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级优秀教师名单,新时代天津教师风采展示
天津市级优秀教师名单,新时代天津教师风采展示林茂张媛李建国刘春艳陈蔷
王南湜
张维
刘睿
郝岚
李建国
刘春艳
陈蔷
张媛
林茂
赵明珠
编者按:2022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8个教师节,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0个教师节。组织做好2022年教师节庆祝工作,对于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历史性成就,集中展现广大教师爱党爱国、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团结凝聚广大教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担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作,把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把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重要突破口,引导广大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着力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科研攻关,主动承担学生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工作,用心用情助力乡村振兴、常态化疫情防控,涌现出一大批成绩显著、事迹感人的优秀教师,充分展现了他们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筑梦育人使命的历史责任与家国情怀。今天,正值我国第38个教师节,本报从我市大中小幼各学段,选取了十名优秀教师代表,刊发他们的从教故事和为师风采,展示他们热爱教育的情怀与坚守,引导广大教师崇德修身、潜心教书育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用情做教师 用心做学问
──记南开大学王南湜
他是蜡烛,为学生们奉献光和热;他是哲学家,他的精神世界清澈见底而且充满感情;他是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哲学体系所做的当代阐释,早已不局限在某一传统思想。
1976年,王南湜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从事过一段时间技术工作后,改修哲学。1986年在中央党校理论部获哲学硕士学位,1989年在南开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后,他留校任教。30多年来,他为师为学都不曾有一丝懈怠。
王南湜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教学事业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教学态度严肃认真,在准备每一门课时,他既注意充分吸收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又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术前沿的有关研究成果真正能为学生所接受,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同学们的广泛好评。
多年来,王南湜一直坚持为本科生指导论文,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科研能力。在研究生的培养中,他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制定培养计划。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哲学,认识哲学,喜欢上这门学科,2018年夏季学期,已经65岁的他,又重新登上讲台,去给本科生上哲学通识课,一堂大课一讲就是100分钟,一学期下来,就那么一直站在讲台上,没有任何疲倦,慷慨激昂。他用认真的教学态度,对事负责的精神,言传身教的耐心,表达了哲学学科的发展必须从抓紧本科教育教学开始。
作为当代中国一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王南湜笃学勤思,数十载笔耕不辍,其学术水准早已获得学界认可及推崇。对于学生,王南湜认为要做“好学问”不仅要动脑还需用心,他经常说,“你的研究,要在心里过得去才行,这跟人品密切相关。”
虽对学生学术品格要求严格,但王南湜从不压制学生的学术兴趣,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哪怕这些见解相对不成熟乃至幼稚,他也是以一种苏格拉底式的“精神助产术”加以引导,并为学生们提供最新的研究动向和必要的参考文献,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研究。因此,学生非常乐于与其交流。更为重要的是,王南湜对学生治学目标之引导,他经常说,“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如果缺少了哲学上的创建,是万万不行的,我们需要搞出来自己的东西。”
在别人眼中,王南湜是一位名师,成果丰硕,而在他的学生们的眼中,他是名师,更是慈父,学生们喜欢他的和蔼,跟他的每一次相处都会感觉很亲切很温暖。不管是科研还是生活上,王南湜都会尽心尽力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而对于已经毕业奔赴全国各地的学生们,也总是愿意向王南湜倾诉工作和生活的烦恼与困扰,他也总是像慈祥长者那样耐心倾听,并给出建议。他总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保护,无论是每学期雷打不动的聚餐惯例,还是重要节假日去王老师家里的探望相聚,王南湜总是会亲切地询问一下大家的近况。
可以说,王南湜的很多学生对他的尊敬是源于对他的学问的佩服。后来,接触越多就越真切地体会到,原来支撑起他非凡学问的基础乃是其杰出的人品。自古以来,为学与为人的统一乃是知识分子的理想,这种理想在王南湜身上以一种平实的方式持续地展现开来,并不断地引导和激励着他的学生们。
做“四有”好老师 当育人“大先生”
──记天津大学张维
