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准得可怕的心理测试:挖出你潜意识里的偏见

准得可怕的心理测试:挖出你潜意识里的偏见—— 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天啊!这是我儿子啊!!他怎么会出车祸!!!”某日深夜,一对父子在高速公路驰骋,爸爸开车,儿子坐在副驾驶的位置。很不幸,他们遭遇车祸,110 和 120 赶到后,当即判断父亲已经死亡。儿子虽然重伤但还有救,于是立即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抢救。医院的主任医师急忙赶到手术室,手术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这时救护车已把病人送到。谁知,这位医生刚看了那病人一眼,就大声惊呼:

准得可怕的心理测试:挖出你潜意识里的偏见(1)

作者:张真Derek 心理0时差 周刊 第35期

01一道心理谜题,暗藏玄机

记得上大学那会儿,我在课堂上遇到了不少调皮的心理教授。其中有一位,特别喜欢用 “卖关子” 的方法来演示一些心理概念和理论。

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也来学一学。

下面这个谜题,是教授在一堂社会心理学讲座开始时投影出来的。他要求我们仔细审题、并拿出一张纸,把答案写下后上交(你可以在心中默念自己的答案):

某日深夜,一对父子在高速公路驰骋,爸爸开车,儿子坐在副驾驶的位置。

很不幸,他们遭遇车祸,110 和 120 赶到后,当即判断父亲已经死亡。儿子虽然重伤但还有救,于是立即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抢救。

医院的主任医师急忙赶到手术室,手术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这时救护车已把病人送到。谁知,这位医生刚看了那病人一眼,就大声惊呼:

“天啊!这是我儿子啊!!他怎么会出车祸!!!”

—— 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第二天课上,教授把收到的一部分答案放进了 PPT 给我们看:

“这对父子不一定是亲生的吧?也许是领养的呢,做手术的医生才是亲身父亲!”

“那个儿子可能和医生的儿子长太像了吧…… 难道他们是失散多年的孪生兄弟?!”

“我知道了!有可能这个儿子有两个同性恋父亲!所以死掉的那个和医院的医生都是他爸爸!”

………………

看完同学们层出不穷的答案之后,教授终于公布了他的 “正确答案”,真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

那位医生,是孩子的母亲啊!

“我们班上一共 105 个学生,但想到这个答案的,一共才 3 人,” 教授说。

其实,这个故事之所以会成为一道 “谜题”,是因为我们之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内心里把 “主任医生” 这个身份和 “男性” 这个性别联系在一起了。

或者说,是把故事中提到的 “手术师”、“主任医生” 这种除了职业以外、还突出强调的 “专业、靠谱” 等等标签和 “男性” 这个性别联系在一起了。

换言之,如果你的内心已经把 “男女平等” 这个概念做到了 100% 的内化和认同,这道题对你而言会很荒谬:“那医生不就是他妈妈吗?这有什么好猜的?”

说回我们那位教授,他卖关子的本事还不止于此!其实早在学期初,他就给我们全班同学做过一张调查问卷。其中有一题是:“你认同男女在职业、收入、专业潜力和能力上的平等吗?请在 0 - 10 范围内打分,0 代表完全不认同,10 代表绝对拥护。”

当时,我们全班在这道题上打出的平均分是 9.13,而今天到了下半学期做上面那道谜题的时候,全班能说出 “医生是孩子妈妈” 的人,还不到 3%。

—— 当教授把这两个数据摆在我们面前时,全班静默,无言以对。我们意识到:自己口口声声喊的 “我支持男女平等、反对性别歧视”…… 无论喊多响亮,但在我们自己心里,“靠谱专业的主任医生是男性” 这层刻板印象,还如此根深蒂固。

我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是如何回答上面的谜题的,我知道的是:只要我们勇敢正视偏见、不让它变成傲慢和歧视,这个世界就会因为你的存在,闪烁着光亮。

准得可怕的心理测试:挖出你潜意识里的偏见(2)

02偏见和歧视来自何方?认知心理学之 “图式(Schema)”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顾名思义,它研究人们如何认识、知晓这个世界,包括我们如何分配注意力、记忆和处理获取的信息等。而所谓偏见,说到底就是我们对某特定人群及其社会标签的看法,因此认知心理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现象。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每个人对生活中的每个对象,内心里都编织了一张 “知识网”。这里所谓的 “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一个身份、一个地点、一个地区或国家、一个社会或族群标签……

