨万里另一首写大通的诗《夜宿羊山矶》,浅显易懂,大家尽可细品。

夜宿羊山矶

夜宿羊山矶,将晓,大雨北风甚劲,俄顷行三百余里。

五更颠风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残暑。

白浪如山泼入船,家人惊怖篙师舞。

此行十里苦滞留,我亦芦丛厌鸣橹。

书生快意轻性命,十丈蒲帆百夫举。

星驰电鹜三百里,坡拢联翩杂平楚。

船头风浪声愈厉,助以长笛挝鼍鼓。

岂惟滂湃震山岳,直恐澒洞连后土。

起看草木尽南靡,水鸟号鸣集洲渚。

稽首龙公谢风伯,区区末祷烦神许。

应知老去负壮心,戏遣穷途出豪语。

在历史上,人们对杨万里的评价很多,本文仅附两位近当代钱姓大家的评述附后,供大家参考。

钱基博

①南宋诗集传于今者,惟杨万里及陆游最富。游清新刻露而出以圆润,为媲于苏。万里清新刻露而特为生拗,则原出黄……其为文章,含危仄于爽朗,以白俗为生拗,避熟而不避俗,涵今而亦茹古,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由黄庭坚以攀韩愈,诗如是,文亦如是。然诗特擅名。②万里善用其长,肆意有作;成大则避所短,敛手勿犯。陆游语多乐易;杨万里、范成大意含怅惘。皆出入江西,而欲有所变以自名家者也。

钱钟书

放翁善写景,而诚斋善写生。放翁如图画之工笔;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

通过品读他们两位的评价,相信大家对杨万里的诗文风格也就有了一定了解。

杨万里退休,杨万里与铜陵大通(7)

(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墓地)

作者:吴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