天津大学张维教授始终践行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做“四有”好老师,当育人“大先生”,引领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实现人生理想。三尺讲台,天大责任,张维始终坚守在教学和科研一线,只为做一名“好老师”。张维是国内最早从事金融工程教育和研究的学者之一,是金融工程、计算实验金融领域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入选经济管理领域首批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荣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获评全国模范教师。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张维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他说:“工作是我的乐趣,培养好学生,是一名教师的职责。”
课堂上,他深入浅出地将中国金融发展之路娓娓道来;课外活动中,他与学生席地而坐,结合自身经历,为同学们讲述理想信念的意义。他把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情感都倾注到了学生的培养和学术研究工作中,学部领导接待日、本科生午餐会、学生成人礼、学生党支部活动与社团活动等各种场合都能见到他的身影,他与学生面对面地谈心,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
课堂下,他在担任学部主任期间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部使命为引导”的学部办学理念,引导全体学部教师坚守育人初心,关爱学生成长成才。在他的倡导下,学部率先建立了本科生“全导师制”,为每一位在校本科生配备学术、实践、学生和辅导员四类导师,建立全过程和全员育人培养体系;他在任经管学部主任期间,在全校范围内率先实行“博士申请审核制”。他自己以身示范,担任本科生专业导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开展党员思想教育、学术专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活动等,直接参与本科生培养全过程。
张维认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我们要培养未来的人才。作为老师,你希望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你就要为那样的社会去培养那样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学生正是“工程师们”付诸一生辛勤打造的“精品”。即使工作再忙,张维也绝不放松对学生的指导。“老师经常关心我们科研做的怎么样、有没有问题、研究进展如何等等,他还经常会在微信群里分享科研文献,与同学们讨论问题。”张维指导的博士生张晶说,“微信上经常能收到老师深夜发来的文献资料,和同学们探讨学术问题。”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紧跟上全球发展的步伐,这是张维和他的课题组一直瞄准的科研方向。张维说,“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必须要保有好奇心,坚持终身学习,面向国际前沿开展学术研究,与时俱进,启发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数十年来,他一直坚持一线科研。“唯有创新才能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在张维看来,创新有两大源泉,一是科学家的好奇心,另一源泉就是实践驱动。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应当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凝练出背后更深刻的科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三十年如一日昭示拳拳育人初心,小小三尺讲台彰显天大使命担当。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张维教授牢记共产党员的义务与责任,坚守人民教师的使命与担当,用自己三十四年的坚守书写着动人的教育故事,他的赤诚之心将激励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更加努力,共同创造我国教育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立师德担使命 守初心植情怀
──记天津中医药大学刘睿
刘睿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期间师从“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院士和“速效救心丸”发明人章臣桂教授,博士后师从我国药代动力学奠基人刘昌孝院士。现任中药制药工程学院药事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睿一家从曾祖父开始祖孙四代14人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薪火相传的教育事业中,形成了“诚实守信,孝道当先;学以明理,勤以成才”的家风家训。
在学校良好的发展环境、组织的悉心培育、个人的勤奋努力下,刘睿秉持“进德修业,继承创新” 校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树魂立根、用心务实”的育人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解,时刻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自己,为人师表、言行世范,严谨治学、立德树人,为中医药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她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们常说:有困难,找刘睿老师。十几年来,她与学生们并肩走过的日日夜夜,从未关闭过手机。学生视她为大朋友,她把学生当做亲人。她坚持每季度至少与每位学生面对面深入谈心一次,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种思想和学习问题,处理问题时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和指导方案并亲自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写下激励的话语。