举个例子,我们的 “母亲知识网”,可能长这样:

准得可怕的心理测试:挖出你潜意识里的偏见(3)

The "Mother" Schema

Illustration by Dr. Sunaina Assanand

这张 “知识网”,就是认知心理学上所说的「图式(Schema)」。[1]

所谓图式,是指人脑中从小经过观察和学习而形成的一张张知识和经验网络。这张网络图体现的,是我们对中心概念的认知。

就比如,脑中拥有上图中 “母亲图式” 的人,对 “母亲” 这个概念有着这样的认知:

先是自己生活中的人:母亲就像我自己的妈妈、我妈妈的妈妈;

然后是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模范妈妈:比如《孟母三迁》故事中、为了孟子从小能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多次迁居的孟母;

接着是母亲的生理特性:母亲是女性,具备生育器官和能力;

可能还会考虑到母亲这个角色为家庭的付出:有的母亲可能一边顾家一边还要工作、有的也可能是位全职太太;

最后还会想到母亲的人格特征:母亲都是慈祥的、很会为孩子着想、非常温暖、心中充满了爱……

OK,现在我们再来看看 “主任医生” 这个图式:

准得可怕的心理测试:挖出你潜意识里的偏见(4)

The "Surgeon" Schema

Illustration by Dr. Sunaina Assanand

的确,每个人对 “主任医生” 这个概念的认知是不同的,因为图式本就是在我们每个人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问题是:

当绝大多数人对一个概念的图式高度重合,就酝酿了社会大众对这个概念的成见;而当成见带上了偏见的色彩,就会演变成歧视。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的目标概念是某种性别、某个人群、某种身份、某个地区,社会上的性别歧视、人种歧视、身份歧视、地域歧视也就应运而生。[2]

就比如上图中 “主任医生” 这个目标概念,当全社会大多数人都把它和 “男性” 这个概念联系起来,那我们开头的那个谜题之所以能难倒 97% 以上的人,也就很好理解了。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图式一旦形成,就很难被更改。所以,对那些已经形成 “主任医生 —— 男性” 这种认知连结的人来说,要能想出 “那医生是孩子妈妈”,真的是很难,很难。

03歧视的可怕,源于它的双向性:被歧视者一样也歧视着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 Shih,Pittinsky,和 Ambady 做过这样一项研究:他们找来了 46 位亚裔女大学生,通过电脑随机抽签将她们分成三组,各自完成一项数学能力测试。[3]

这三组女大学生拿到的数学题都是一样的,唯独她们在考前收到的考场说明不同。在第一组中,考场人员在字里行间提醒她们注意 “你们是女生” 这个事实;在第二组中,考场人员则是强调 “你们是亚裔” 这一点;而在第三组中,考场人员没有刻意强调她们的性别或是种族。

结果出来后,大家都惊呆了:同样的考试、随机被分组的 3 组大学生,成绩却大不相同。第一组成绩最差,43 分;第二组成绩最好,54 分;第三组表现中等,49 分。(满分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三组之间的差异已经达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级别,用专业的话说就是 p < 0.05)。

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当这些学生被强调 “你们是女生” 时,她们心中 “女生数学比较差” 的自我歧视就被激活、这足以导致数学成绩的显著下降。

而当这些学生被强调 “你们是亚裔” 时,“亚洲人数学比白人好” 的这种自我偏见就会被激活,而她们的成绩也真心提高了好几个台阶!

最后,既没有被提醒女性性别、也没有被提醒亚裔种族身份的第三组学生,数学成绩正好在上面两组中间。

真是细思恐极!考试,本应是用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公平、客观的考核工具。现在,考题本身对所有人一样,这依然很公平、很客观,但只要考生心中想着 “我是怎样的性别”、“我是什么肤色”,这样的信念就足以影响到实际的考场发挥。

2018 高考在即,我们考场上的女生会不会也在理科考试上,受到这种心理暗示的负面影响呢?反观男生,他们会不会在文科考试上受到 “男生文科不好” 这种成见的困扰呢?

准得可怕的心理测试:挖出你潜意识里的偏见(5)

而可怕的是,性别和种族,是我们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事实。如果女生们接受并认同了这种性别偏见,她们就会陷入讨厌自己但又无法改变自己的困境,结果就是:要么厌恶考不好数学的自己、要么逃避理科、要么反过来用 “我是女生” 来为自己学不好找托词、放弃了努力。

当一个居于优势地位的群体歧视另一个弱势群体时,后者不仅会被强势群体歧视,就连他们自己也会带着同样的偏见、去轻视自己!

