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月混合喂养适合哪款奶粉(为何市场上如此多关于奶粉)
六个月混合喂养适合哪款奶粉(为何市场上如此多关于奶粉)据统计,我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为5.6%,2015年我国新增出生缺陷总数已达92.7万例。其中,我国早产儿发生率在7.0%左右,早产已成为我国婴儿死亡的首位死因;氨基酸代谢障碍综合症,如典型的苯丙酮尿症(PKU)在中国发病率为1/16500,2014年中国便约有12万PKU患儿,已经诊断并接受治疗的却仅有2万人,中国对PKU的筛查覆盖率仅20% 。然而,这些婴幼儿的成长发育都离不开特配奶粉。近年来,过敏已经成为婴儿最大健康隐忧之一。著名儿保专家金星明指出,在中国0-2岁的孩子中,家长报告宝宝曾发生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疾病症状的比例高达40.9%。国内外众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过敏性疾病在全球正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已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疾病负担。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调查也表明,过去10年我国城市儿童哮喘累积患病率增加了52.8%。而一周前,江西金薄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欧瑞可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
婴儿奶粉市场的巨大前景不仅仅是给了乳企们加速发展的机会,更是给了那些不法商家和假货套路消费者的契机。不法分子造假进口奶粉、欺骗消费者;而还有一些商家打“擦边球”,用固体饮料或调制乳粉冒充配方奶粉,诱导消费者其是功能性配方奶粉。
2017年时就曾曝出市面上出现许多果味奶粉,均声称是专为不爱喝奶的宝宝设计,其中也包括了针对6个月宝宝设计的较小婴儿食用的奶粉。而事实上,果味奶粉不等同于配方奶粉,不能替代配方奶粉,甚至会增加蛀牙风险。专家也表示,不建议三岁以下宝宝食用果味奶粉。而果味奶粉在包装说明中对适用人群年龄模糊化,是商家有意打擦边球,属违规行为,而将果味奶粉卖给婴幼儿也是属于违规行为。而近来,又有一些商家打特配粉的“擦边球”,这些奶粉明明是氨基酸配方粉却以儿科医生推荐、包装设计婴儿化卡通化等元素包装婴儿特配粉,而且售价不菲。
市场乱象:通过暗示性包装、引导性宣传“打擦边球”
经媒体调查发现,当前市面上存在较多在名称上与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打擦边球的产品,此次调查发现,40多款配方粉产品疑似有“打擦边球”现象。其中,无乳糖配方粉、氨基酸配方粉和深度水解配方粉等品类出现数量最多。这些产品宣传的功效与暗示的受用人群都和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类似。
而一周前,江西金薄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欧瑞可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无乳糖配方)配方注册,国产特医又再多一款,加上图片中的18款,目前中国奶粉市场上一共19款通过配方注册的奶粉。
为何市场上如此多“打擦边球”现象
其实并不难理解,主要还是因为稀缺价高又有市场前景,才导致市场上存在打擦边球现象。
近年来,过敏已经成为婴儿最大健康隐忧之一。著名儿保专家金星明指出,在中国0-2岁的孩子中,家长报告宝宝曾发生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疾病症状的比例高达40.9%。国内外众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过敏性疾病在全球正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已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疾病负担。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调查也表明,过去10年我国城市儿童哮喘累积患病率增加了52.8%。
据统计,我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为5.6%,2015年我国新增出生缺陷总数已达92.7万例。其中,我国早产儿发生率在7.0%左右,早产已成为我国婴儿死亡的首位死因;氨基酸代谢障碍综合症,如典型的苯丙酮尿症(PKU)在中国发病率为1/16500,2014年中国便约有12万PKU患儿,已经诊断并接受治疗的却仅有2万人,中国对PKU的筛查覆盖率仅20% 。然而,这些婴幼儿的成长发育都离不开特配奶粉。
在这样的背景下,奶粉厂商不断迎合消费需求的变化,洞察到了防敏产品的需求,全力all in产品力与消费者沟通。特配粉也因此成为新形势下的风口之一。惠氏营养品大中华区总裁瞿峰就曾提到,在出生率下降背景下的奶粉市场,超高端品类、婴幼儿辅食、婴幼儿特殊配方奶粉是未来三大机遇,而当下婴幼儿特配粉市场份额还不到全球市场的1%。
(图片源于“2018全球母婴大会”惠氏营养品大中华区总裁瞿峰演讲PPT)
同时近年,中国特配产品市场销售持续增长,尼尔森数据显示,特配粉产品之一的牛奶蛋白过敏市场从2015到2021年预计增长12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目前牛奶蛋白过敏市场容量约为12亿元人民币,到2021年有望达到22亿元人民币。
其次特配粉单价高,如“喜康宝”售价约580元,普遍都会比普通婴儿配方奶粉价格高,而这些打擦边球的产品也多售价高,如“优脱敏”是338元/400g,“氨儿康”251元/400g,都与官方认证的婴儿特配粉价格相似,而其中利润有多高可想而知。
写在最后
想想这些若是这些固体饮料被当做真正有特殊需求的婴儿口粮被消费者购买,被宝宝食用,会造成什么后果。小编想要提醒妈妈们,如果孩子有特殊需求,如过敏,想要购买特殊配方奶粉,一定要去医院确诊,并在正规渠道购买正规合法的品牌特配粉才可以,不要偏听偏信。
同时也希望政府、市场加强管控,严厉打击这些“打擦边球”的企业,不要再出现这些含义不明的宣传语诱导,希望这些“固体饮料”、“果味奶粉”、“奶粉伴侣”在做广告的时候,明确指出可以食用的年龄段,而不是含糊表明任何年龄段以及其特殊功效。
部分内容来源:南方都市报