在长期的教书育人过程中,刘睿形成了这样一种教育理念,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外语基础、高超的教学艺术、优秀的科研成果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工作多年来,她也以这样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每一份荣耀的背后,都有鲜为人知的辛苦;在每一堂精彩的授课背后,都有为此付出的汗水。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她积极备课,博览全书,补充了很多中药学相关的生物学、药学等学科基础,整本备课笔记字迹清晰工整,计算正确严谨,每一篇课时计划、学情分析、活动评价、授课反思都写得十分细致,随便翻开一页,字里行间都显现出她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她认为搞好本科教育是学生成才的基础,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讲好基础课对自身专业知识也有巩固和提高。多年来,她一直在告诫自己:“教师是神圣又富于挑战性的职业,师德要高尚,课程要常讲常新。”她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问题导入式、引用案例等教学方法,力争把枯燥的理论讲得生动有趣,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由浅入深地讲授科学知识,使用学生听得懂、愿意听、喜欢听的语言和方式,增强教育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采用多媒体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容量,不断地注入新的知识及前沿信息,逐渐形成娴熟的教学技能,广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
在今后的工作中,她将立师德担使命,守初心植情怀,用百倍的热情和家族遗传的诲人不倦的精神动力,勤勉工作,在教育领域里追寻着自己拼搏向上、锐意进取的“育人梦”,立志用满腔热情和拼搏干劲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也为教师职业增添更大的光彩。
薪火相传 续写津门师范缘
──记天津师范大学郝岚
今年49岁的郝岚是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从事教育工作已有28载。她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这个家族四代人共有13人先后担任人民教师。近一个世纪以来,郝岚与她的家人们,接力坚守在三尺讲台,人人甘之如饴。去年,郝岚光荣入选“全国首批教育世家”。
郝岚的外祖父、外祖母都是晋察冀边区的师范学校教员,解放后一直在河北省易县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离休。母亲从涿县省立师范学校毕业,1958年起就耕耘在天津南郊区的基础教育一线,所以“师范”似乎是郝岚天生带有的基因: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在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教授中文师范班课程。她从教学秘书起步的职业生涯堪称励志:她一路连续苦读,之后在英国利兹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访学,29岁评上副教授、34岁评为正教授、44岁做了博士生导师。她曾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现任天津师范大学跨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院院长、《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副主编,入选“天津市131第一层次人才”,荣获“天津市第十届教学名师”、“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教学类三等奖”等多项荣誉。
尽管科研工作繁忙,但郝岚非常注重教学工作。疫情之下,她教授2018级中文师范班时更加用心。针对社会上关于“空心人”和“躺平”的讨论愈发激烈,她立刻决定结合正在讲授的歌德著名诗剧《浮士德》作品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在经过学生不同观点辩论之后,她说:“如同浮士德,人生有多个阶段,但他最满足的时刻既不是有了爱人、生了一个俊美的儿子,也不是做了高官获得封地,而是在理想的实现时!做老师就是最幸福的职业,因为你可以塑造和改变一个人!未来的你们都会是敬业而优秀的教师!”这堂课之后,辅导员反映,那天朋友圈里,好几个学生更坚定了自己选择师范专业是正确的!
“郝老师坚守教书育人的信念,帮助、引导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杨书睿说。
郝岚不仅术业有专攻,也积极投身学校各项工作。这几年她不仅要教授本科师范生,带硕博士研究生,作为天津市教委聘请的师德宣讲团成员,她曾为十余所学校教师进行过专业培训与讲座,取得了良好效果。她总是能一方面借助自己人文学科的深厚知识背景,帮助各个层面的教师理解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与现状;另一方面也通过自己的家族故事、个人的深刻体会和优秀做法,传递“正能量”。
郝岚这一代兄弟姐妹及其配偶中有9人至今都在天津教育界任教,他们个个是精兵强将、事业中坚。他们一家就是浓缩的天津教育故事,传播着天津教育声音,代表着天津教育的正能量。“我们的目标就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郝岚说。
满腔情怀献职教 一片丹心育桃李
──记天津职业大学李建国
“我们是在给企业做实际产品,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糊弄。”在天津职业大学教师李建国的课堂上,学生总能听到这句叮嘱。走进他负责的学校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处处都能感受到严谨的气息。