这一点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女生的理科成绩到底如何?这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只要女生知道自己是女生,光这层意识就足以让她们的理科成绩下降,然后进一步稳固 “女生理科不好” 这道刻板印象,陷入无限的恶性偏见循环。

女性会觉得自己理工科肯定比不过男性,同理:黑人会觉得自己哪怕是在当代的美国依然无法拥有和白人一样的收入和待遇、同性恋者会讨厌自己的性取向、觉得自己是不正常的病态人群……

受歧视的人,在别人面前已经伤痕累累,我们还得让他们在回到家之后吗,一边照镜子一边厌恶着镜中的自己吗?

在日剧《Unnatural》里,一位女验尸官(三澄美琴)拼命工作、收集到了对被告有利的证据。当三澄勇敢站在法庭上、和起诉被告的检察官据理力争、为无辜的被告做无罪证词时,检方(男性)和他找来的权威验尸官(同样是男性),却在本该讲道理讲证据讲公平的法庭上,这样攻击女验尸官:

准得可怕的心理测试:挖出你潜意识里的偏见(6)

《Unnatural》剧照

三澄在法庭上怒怼检察官:“难道我生下来就是女性,这个我无法选择的性别也是我的错吗?”

成功利用性别差异激怒女验尸官后,检察官对法官和众人说:“你们看,女人果然是这样吧?她们只会感情用事。”

电视剧里的这场庭审,以女验尸官的失败收场。看过这部剧的人都知道,这位女验尸官呈现的证据是正确的、她的陈述也有理有据,但是 EXO ME?在法庭上,检方却死咬着这个逻辑:“女人的特征就是推卸责任、容易情绪化,她是女人,所以她也是推卸责任、情绪化的人”。

艾玛,法庭本该是最公平公正的地方,那臭男人居然在此公然歧视女性?借着社会偏见来维护所谓的社会正义,真是愚蠢、可笑、无耻至极!!

所以说!消解偏见、破除因偏见而导致的歧视,才是王道!这条路虽然荆棘密布,但也不是无法可循。

准得可怕的心理测试:挖出你潜意识里的偏见(7)

04破除偏见和歧视:艰难,但并非无计可施

上面我们提到:图式一旦形成,是很难再被更改的。

那么在这个崇尚多元化和包容的时代,我们人类是否已经向着 “平等” 迈进了呢?

我满怀希望地说:那是必须的!像这种 “崇尚平等” 的口号,我们回灌十年、百年,也都很少见。

然而,要破除成见,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人的认知思维,有显性(explicit)隐性(implicit)之分。再回到我开头讲的那个心理课堂上的故事,一开始大家都高分支持男女平等,那是我们的显性思维;而之后全班同学只有 3 人能说出 “医生是孩子的妈妈”,那是因为其余 102 个在场的同学,他们的隐性思维中还保持着男女性别差异的默认成见。

显性思维往往是经过我们的加工之后才讲出的话、做出的事情,而隐性思维考验的才是我们真正的想法(就好比一个表面上口口声声 “女士优先” 的绅士,内心未必真正平等看待身边的女性同胞)。

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隐性思维!

如果说文章开头的我们的调皮教授耍的 “把戏” 不够严谨,那么接下来我要介绍的就是正经的 “隐性思维检测工具”。

准得可怕的心理测试:挖出你潜意识里的偏见(8)

那就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马扎林·贝纳基(Dr. Mahzarin Banaji)和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家托尼·格林沃尔德(Dr. Tony Greenwald) 共同研究开发的内隐联系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 IAT)

IAT 会测量我们在面对一个既定概念时、对不同形容这个概念的词汇的反应快慢,从而推测你对这个目标概念的看法。以下就是哈佛 IAT 官网公布的一些测量结果:

