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纪录片,刘伯承与大凉山彝族首领结拜
刘伯承元帅纪录片,刘伯承与大凉山彝族首领结拜接到命令后,刘伯承和聂荣臻先对当地彝族部落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刘伯承了解到,当地彝族对汉人的仇视也不是毫无理由的,这其中一是因为之前经常有商人欺负彝族人不识汉字、久居深山,就以次充好,把假冒伪劣的货物卖给他们,久而久之,就导致彝族人认为汉人狡诈,不可与其交好。二则是因为之前军阀混战,而当地军阀手下的士兵经常歧视这些少数民族,动辄抢劫掳掠,这才让彝族人对汉人由惧生恨。刘伯承和聂荣臻都是四川人,虽然之前没有和彝族打交道的经验,但两位将领对当地民俗等十分了解,有利于开展工作。眼前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宽敞平坦的官道,但蒋介石早已在此布下天罗地网,突围难度很大;另一条路则是山中的密林小道,要命的是这条路会经过大凉山彝族的势力范围,极易受到攻击。当地彝族在历史上受汉人政府压迫多年,因此对汉人非常仇视,当年“太平天国”的石达开率军经过这里,就遭到了彝族的攻击,因此没能及时渡河,被赶来的清军全歼。正是因
1986年10月7日,“军神”刘伯承传奇的一生即将走到尽头,他躺在病床上,用最后的力气向家人们交代后事,其中,刘伯承特意点出一个人,说:“你们一定要找到小叶丹的后人!”子女们都知道小叶丹的事情让刘伯承已经挂念了几十年,连忙答应。刘伯承去世后,他的子女多次托人去打听小叶丹,可惜都无功而返。直到1995年,事情才出现转机。小叶丹到底是何人?他和刘伯承是什么关系,竟能让刘帅挂念几十年?
实际上,小叶丹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对彝族头人,也就是首领的称呼。让刘伯承挂念多年的小叶丹,真名叫作果基约达,是大凉山彝族果基分支的首领,因为他当上首领的时候十分年轻,所以被称为“小叶丹”。
按理说,一个远在大山深处的彝族首领,不太可能和我军元帅有什么关系,两人之所以产生交集,还得从1935年红军长征说起。
1935年5月,正在长征的红军队伍刚刚渡过金沙江,抵达大凉山附近,此时红军处境十分艰难,前有大渡河,后有国民党穷追不舍,可以说是腹背受敌,除了前进以外没有别的选择。
眼前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宽敞平坦的官道,但蒋介石早已在此布下天罗地网,突围难度很大;另一条路则是山中的密林小道,要命的是这条路会经过大凉山彝族的势力范围,极易受到攻击。当地彝族在历史上受汉人政府压迫多年,因此对汉人非常仇视,当年“太平天国”的石达开率军经过这里,就遭到了彝族的攻击,因此没能及时渡河,被赶来的清军全歼。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蒋介石才信心满满,只在官道上设下伏兵,因为他认为如果红军选了小路,不用他出手,彝族自然会出兵。
蒋介石认为红军已经面临绝境,为了打击红军士气,国民党动用飞机在空中撒下传单,上面写着:“石达开的昨天就是‘朱毛’的明天!”然而,事实证明,蒋介石大大低估了红军的意志与勇气。
毛主席当然也知道石达开的遭遇,但他分析认为,石达开军队不尊重当地彝族,因此才招致攻击,而红军从不会因为民族等去欺压他人,所以如果能好好沟通,彝族应当不会攻击红军。于是,毛主席派刘伯承与聂荣臻两位将领带领一支先遣部队去开路。
刘伯承和聂荣臻都是四川人,虽然之前没有和彝族打交道的经验,但两位将领对当地民俗等十分了解,有利于开展工作。
接到命令后,刘伯承和聂荣臻先对当地彝族部落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刘伯承了解到,当地彝族对汉人的仇视也不是毫无理由的,这其中一是因为之前经常有商人欺负彝族人不识汉字、久居深山,就以次充好,把假冒伪劣的货物卖给他们,久而久之,就导致彝族人认为汉人狡诈,不可与其交好。二则是因为之前军阀混战,而当地军阀手下的士兵经常歧视这些少数民族,动辄抢劫掳掠,这才让彝族人对汉人由惧生恨。
怎么能让彝族人知道,红军和其他队伍不一样呢?这对于刘伯承来说是个难题,他决定先派一支小分队进入山里去探探情况。出发前,刘伯承对战士们再三叮嘱:彝族人并不是匪徒,攻击人只是为了自保,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不能开枪!