1993年,作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首批“双证书”毕业生,李建国入职天津职业大学,扎根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第一线,一干就是29年。他以工匠精神育大国工匠,无论是从实训中心的硬件建设、文化建设,还是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都始终贯彻着他的职业素养,发扬着他的道德模范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仅从一名普通实训教师一步步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更是培养了一支拥有7名全国技术能手和14名天津市技术能手的“金牌”实训教学团队。
授业于人,传道于心,是李建国一直坚守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师不应该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李建国说:“给企业做产品,不能糊弄。学生在实习实训的时候,90分是优秀的,但在企业实际生产中,90分是不合格的。只有做出百分之百符合图纸需求的产品,才是企业所需要的。”
李建国经常教育学生要“择一事终一生”“干一行钻一行”“偏毫厘不敢安”“千万锤成一器”,身体力行践行工匠精神。 “李建国干工作简直就是‘拼命三郎’”的说法,就是从那时形成的。他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成为天津职业大学师生的一面精神旗帜。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李建国深知,要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发展机械制造职业教育,必须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为行业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多年来,李建国言传身教,倾力相授,锻造了一支大师引领、接续奋斗的教师团队,让一个“李建国”变成一群“李建国”。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李建国以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和创新人才培养为着眼点,定期开展业务交流、课题攻关和专业培训,实训中心教师团队的职业素养显著增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蔚然成风。
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新时代制造业的发展,是李建国一直研究的课题。他结合《中国制造2025》,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推动天津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增材制造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全身心投入建设了占地3500平方米的全国首个“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中心”,并获得天津市财政资金2400万元支持,对于缓解我国3D打印人才短缺的现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发展,增材制造技术推广中心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已处于领先水平,并且在行业研发中心处于先进行列,为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李建国眼里,职业教育绝不是什么二流教育,它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只要肯努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能。李建国就是这样有着深厚职教情怀的好老师,传承工匠精神,守望教育初心,践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用实际行动“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守正创新 铸魂育人
──记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刘春艳
凡是听过刘春艳思政课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惊叹:“原来思政课还可以这样上,原以为枯燥的思政课也能如此充满激情。”
刘春艳毕业于天津师范专科学校,本科学历,正高级教师。28年从教生涯,孩子们以做她的学生为幸,不仅是因为她曾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骨干教师等众多荣誉称号,更是因为在她这里能够收获宽严有度的关爱,感受到不放弃的情怀,得到激励性的指导,体会到有温度的交流和健康成长的快乐。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学生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信念落地生根。
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有信仰才能讲好信仰”。她是一名思政课教师,也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她政治信仰坚定,积极传递正能量,担当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1994年秋天,刘春艳老师教育生涯的第一课开讲了,从此进入为自己设定的赛道,她快人快语,雷厉风行,她倾心投入体验课堂、感悟教育,那时她年轻;28年后,已过半百,但她依然年轻,这份年轻来自充满激情的课堂,来自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来自对教育的执著;她让思政课成为有生机、有思想、有魅力的课堂,她也因此成为一棵教育教学上的“常青树”。很多学生在她的影响下选择做教师,而且要做像她一样的思政课教师,把立德树人的“接力棒”传承。
2022年冬“奥密克戎”突袭津南,她作为党员带头下沉封控小区11天,“抗疫”间隙仍不忘鼓励、悉心辅导她的学生们……6月9日“高考”政治学科考试结束后,学生们用“听我说谢谢您!温暖了四季……”的话语在班级群里对她“拍了又拍”。