  • 大多数中国人会把 “好” 这个形容词和 “中国、中国的人事物” 联系起来,而把 “坏” 和 “美国、美国的人事物” 联系起来(说明在我们中国人心中,咱默认是喜欢自家的人事物,这很自然~)
  • 70% 的美国人更愿意和白人相处,而不愿与黑人相处(注意,这里说到的 “70% 的美国人”,也包括黑人本身。这再一次证明了偏见和歧视的双向性:黑人自己也讨厌自己的肤色和种族身份、更愿意和白人相处。看来,美国人的种族平等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 72% 的美国人会更容易把 “黑人” 和 “枪支武器” 联系在一起(所以每次美国枪击案之后为何会爆发种族分歧、游行甚至是暴动,原因也就可想而知了,特别是当白人警察开枪击中黑人的时候)
  • 72% 的人,无论性别,都会把 “男性” 和 “理工科” 联系在一起,而把 “女性” 和 “文科” 联系在一起(所以学校不同专业每年设置的招生计划、不同企业的工作岗位招聘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是男女不平等的,是吧?还有我们上面说到的那个大学女生的数学测试,还记得吧?)
  • 80% 的人,无论自己年纪大小,都更喜欢和年轻人相处,而不是和老年人在一起……

↑ 以上数据和陈述都是基于IAT被测样本的测试结果,来源于IAT在哈佛大学的官方站点:https://implicit.harvard.edu。

厉害了啊我的贝纳基和格林沃尔德!去年,国际泰斗级心理机构 “美国心理协会 APA”,为这两位心理学家颁发了杰出科学贡献奖,这是作为心理科学工作者的无上荣光!(算你们会探测我们的内心戏了是吧?哼~)

准得可怕的心理测试:挖出你潜意识里的偏见(9)

了解自己内心的隐性思维,可以帮助你在对身边的人事物作出一项主观判断之后,审视偏见的机会。IAT 测试有哈佛官方提供的汉化版(文末我会给出链接),其中除了性别,还有关于职业、人种、性取向、年龄等多个方面的测试。

如果你在哪个方面的 IAT 测试结果显示出了比较明显的偏见,今后在这些方面你就可以多多提醒自己注意:“我刚才作出的主观判断和结论,是否是偏颇的、片面的?”

第二件你可以做的事是:在和他人打交道、或是团队协作时,着重突出你们共同的目标。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Aronson 就用一项研究证明过:共同目标对消除偏见有多重要。[4]

他找来了一群学生并把他们分成了 6 人组,而且他故意安排了 6 个彼此不同的学生:有黑人学生、有白人学生、有男生、有女生、有理科生、也有文科生……

Aronson 交给每组学生的任务都一样:学习一个特定的知识、答题闯关。然而,每个学生都只能学到六分之一的知识碎片,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组里剩余的 5 个人,大家都交换信息之后,才能群策群力、共同完成通关任务。

当然了,这个所谓的学习任务只是 Aronson 设计的一个消除偏见的工具而已。事实证明:这个工具真的很好用啊!

研究人员测量了这些学生在参加这项活动前,对 “性别” “人种” 等概念的偏见指数。通关任务结束后,又再一次进行了测量。前后对比,结果显而易见:在彼此通力合作之后,所有人的偏见指数都已显著降低。

Aronson 指出:着重突出大家共同要完成的任务,会让大家的眼光从 “不同点” 转向 “共同点”,也会把不同的身份标签(比如 “男人” “女人” “黑人” “白人”)弱化,都统一变成 “互助通关的学习搭档” 这个共同的身份标签。

第三件你可以做的事是:寻找例外。

我们就以男女性别偏见为例:

商业界的翘楚都是男人?福布斯 2017 年世界 500 强企业中,有 32 家的 CEO 就是女性。

成功的政治家都是男人?在西方,顶级政治家都是白人?加拿大 2015 年在特鲁多登台做国家元首后,就向全国人民履行了他竞选时关于 “多样性和平等” 的承诺,组建了全新的内阁,不仅男女人数相当,来自不同种族和宗教信仰的人也成为了内阁成员,共同领导这个国家。

准得可怕的心理测试:挖出你潜意识里的偏见(10)

加拿大总理内阁(2015年特鲁多登台后组建)

Photo Credits: CBC.ca Geoff Robins/AFP/Getty Images

什么?这些例子都离你太远了?那你再看看身边的 “例外”:

女生的理科成绩就一定比男生差吗?男生的文科成绩就一定比不上女生吗?今年的高考还没开始,不过挖挖去年的高考状元榜,理科状元是女生的,文科状元是男生的,分分钟给你找出来!

准得可怕的心理测试:挖出你潜意识里的偏见(11)

什么?你又说这些例子都太少了,能打破这些成见的毕竟是少数?