当小分队进入彝族地盘后,果然遭到了袭击。这些彝民武器落后,作战也不讲究战术,但他们熟悉地形,在山林里来去自如,神出鬼没,战士们根本追不上他们。而且,由于刘伯承下了命令不允许开枪,所以我军战士也没有出手,不过这些彝民倒是也没有真的攻击,而是抢去了不少战士的衣物和随身物品。
战士们光着膀子回来复命,见此情景,刘伯承哭笑不得,不过此事也能确定,彝民虽然对汉人军队有偏见,不过也不是见人就杀的匪徒,如果能好好和他们沟通,一切应该不成问题。
与此同时,回到寨子的彝民也去跟首领复命了,而这支抢走红军物品的彝民恰好就是小叶丹的下属。小叶丹之所以年纪轻轻就成了首领,主要是因为他精明能干,而且读过书,见过些世面。小叶丹听说红军任凭彝民们抢夺也没有开枪,吃惊之余也有些动容,看来这支队伍和之前的汉人不一样。不过彝民们对汉人心存偏见多年,小叶丹也不可能仅凭这一件事就相信红军,就在此时,刘伯承派人前来和彝民接洽了。
小叶丹决定先试着相信红军一次,他下令让彝民见到红军不要攻击,并且亲自接见了刘伯承派来的代表。之后,小叶丹又让彝民和红军接触了几次,彝民们发现,红军不仅不歧视彝民,对待他们十分客气,在换粮食的时候也十分公正,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让彝民吃亏;而且为了不打扰当地人,红军晚上宁可露宿野外……这一切都让小叶丹意识到,红军真的是一支特殊的队伍。
初步打消了小叶丹的戒心后,红军提出“借道经过”一事,对此小叶丹仍然有些担忧,于是派自己的心腹沙马尔格去打听情况。
和其他彝族不同,沙马尔格精通汉语,和汉人打交道的经验比较丰富,他之前就听说过红军的名字,一直心存好感,如今亲眼见了,才知道之前的传闻都是真的。
沙马尔格来到红军营地,刘伯承派肖华接待了他。在交谈中,沙马尔格了解到红军目前艰难的处境,同时也被红军为国为民的胸怀感动。回到山里,沙马尔格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小叶丹,小叶丹颇为动容,决定亲自去见刘伯承。
见到刘伯承后,小叶丹按照以前觐见大官的规矩,一撩衣服就要跪下行礼,刘伯承连忙阻止了他,微笑着说:“我们共产党不兴这一套,咱们是患难与共的兄弟,是平等的!”作为少数民族,之前从未有人对小叶丹说过“平等”二字,因此小叶丹十分感动,更加确信自己今日之行是正确的。
随后,两人进行了一番深谈,为了打消小叶丹的疑虑,刘伯承把红军要渡过大渡河才能躲开国民党追击一事和盘托出,另外刘伯承还表示,红军追求人人平等,过去欺压彝族的汉人也是红军的敌人,因此彝民应该团结红军,对抗共同的敌人。
刘伯承还跟小叶丹聊起了红军革命的目的、理想等,给小叶丹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小叶丹已经算是彝民中比较有见识的了,但他此时才认识到自己的浅薄,如果红军最终能胜利,全国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彝族自然也是,再也不用龟缩在山里,受人欺压了。
一番深谈结束,小叶丹十分激动,当即就表示不仅要和红军结盟,他个人还要和刘伯承歃血为盟,结拜为兄弟。刘伯承见小叶丹如此真诚,自然是欣然同意,于是两人就按照彝族习俗结拜成异姓兄弟,而红军的困境也随之迎刃而解了。
刘伯承将一面写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红旗送给小叶丹,作为“彝海结盟”的见证,同时还留下了一些枪支弹药,让彝民们用来防身。之后,小叶丹亲自带人护送红军队伍平安穿过彝民区,历时七天七天走到了目的地,让红军成功渡河。
分别之前,刘伯承和小叶丹约定,等革命结束了自己一定会回来。然而,此时谁也不知道,这是这对异性兄弟最后一次见面。
刘伯承走后,小叶丹开始带着族人一起闹革命,国民党反动派很快就知道小叶丹跟红军交好的事情,派兵前来攻打。
面对敌人的报复,小叶丹并没有害怕,带着族人顽强抵抗,可惜最终还是寡不敌众。反动派威胁小叶丹交出刘伯承送给他的那面红旗,这样就可以饶他一命,可是小叶丹是何等人物,怎么可能就这样屈服?最终小叶丹宁死不降,在1942年6月18日英勇就义。临终前,小叶丹叮嘱家人:“只有共产党、红军把我们彝人当人看。这样有信有义的军队一定会回来的,刘伯承这样有信有义的大人物是不会骗人的。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旗帜,将来交给刘司令员。”
小叶丹牺牲后,他的妻子倮伍乌吉嫫扛起了守护信物的责任,她把红旗藏在自己的百褶裙里,敌人翻遍了家里也没发现,只好撤走了。之后多年,倮伍乌吉嫫独自带着几个孩子生活,尽管日子艰难,但她从未忘记丈夫的嘱托。
1950年春天,四川终于解放了,倮伍乌吉嫫这才拿出这面珍藏多年的红旗,交给了当地政府。远在北京的刘伯承这才得知了小叶丹的死讯,他悲痛地说:“红军在彝区受阻只要三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蒋介石的部队追上,就有可能重蹈石达开的危险。”如果没有小叶丹的帮助,后续的很多事情可能就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因此可以说,小叶丹对我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得知小叶丹的家人幸存,刘伯承想要找到他们,帮助安置他们,然而此时倮伍乌吉嫫却早已回到了山里,她已经完成了丈夫的遗愿,不想再麻烦刘伯承。之后多年,刘伯承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小叶丹家人,直到他去世前还挂念着这件事,嘱咐子女一定要继续找。
直到1995年,小叶丹的孙辈才被找到。一听到消息,刘伯承的长子刘太行立刻派人护送他们来北京做客。得知小叶丹孙辈因为生活困难不得不辍学,刘太行帮助他们在北京继续完成了学业。之后多年,两家人始终保持着亲人般的来往,尽管“彝海结盟”的当事人刘伯承和小叶丹都已不在人世,但两家人的情谊却延续了下来,这份跨越民族和时间的情谊分外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