“学生经常会把国外的事情同国内的情况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就会产生一些疑惑。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在天津市教委组织下,刘春艳为全市学生录制“四个自信”思政公开课,得到观看者一致好评;结合香港回归25周年,用心讲好香港回归的故事,讲清楚“香港国安法”为什么会保障香港的长治久安和长期稳定,能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思政课堂是有思想、有意义、有深度的课堂,同时也是有意思、有温度、看得见变化的课堂,刘春艳用思政人独具匠心的创造性劳动,催生一粒粒“好种子”,在“拔节孕穗期”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必要的正向引导,培养有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时代新人。
“大思政课”善用之,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为思政课堂打开更广阔的视角。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报告和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大背景,学生们可以选取感兴趣的“小话题”进行研究 假期作业也将以小组为单位的课题研究、读书分享取代了枯燥的刷题练习,刘春艳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区宣讲“中国梦”“制度自信”……学生们走进社会、深入生活、关注现实,在“接地气”的活动体验中,将“小我”融入到“大我”。
润泽桃李着春色,欲栽大木柱长天。刘春艳是一位周身永远散发着青年般锐气的教师,心中有梦,信念弥坚,杏坛二十八载,无处不见证她与学生们共同成长的心路历程,在三尺讲台上演绎自己的平凡人生,用事业的年轻态,传递正能量,用五色粉笔描绘着学子的绚丽未来。
春风化雨育幼苗 倾心教育守初心
──记天津市和平区第五幼儿园陈蔷
陈蔷1990年毕业于天津市幼儿师范学校,大学本科学历,正高级教师,现任天津市和平区第五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
从教三十二年来,她注重幼儿全面发展及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与幼儿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得到了幼儿的爱戴;她与家长心心交融,携手共同商讨教育幼儿的方法,获得家长的信任;她与同事并肩合作,营造了尊重、共享、博学、善思的教育研究氛围,赢得同事们的赞誉。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基础教育教改积极分子、天津市幼教师德建设先进工作者、天津市学前教育改革积极分子,天津市青年校长论坛一等奖等殊荣。
“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面对天真烂漫的幼儿,她以仁爱之心尊重、理解、关心、接纳与影响每一名幼儿。从发现每名幼儿的长处和闪光点入手,尊重幼儿的个性,理解幼儿的情感,包容幼儿的缺点和不足,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幼儿,让他们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陈蔷常说:“学前教育的魅力在于顺应幼儿的天性,遵循幼儿发展规律,让教育自然而然地发生于幼儿的生活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她时时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满足幼儿喜欢动手尝试感知世界的特点,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影响、感染、引导幼儿,润物细无声地对幼儿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陈蔷用满腔的热爱,探寻教育本真,把握教育奥妙。她深知肩负着幼儿健康成长引路人的使命,时刻用“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守对教育的一片初心、坚定对教育事业的一份信念,用爱浇灌教育之花,用汗水和智慧书写教育的绚丽篇章。
作为园长,她深知教育事业发展,关键是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面对园所青年教师数量迅速增长的现状,如何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成为了她心中的大事要事。她不断思考探索,创新性地提出“五维一体”构建园所新时代教师队伍成长规划。在认真分析每一名教师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青年教师走向全面、成熟教师展示优长、骨干教师形成特色、优秀教师引领示范,帮助教师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形成进阶式的自主发展。同时她也十分注重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和教育理论的学习,潜移默化影响和带动教师们不断地学习提高。
她先后与园所十多名青年教师签订了师徒协议,并带领和平区领军人才卓越团队、和平区首席教师团队等多支区级骨干教师团队开展教育实践研究。不断地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分享给青年教师们,帮助他们根据自身优长,形成个性化的教育风格。在她的指导下,多名教师获得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天津市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谈起自己的成长之路,陈蔷充满感激地说:“作为成长在天津教育这片兴学沃土上的教育工作者,内心感到十分幸福,幸福于天津教育成就着每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梦想。”
展望未来,在深入探索幼儿园、家庭及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幼儿幸福人生筑基的新征程上,陈蔷正步履不停地继续向着教育梦想阔步前行!