“肯定是这些女的特别幸运吧,要么就是她们特别辛苦…… 加拿大那个例子,我们也不在那里啊,不具备这个环境和条件……”

人们总在这些鲜活的例子面前找各种 “例外的借口”,所以 “例外永远只是例外”,而 “偏见永续存在”,怪不得图式一旦形成,就真的很难被改变。

但是!如果我们不去争取,那就不是 “很难改变” 的问题了,而就是赤裸裸的 “注定无法改变了”!这个世界倘若注定如此,你真的甘心吗?

与其说那些 “例外成功的女性” 要么就是超级幸运、要么就是付出了超级多的努力,不如说:如果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男女平等的,她们凭今天自己付出的辛劳和汗水,会不会早就把我们男人甩了好几条街??

最后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

—— 那就是:教育

图式,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这个所谓的 “成长过程”,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尝试,也充斥着家长、老师、同学、伙伴、领导、同事等人对我们的影响。

若是在这个过程中,从来没人告诉过我们 “世界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那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 “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图式”,只能人云亦云。

同时,就跟我们学游泳、学外语一样,小时候我们的可塑性是最高的,所以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多样性的思维非常重要。

全球玩具大牌乐高(Lego)就在玩具包装里给家长塞过这样的小纸条:

准得可怕的心理测试:挖出你潜意识里的偏见(12)

Photo Credit: Reddit @fryd_

“致家长:创造的天性在所有孩子身上都是同等强大的。有许多男孩喜欢娃娃屋,因为娃娃比太空船更有人情味。也有许多女孩喜欢太空船,因为太空船比娃娃更让人兴奋激动。最重要的事,就是让孩子们手握最适合自己的材料,让孩子们创造出自己最喜欢的东西。”

这张纸条,乐高早在 1970 年代就塞在玩具包装里了。时隔半个世纪,依然熠熠生辉。

瑞典的幼儿园也已经开始实行 “无性别教育”。比如,孩子们之间不会用 he / she / 他 / 她 这样指代男女性别的人称代词来称呼生活中和故事中的人,而是会一律统称 hen(一个源于欧洲的模糊性别代词)。孩子们在幼儿园用的玩具也会剔除性别,更不会出现老师主动让女孩去玩娃娃、让男孩去玩卡车的情况。

等孩子长大了,若是有女孩说自己将来 “应该学文科比较好”,做家长的应该问问 “为什么”。

如果孩子的答案是 “我喜欢历史” “我讨厌数学” 并能给出和这些学科直接相关的原因,那是极好的。但如果她们的答案是 “因为我是个女生,理科学不过男生,将来就业前景也没他们明朗”,这时候作为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去真正考虑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而不是把未来束缚在孩子的性别之下。

男孩也是一样。我妈妈是做幼教的,她就和我不止一次说起过幼儿园的一个男老师,孩子们都喜欢他、同事和家长们也都因为他爱孩子的真心和教育孩子的能力而尊敬他。所以,男孩子就一定要去学理工科吗?在学校当园丁、教书育人的男老师,就不比在电脑前敲代码的程序员帅吗?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也让身边的人,看清我们被既定认知束缚住的自己、也睁大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可能。多姿多彩的人生,是我们自己争取来的,不是由谁谁谁框定的!

但是!真的,如果只有我一个人的话,哪怕说再多,也真的改变不了。今天,倘若我的文字给了你一点点思考和感悟,请把文章转发出去,请你成为点亮这个世界的光芒!

准得可怕的心理测试:挖出你潜意识里的偏见(13)

哈佛大学 IAT 测试:https://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china/,

或者点击文末左下角 “了解更多” 即可进入哈佛大学 IAT 测试。

正式开始测试之前,请仔细阅读哈佛对 IAT 测试的官方说明。每次测试用时 3-10 分钟不等,即可揭示你在各个不同领域心中可能藏着的偏见。如果你正在手机或移动设备上阅读这篇文章,建议你转到电脑上进行测试(移动端可能无法运行或体验不佳、干扰测试结果)。

References / 本文参考文献:

[1] Bem S. L. (1981). Gender schema theory: A cognitive account of sex typ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88(4) 354.

[2] Grant P. R. & Holmes J. G. (1981). The integration of 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schemas and stereotype image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107-115.

[3] Shih M. Pittinsky T. L. & Ambady N. (1999). Stereotype susceptibility: Identity salience and shifts in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1) 80-83.

[4] Aronson E. (1978). The Jigsaw Classroom. Beverly Hills Calif.

更多有趣有用的心理知识,请关注公众号【心理公开课】。在焦虑时代,学点心理学,你会发现幸福也没那么难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