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带娃崩溃的一百个瞬间(宝妈独自带娃情绪崩溃怒吼宝宝)
妈妈带娃崩溃的一百个瞬间(宝妈独自带娃情绪崩溃怒吼宝宝)家庭亲子关系的恶循环?也有感同身受的:孩子在家寸步不离的跟着妈妈,女子情绪失控后一段话令人心疼。“对不起闺女,我后悔了,后悔结婚,生孩子,吃不上饭做不完的家务,睡不了整晚的觉,没用的老爷们。”评论区有不理解为什么对孩子发脾气的:
《小王子》里曾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每个人的一生,都藏着父母的影子。孩子长大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怎么对待爱与挫折,其实,都来源于父母。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如何爱孩子却是一场持续一生修行。
最近,一段这样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
孩子在家寸步不离的跟着妈妈,女子情绪失控后一段话令人心疼。
“对不起闺女,我后悔了,后悔结婚,生孩子,吃不上饭做不完的家务,睡不了整晚的觉,没用的老爷们。”
评论区有不理解为什么对孩子发脾气的:
也有感同身受的:
家庭亲子关系的恶循环?
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失踪的父亲,焦虑的妈妈,失控的孩子。
“上天给了你一个失踪的父亲,就会赠送给你一个焦虑的母亲,最终只会养育出一个失控的孩子。”
总有人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玻璃心,经常情绪失控崩溃。
其实,不是我们的孩子越来越玻璃心,而是这一代的孩子。
生活在一个结构失衡的家庭中,他们成为了家庭关系紧张的替罪羊,身上所承受的压力,远远超过了上代人。
不良的亲子关系与病态的家庭结构有关。在中国式家庭模式教育中,置身事外的父亲,干涉过多的母亲,以及一个顽劣的青春期孩子,形成了一个动荡的小世界。
现实生活中,很多爸爸忙于事业和工作,很少有时间关心孩子学习和成长,甚至以工作忙为由,来推脱自己的责任。
于是,我们总会看到妈妈早上焦急地叫醒孩子、做早饭、送孩子上学一气呵成,放学接、辅导作业、检查作业、哄孩子睡觉一条龙服务。
每个妈妈都像被架在热锅上的蚂蚁,忙的焦头烂额,爸爸却不知所踪,像根本不存在一样。
于是,孩子的每一次成长惊喜,都是母亲先发现的;
孩子的每一次睡前故事,都是母亲开口读的;
孩子的每一次生病,也都是母亲照顾陪伴的。
教育学家尹建莉说:“你对孩子发的三分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七分伤害。”
很多妈妈都不知道,自己对孩子发泄的情绪垃圾,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
妈妈每天带着的那张情绪的脸,是孩子内心最深的恐惧。
不作为的爸爸越来越被边缘化,情绪不稳定的妈妈的妈妈越来越焦虑,夹缝里的孩子越来越失控。这就是现在大多数家庭的现状。
父母共同承担起养育的责任
共同养育,简单得说,就是父母共同养育不仅仅要求父母双方都参与到养育中来,也要求父母在养育过程中互相理解、互相提供支持。
比如,母亲希望孩子学习某种乐器,父亲则认为这可能会影响课业学习
那么父母双方应当就此问题进行讨论,母亲可以提出一些课业方面提高效率的方式等。
而父亲也可以给出一些该种乐器老师的选择、练习时间安排等的意见,在父母双方综合考虑之后最终实行,
而不是为了省事直接采取一方的意见,出了问题就互相指责大吵一架。
如何共同养育?通过书中案例概括为四点:
• 确认好双方在养育中的分工。
夫妻双方先商量共同养育的方式,每个人承担的角色,确认好对方照料和管教孩子时自己该做什么样反应,以及对方希望自己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是什么反应。
• 要给对方留下参与养育的空间。
如果一个人将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承包了下来,那对方也就没有了参与共同养育的机会和空间。妈妈学会放手,爸爸自然懂得接手。
• 要肯定和鼓励对方的参与,帮助和支持对方的教养行为。
哪怕是他现在做得不好,也要给予一定的肯定与鼓励,他做得不好都是因为他没有机会练习养育孩子的技能,因此会显得生疏,但做多了他也就掌握了,所谓“熟能生巧”嘛。
• 当出现不一致的养育观念和方式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也不要私下在孩子面前对另一方的不是。
对于养育中的不一致,父母要私底下协商和沟通,减少父母争执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通过改变自己改变另一半
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只有家长安全了,才有可能照顾到孩子。
然而,现实生活中养育孩子的状况截然相反, 因为,父母分工的不同,在照顾孩子方面妈妈的位置更靠前。
许多妈妈在不断忽视的自己的情况下,拼命想把孩子照顾好。
书中的沙伦就是这样,她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对于孩子始终是随叫随到,哪怕她在疲惫。也总是纠缠丈夫,拉着他一起参加家庭活动。
终于有一天,沙伦发现是在做无用功。
于是,沙伦开始把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开始关注自己,并开始尊重丈夫的隐私,给予丈夫足够的空间。
而丈夫加入了一个著名的est团体培训班,通过学习放下心中的羁绊,不再疏远妻子和孩子。
夫妻双方的关系不是猫和老鼠的“你追我躲”,也不是纠缠者和疏远者的“控制和逃离”
而是站在对方角度来看待一些事情,并主动积极地改变了自己行为,进而让家庭的氛围变得温暖有爱,使得与孩子间的关系更进一步。
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地学会去爱孩子,营造温暖有爱的家庭环境。
一个不失踪的爸爸,一个不焦虑的妈妈,在孩子的内心,铸就出温暖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