用热爱与执着铸就教育梦想
──记天津市河北区光明小学张媛
张媛老师的工作日记扉页上,摘抄着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的片段──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句话镌刻在张媛脑海中,她常说,如果我们把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体现到具体工作之中,我们的灵魂将永不褪色,我们的事业必然成功。
张媛毕业于北京铁路师范学校,本科学历,正高级教师。从教二十三年来,她在热爱的工作岗位上付出了辛苦,也收获着累累硕果。先后获得天津市劳动模范、津门杰出班主任、天津市学科领航教师、天津市最美女教师等殊荣。两次获天津市双优课大赛一等奖,主持研究多个省级科研课题。
张媛老师的语文课上总是充满师生动情的朗读,学生们陶醉其中,把上课当成了享受。她更喜欢通过精心设置的提问,引发孩子们层层深入的思考,带领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和道理。如果问,一个教师什么时候最有魅力,那一定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然而,课堂教学的“功力”不是一天练成的。参加工作之初,张老师常常搬着一把折叠椅穿梭在教学楼,去听各位前辈的课。张媛就是一次次在别人的教室里,发现了自己的问题,逐渐理清了自己的教学思路。
多年来,张媛积极活跃在市区语文教研活动中──到市区兄弟校做交流指导,进行专题讲座,担任市、区教学大赛评委等。多篇论文及案例获得国家和市级奖项并发表。独立承担多个省市级科研课题,在课题研究中,将对教学的热爱转化为更理性更深刻的思考,也带动身边一群青年教师一起奋斗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作为优秀学科带头人被聘为新教师导师,先后担任近三十名新入职语文教师的指导教师,每年为新教师进行培训。她的徒弟也取得了天津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天津市双优课大赛一等奖等好成绩。
班主任教师是学校中与学生最亲近的人,了解孩子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张媛老师关爱学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执着地为他们的幸福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了奇迹。张媛愿意做这样的教师,陪伴在孩子身边,洒下温暖,扫除阴霾,种下希望,经历成长!帮助他们以乐观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开朗坚强的性格。
近几年,张媛在班级工作中秉承着以科研引领实践的原则,将班级管理、家校共育等工作做得有主题、成系列,尝试开展项目化活动,带动热心家长参与到班级事务中,形成了更多人关心的“大班集体”。她的班级近两年连续被评为天津市优秀班集体。
这个学期,张媛老师又踏上了援甘之路,到甘南自治州玛曲县支教,将她对教育的热爱,奉献给祖国贫困地区,奉献给更多孩子。
面对荣誉和赞美,张媛更愿意把自己称为一个“散发着微光的人”。以她对初心的执着,对事业的热爱,将一名党员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兴国之责融入本职工作,使个人梦想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焕发绚丽光彩!
用爱心和智慧照亮乡村孩子奋飞的航线
──记天津市北辰区河头学校林茂
15年前的夏天,一个安徽籍的22岁小伙子,怀揣梦想、背井离乡来到了北辰区双口镇上河头村河头学校当了一名乡村教师。15年来,林茂扎根乡村教育事业,情感的真诚输入和教学方式的锐意创新,形成了“四段法”的教育主张,有效提升了思政课培根铸魂的品味,破解了乡村教育普遍存在学生基础薄弱和不自信的困境……数不清的奖项记录着他的教育成长之路,也承载着他与孩子们情感交流的心灵砝码。
2007年,大学毕业的林茂远离家乡和亲人,踏上了北辰农村教育事业之路。每天,他最早来学校最晚离开,连续几年暑假不回家。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也为了有充足的时间走近孩子们,林老师选择住进了学校旁边的小屋。每天清晨,他在屋旁练习教学基本功;每天深夜,他伏案苦读、奋笔疾书批改作业和准备教案。林老师用实际行动对“精心教书、潜心育人”做了最好的注释。
为了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林茂老师采取给学生写信的方法来沟通。他承诺“‘心灵回复’一定比学生写得多的”,这激发了更多孩子们写周记的热情。文字架起了他和孩子们心灵沟通的桥梁;孩子们在这学会了成长、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感恩……对于单亲、离异家庭的“后进”孩子,林茂通过尝试晨跑的方式让孩子增强意志力,这些孩子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进步,孩子们在感受到林老师爱的同时也学会了爱别人、学会了宽容……
平等包容诚以待,因需施教守信念。林老师每接一个新班,他都会第一时间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习惯以及家庭的情况。他走遍了学校周边的十几个乡村,一条条小路、一个个胡同见证着林老师的兢兢业业,也见证着他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心路历程。
林老师把自然着色的“中国红”视为培根铸魂的核心,他提炼、概括了“中国红”的五要素,即要有一颗“爱国心”、要传承“革命之志”、要常修“奉献之德”、要锻造“本领之基”、要磨砺“担当之勇”。继而又创造性提出“悦纳──唤醒──建构──导行”的课堂“四段法”。在林老师的课堂,他常常设计游戏、诗词、歌曲、活动等情境,更有“游戏快乐式” “今日说法”“活动体验”等课堂模式,林老师引导学生们由课堂走向社会,践行核心价值观,让“真善美”的种子在笑声、哭声、掌声、歌声中光华绽放。
班级管理方面,他始终坚持尽一切可能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通过每天早晨提前30分钟到班级,开展演讲会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打破内心自卑的防线、切除自卑的“盲肠”。无论怎样的孩子,总是能在林老师的班级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他和所带班级多次荣获市、区级优秀班主任、优秀班集体。
林茂老师脚踏实地的同时也有一颗仰望乡村教育未来的赤子之心,他始终把“敢探农村教育未发明的新理、敢入农村教育未开化的边疆”作为自己奋斗的动力。他用智慧承托起孩子幸福的成长,用知识铺就孩子前行的道路,用爱心点亮孩子心底的光辉,用责任坚守着对乡村教育的不懈追求。
为特殊需要儿童筑梦 做“未蓝”光行者
──记天津市北辰区特殊需求服务指导中心赵明珠
她是好女儿,是贤妻良母,是人民教师。2010年9月,已过而立之年的赵明珠走上了特殊教育工作岗位,面对全新的教育课题,面对特殊孩子无法治愈给家庭造成的不幸,面对无力改变的现实,她和十几名教师并肩前行,艰难跋涉。经过多年的钻研努力,赵明珠让教育融合之光照耀温暖着普通学校的特殊儿童,带领大家实现了一个个在别人眼里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她悉心经营起普通学校融合支持体系,为更多的特殊孩子撑起一片晴空。
2011年,在区教育局、区残联的支持下,全市首家智障学生职业高中在天津北辰诞生了。学校成立之初,因为担心安全问题,竟没有一家单位愿意接受这里的学生。面对孩子们热情洋溢的笑脸和天真的目光,赵明珠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我的孩子一定要被社会尊重。
从那一刻起,赵明珠开始多方努力协调,在教育局领导的支持下整合大教育资源,在全国通过“双支持交互服务”实现了18年的全免费教育,圆了智障孩子的大学梦。她还引领自闭症家长创建了小微企业,给特殊学生搭建真正融入社会前的实训、实习、就业平台。2021年5月未蓝生活广场投入使用,赵明珠带领老师们研究确立了“校企共融、校校共融、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模式,她让每个“残缺”花朵都尽情地绽放,引领教师幸福成长,引领家长走出阴霾。
为了让特殊的孩子们得到更专业的教育康复,赵明珠创办了特殊教育学校附属幼儿园。她带领老师们根据孩子们的特点编写教材、制作教具,孩子们的康复效果非常显著。此后,她又大胆规划,成立了特殊需求服务指导中心,建立了自闭症融合教育诊断评估体系及完整的融合教育流程。她带头建立了转介、安置鉴定委员会专家资源库,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支持工作从学龄前一直延伸到大专直至社区康复。
北辰区建立了全国首家特殊需要儿童社区资源教室,创建了特殊需要家庭指导中心,实现了天津市第一个自闭症学生就业的零突破,实现了我市第一个自闭症学生参加普通高考顺利进入大学就读的零突破,实现了第一个自闭症孩子荣获“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的零突破。2015年天津市北辰区被选定为全国“医教结合”试验区,赵明珠更是带领着一群身怀绝技、吃苦耐劳的“特殊园丁”取得了斐然的专业成绩和科研成果。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社区环境,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近特殊群体,为了让更多的人悦纳特殊孩子,赵明珠成立了筑梦志愿者团队。专业资质志愿者老师的加入,大大加强和提升了北辰特教的师资力量;筑梦艺术团是一个没有歧视和偏见,让爱和温暖流动的“星星”家园;家长工作坊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了休息和补充能量的地方;特殊教育学校还成立了自闭症家长合唱团,开展了亲子时装秀。赵明珠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用关爱之心为特殊孩子筑梦, 用唤美之心传递爱的温暖。”的承诺。
在赵明珠的带领下,如今的北辰区特殊教育学校已经成为天津市乃至华北地区的一颗特教“明珠”,孩子们取得了一个个骄人的成绩。这些特殊的孩子在学校里学会生存,生活,自立、自尊、自强,服务社会,得以感受人生最大的幸福。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